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的土壤养分与pH值空间变异分析
——以云南省寻甸县为例
2019-01-09齐伟恒郜鲁涛
齐伟恒, 彭 琳, 郜鲁涛, 叶 丹
(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学院/云南省高校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1)
随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不断影响,土壤空间变异不断扩大。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污染不断加剧使土壤空间变异研究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了解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掌握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对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作物种植指导与合理施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是推进精准农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
统计学应用于土壤科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地统计学的结合,使得近些年国内很多学者对土壤空间变异分析做了大量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杨东等研究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地统计学的张掖市甘州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主要是对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进行空间变异分析,没有考虑其他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2]。刘晓林等基于地统计分析模块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针对不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缺少考虑pH值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1]。研究地统计分析时很少会有作者结合当地实际作物产量进行研究与分析。因此,本研究对土壤养分和pH值进行综合空间变异研究的同时结合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作物近10年产量进行分析,为农业种植提供施肥建议。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是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然而不断的农业开发、滥用化肥、缺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了解,不仅使化肥利用率降低,而且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使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直以来,对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很少,所以本研究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例,利用ArcGIS 10.2地统计分析模块,选择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pH值对其空间变异进行研究,了解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4种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变异规律,帮助农民科学了解土壤养分情况,达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标,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土壤养分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102°41′~103°33′E、25°20′~26°01′N之间,总面积为359 800 km2,全县共13个乡镇,常驻人口约45.7万人。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形错综复杂,有高山、丘陵、坝子、坡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县内最高海拔为3 294 m,最低海拔为 1 480 m,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冬春日照充足,气候温暖,干旱少雨;夏秋多雨,凉爽潮湿。年平均降水量为1 045 mm,年平均温度为14.5 ℃,无霜期229 d,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耕地面积为3 500 km2,主要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烟草等,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为云南省测土施肥工程项目测得数据。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定位技术记录采样点的坐标。划定采样单元,一般5~10 km2为1个单元进行采样,去掉土壤的表层覆盖物,按标准规定进行均匀取土,水田约占20%,旱地约占60%,水浇地约占20%。经过处理检测与分析,用半微量开式法测全氮含量,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用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pH值测定采用计电位法[2-3],得到 1 147 个土壤采样点的数据。整理采样点数据选取采样数据中的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pH值进行空间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