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美专并迁往事纪实

2019-01-09冯健亲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艺专上海大学刘海粟

冯健亲(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2019年3月17日,《上海美专迁并往事钩沉》(后简称《钩沉》)在光明日报发表,该文开始写道:“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获普遍认可。”经过一番推演论证,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上海美术学院的历史不妨可上溯接续至1864年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开办与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创办,似为155虚岁,107周岁。”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梳理校史问题的学术研究文章,但由于其中相关史实和论证逻辑方面存在着缺漏,导致上述的因果关系实难成立,故笔者特撰此文以还原历史真相。

首先要指出的,是“上海美专”这个“简称”存在着的两个指向:一是指创办于1912年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私立上海美专”),二是指1959年开办的公立“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公立上海美专”)。前者1912年初名为上海美术院,1915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至1930年最后改定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者筹建初是附设于“上海中国画院”的中等美术学校,但没有正式挂牌;至1959年5月与“画院”脱钩,定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并同时筹建上海美术学院;后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石西民同志认为:“学校初办,规模还比较小,不一定马上就称作上海美术学院。”就此该校定名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由此可见虽然两所学校的简称经常都被称为“上海美专”,但二者的存在时间、公私性质却有着天壤之别,姻缘上也毫不相干。

那么《钩沉》一文标题中的“上海美专”究竟指的是哪所学校呢?因为“并迁”与“迁并”尽管只是程序先后之差,实际则是互不干系的两件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私立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专”、迁至无锡的一系列过程是“并迁”;而“公立上海美专”自成立始在上海市内确有几次迁徙、并于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则是“迁并”。以此而论,《钩沉》标题之“迁并往事”应该是指“公立上海美专”,不应该把“私立上海美专”拉进去说事。

然而,《钩沉》一文第二段是这样说的:“按照历史节点来列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为‘上海美专’)的几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简便明了的办法。”接下来把“私立”与“公立”上海美专的校史混为一谈,并且笔锋一转写道:“将1864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开办(1864-1911)视作上海美术教育的摇篮孕育期;将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美专)的创办以及1922年上海大学美术科的设立视为创始期;而将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至1959年上海市美术学校的设立作为迁变期;再将1959年重新设立的上海市美术学校于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底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视为转型发展期。”看到这里笔者不禁疑惑,这里列置的是哪一所“上海美专”的“发展阶段”?如果是“私立上海美专”,就没有1952年后的事;如果是“公立上海美专”,就没有1959年前的事。而有关“土山湾”的描述则是发生在上海一地的现代美术教育历程,而非某一所“上海美专”的发展历史,当然难以成为上海美术学院“虚岁”“周岁”的立论依据。

即使我们将上海一地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视为上海美术学院孕育的土壤,但是细究以上各个阶段的论述,其中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例如,创办于1864年的土山湾画馆是在鸦片战争背景下,传教士由“禁教”所迫转为大规模“卷土重来”,为了满足“圣像画”需求的增长,采用师徒传授方式而设的以绘制“宗教画”为目的的画馆。在近半个世纪的西洋画传授过程中,陶冶出周湘、张聿光、徐咏青、丁悚等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开创性的重要人物,这正是徐悲鸿将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西洋画之揺篮”以及《钩沉》一文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依据,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推断出上海美术学院为“155虚岁”,即将创办于1864年的土山湾画馆作为上海美术学院的肇始,这样的结论无论从上海美术学院的校史渊源,还是以对于现代美术教育概念的一般认知来说,都是毫无依据的。

文章结论中上海美术学院“107周岁”的立论同样站不住脚。这个数字的由来显然是将1912年由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画友创办了“上海美术院”,视作上海美术学院真正意义的开端。然而正如前文所言,这所私立学校虽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习惯的称作“上海美专”,但其与成立于1959年的公立“上海美专”——即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是并无关联的两所学校。而文章中提到的创办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美术科,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产物,那时的大学校长为于右任,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沈雁冰、郑振铎等参予组建或任教,1927年国民党清党,该校就宣告结束了;1943年,国民党又重建上海大学,后因抗战而中断。把以上三所学校放在一起谈论,如果其目的是梳理上海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自然无可厚非;但若是将其一股脑的作为今天的上海美术学院的渊源,从史实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拉开帷幕。7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下达《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特别指出“私立学校和外国教会学校要一律进行改造,纳入国立高校的办学体制中去”;全国艺术院校调整的总格局是分国家、大区、省三级培养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决定将私立上海美专、私立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的美术、音乐两科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华东艺专”),属大区一级的艺术院校。同年11月4日,由华东区文化部唐处长到江苏无锡,代表文化部向全校师生宣布:刘海粟任校长,主要从事艺术创作,不参加学校的具体工作;臧云远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原苏州美专校长颜文樑调任设在杭州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不担任具体工作。至此,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这两所私立美专分别结束了各自的办学历史。

1954年4月,中共中央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而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建制,翌年1月华东区正式撤销。恰逢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归国后的志愿军成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主力军——这股支援热潮也包括了高等学校的西迁,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由国务院决定上海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由于华东区撤销而划归文化部管辖不久的华东艺专,成为了文化部支援大西北高校建设的对象,并作出决定将华东艺专内迁西安与西北艺专合并。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整风运动,要大家“大鸣大放”说心里话。华东艺专的民盟(刘海粟为民盟成员)支部在“鸣放会”上率先提出不愿意西迁的诉求,原上海美专来的教师则主张迁回上海办学,刘海粟还致信上海市高等教育管理局,“要求将设在江苏无锡的华东艺专美术系迁回上海”。正是这一点,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定性为“恢复刘家店”,成为刘海粟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主要罪状。直到1979年春,刘海粟才“摘帽”恢复名誉,并于当年7月出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事实上对于刘海粟的致信,上海市高等教育管理局特地给上级领导部门打了“关于华东艺专美术系要求迁移上海问题”的报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部也有专门回复,回函全文如下:

发文:沪委教卫

主送机关:中共江苏省委

抄送机关:中共中央上海局、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高教局

事由:函复华东艺专美术系不宜迁来上海

6月8日电悉,关于无锡华东艺专美术系要求迁上海问题,经我们与高等教育局等有关方面联系研究,认为如该系迁来上海,对杭州中央美术分院将有影响。上海高校已很集中,同时在上海找校舍也很困难,今后大基建也不可能。考虑到以上情况,我们再三研究,认为华东艺专还是不迁来上海为宜,特此函复。

1957年7月9日

有意思的是,江苏省委在得知上述情况后,有意将华东艺专留在江苏以填补江苏没有一所专业艺术院校的空白。1957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委的意见,决定学校停止“西迁”,留江苏继续办学,归属江苏省委直接领导。至此,一段颇为曲折迂回,涉及众多“人与事”的历史终于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句号。1958年1月14日江苏省委决定:“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当年6月,改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翌年6月10日,由江苏省政府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以上所述,即上海美专等三校合并成立华东艺专、再到南京艺专及南京艺术学院的历史延革,正是所谓的“上海美专并迁往事”,其脉络清晰、史实清楚,并无任何含糊争议之处。

而关于另一所公立“上海美专”的历史,2004年5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世纪空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校史(1959-1983)》(后简称《校史》);2012年8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二十五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纪念文集(1959-1983)》(后简称《纪念文集》),两书中都有“校史”相关内容。书中提到:“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的中等美术学校于1959年3月5日正式开学上课。”这应当是这所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开端。不久,恰逢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中国画院院长陈半丁到校视察,对院内附设美校开设素描、水彩画等课程大有异议,认为与国务院在北京、上海两地开设中国画院的初衷(保持中国民族绘画的原汁原味)不相符合。《校史》写道:“根据陈半丁先生的意见,文化局党组于1959年5月13日向市委宣传部提出报告,拟将画院附设之中等美术学校正式定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市委宣传部于1959年5月20日批复同意。据此,市文化局于1959年5月28日发文至高教局,明确‘上海中国画院附设的中等美术学校,已报请市委宣传部批准改组为上海美术学校,学校性质与一般中等专业学校相同’”关于同时筹建“上海美术学院”、加一个“市”字等事宜,前文中已有叙述故不再重复;而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应当说同样是毫无任何含糊争议之处的。值得一提的是,《钩沉》一文中这样写道:“1959年批准同意重新开办上海美校的文件,至少传递了多重信息:……废止了1952年院系调整中对原上海美专作出的迁并决定……上海市政府在新美校校名中增添一字‘市’,明确上海市美术学校应为上海文化艺术事业和城市发展、对外交流培养专门人才。”事实上从任何角度来看,开办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并没有“废止”和“改变”任何之前已经形成的决定和事实:此时,私立上海美专早已在七年前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纳入到了“南京艺术学院”这一发展的新阶段当中;而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当时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不是任何一座城市中的某家单位可以通过发文去“废止”的。《钩沉》一文中出现这样的措辞,显然是有欠严肃的。而加上一个“市”字,是当年的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石西民同志的谨慎决定(其过程已有前述),没有必要按今天的想法刻意的提高其重要性。

校史“钩沉”本身确是一件十分具有意义的工作,而能够去“钩沉”校史的学校,大多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在回溯校史的时候,因为有了“私立上海美专”这浓重的一笔而成为中国最具历史的艺术院校,其校训“闳约深美”来自校董会主席蔡元培先生为上海美专的题词,而“不息变动”的理念则来自刘海粟老校长坚持与时俱进的艺术品格;同样,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也有其自身精彩而辉煌的历程,在上海市美校《校史》及《纪念文集》的“前言”中有着这样的几句话:“历史为事实说话,历史将去伪存真,历史不断使真理显露光辉。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虽然历史短暂,但其影响力深远,铸就了美术史上辉煌的一章。让历史记住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由此而言,校史“钩沉”除了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掘一所学校的存在价值和历史贡献,这才是梳理校史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艺专上海大学刘海粟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贺良朴与武昌艺专之渊源略考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老艺术家的待遇问题:齐白石为“加薪”上书中央
刘海粟雨中看戏
曾寓居重庆的大师林风眠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