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心绞痛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9-01-09曲艳宏
曲艳宏
(海城市正骨医院 心血管内科,辽宁 海城 114200)
急性心绞痛是急性冠动脉综合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1],易诱发顽固性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重大心血管疾病[2]。常见症状为,发作频率高、发作时间长、发作规律不确定等,且疼痛感较明显,若不能及时治疗或控制,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猝死。文章对2017年1~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提供氯吡格雷治疗,获得的治疗效果让患者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7年1~6月所收治的4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高剂量组(使用150 mg氯吡格雷)与低剂量组(使用75 mg氯吡格雷),每组20例。高剂量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1~74岁,平均(58.80±2.93)岁。低剂量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31±2.40)岁。比较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以性。
1.2 治疗方法:低剂量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生产商: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药物规格:75 mg×7片/盒。口服,每天1次,每次1片。高剂量组也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每天1次,每次2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前后的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愈:患者停止用药1年后,心绞痛症状没有发生,并且心电图结果正常;有效:患者1年内仍有心绞痛症状出现,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所恢复,但仍需持续治疗。无效:患者病症没有达到上述要求,甚至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查计量资料,采用χ2检查计量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中患者病症改善情况:见表1。低剂量组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高剂量组为95%,其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5)。
表1 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中患者病症改善情况比较
2.2 比较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中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低剂量组中,1例皮疹,2例腹痛,不良反应率为15%;高剂量组,1例皮疹,0例腹痛,不良反应率为5%,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病情十分危重,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进而致使血液供氧能力急剧下降,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出现疼痛[3]。急性心绞痛对为心前区疼痛。随着我国居民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急性心绞痛的发病概率日益提升,正趋于年轻化、复杂化、高发化方向发展,对民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急性心绞痛发病迅速[6],病变后果多样,是心病猝死以及急性心梗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氯吡格雷是一种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阻滞剂,可以和血小板表面的ADP结合,通过反应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并且,氯吡格雷也是当今最常用的治疗急性心绞痛的药物,该药物能够有效减少糖蛋白GPⅡh/Ⅲa复合物的活性,从而达到增强患者体内血氧的效果[4]。研究证明,人体对氯吡格雷的吸收非常好,与血浆中蛋白结合率可达98%,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效果十分显著。
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高剂量组为95%,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性(χ2=5.183,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率为15%;高剂量组为5%,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统计学有差异性,P<0.05。说明,大剂量使用氯吡格雷的效果更佳。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身体存在差异,所以或多或少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应激反应,治疗时倘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在使用氯吡格雷药物时,能对药物使用剂量做出及时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身体上的伤害。另外,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严密监护,包括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帮助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剂量的选择应适当,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的效果,值得各大医院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