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逸笔草草”到“逸品”
——倪瓒美学思想浅析

2019-01-09韩燕梅

国画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草草逸品倪瓒

韩燕梅

文本叙述中的矛盾性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段文字曾被诸多研究引用,来强调倪瓒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追求,阐述“草草”之内涵并将其上升到美学思想的高度。

这段文字出自倪瓒的《答张藻书》1,原文如下:

这段文字,画家虽有自谦之意,但并没有明确表示出对“逸笔草草”的推崇和对工描细写的贬抑。他只是认为自己不能“曲折能尽状其妙”,所以“不过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罢了。

但在其他诸多文献中,倪瓒似乎有过追求“逸笔草草”的文字:

“……余尝见《常粲佛因地图》,山林石木,皆草草而成,迥有出尘之格,而意态毕备……”2

更有很著名的一段《跋画竹》,被不断引用和论述: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兴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式为何物耳。”3

这段文字很容易与他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联系起来,似乎为他“逸笔草草”的追求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与“草草”相对,倪瓒在诸多表达中都提出了“工”的概念。他认为作画“切不可求精,精则便有工气”。有意思的是,倪瓒又在许多文字中因自己作品“草草未工”而表示了歉意和惭愧:

“……益德携拙画二帧索题……读此觉忙中戏笔,草草未工,弥为歉然。因书帧首,以补吾当时之懒拙。”4

“……而纸笔皆不佳,漫尔作此,愧不能工……”5

“……因写墨君,并走笔赋长句以赠,时夜漏下二刻矣。笔研荒落,自愧草草,惟允当有以教我也。”6

倪瓒:《怪石丛篁图》(局部),画家自题:

“天妃庙里曾游处,怪石丛篁漫雨苔。今日江湖重回首,卜居南岭白云隈。岁庚子十一月廿日,邂逅云冈道师于长洲邑东之衍庆院,以此纸命写竹石并赋诗,而纸笔皆不佳,漫尔作此,愧不能工。道师悯世忧国,以道术为己任,汩汩城邑之中,不以为苦,不肯自逸于风埃之表也,故末句讽之云。邾玄,幼霞子。”

当然这里包含了画家的自谦之意。然而,在《三月八日题王维〈雪溪图〉》中,倪瓒又有这样一段描述:

“尝见黄子久为危太朴作画题云,曾于姚子章处见王右丞捕鱼、雪溪二图,知古人用笔诚非草草,因此似有所悟。……”7

知古人用笔“诚非草草,因此似有所悟”,这显然与他“逸笔草草”的追求是矛盾的。

此外,从倪瓒本人的作品来看,也并非草草而成。即使仅是树木的枝干,左右侧也会不同,受光面多中锋,或如游丝;阴暗面则偏重侧锋,粗细不一。皴法和染点也颇费一番功夫,倪瓒善用干笔侧锋皴擦,并用这种笔法开创了折带皴。关于折带皴,《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折带皴如腰带折转也。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左闪右按,用笔起伏,或轻或重,与大披麻同。但披麻石形尖耸,折带石形方平。即写嵩山峻岭,其结顶处亦方正折转,直落山脚。故折转处多起圭棱,乃合斯法。倪云林最爱画之,此由北苑大披麻之变法也。”8

仅是“折带皴”一项,便可看出倪瓒并非以一般“草草”的态度来对待绘画的。

那么,这种矛盾性何以产生?

矛盾何以产生

一般认为,“逸”作为书画品第的出现在唐代,而宋朝“逸品”在画史的地位最终确立。倪瓒生活的元代,恰是“逸品”地位被确立后不断发展,被世人特别是士人所推崇的时代。而“逸”字也频繁出现在倪瓒的文字表述中:

“……仰睇南山,遥望飞云……纸恶笔凡,固欲骋其逸思,大乏骐骥康庄也……”9

“……结庐荆溪故里,颇得野逸之趣,因作画以赠,并咏诗于上……”10

“笔锋虽小劣,景物亦清新。萧瑟风(枫)林晚,江湖有逸名。”11

“本朝画山水林石,高尚书之气韵闲远,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新。”12

再加上前文提及的“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逸兴”,倪云林显然对“逸”颇为重视和推崇。而在追求“逸”的过程中,他的创作思想也在不断改变。

及至中年,已出现绘画思想的变化,《十一月一日题宋马和之〈西园雅集图卷〉》云:“夫画贵在劲而不枯,简而韵盛,先造乎天趣,然后应之于笔端……”14此时是至正三年癸未(1343年),倪瓒时年43岁。他提出了“劲而不枯,简而韵盛”,已与“见物皆画似”不同。

“知古人用笔诚非草草,因此似有所悟”的描述,却是在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倪瓒54岁。时隔十多年,似乎呈现出自我创作追求的矛盾性。

事实上,此时的倪瓒对于“简”与“草草”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他在这里所说“诚非草草”,并不是对“草草”的简单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找到了“形”以外的东西:不去刻意追求“形似”,也不必去刻意追求“草草”,这也是他在追求“逸”过程中境界的一种提升。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倪瓒65岁之时,《闰十月十七日〈临王澹游墨竹轴〉》云:“以中兄长家藏澹游《竹石》二帧,真有天真烂漫出乎笔墨町疃之外之逸韵,因篝灯戏效之。虽不能规摹形似,亦颇得之骊黄牝牡外也。”15这是其思想的又一步深入,在多年的自我摸索和自我创造之后,他仍提笔效仿他人图卷,而且不“规摹形似”而“得之骊黄牝牡外”,恰说明了他思想深处对于“形”的进一步脱离。

而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戊申,已68岁的倪云林写出“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兴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似乎再次返回了“草草”之论,但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此时倪瓒已经超出“形似”,达到所谓不“较其似与非”的思想境界了。

如此,倪瓒文本表述中的“矛盾”事实上是他在追求“逸”的过程中,创作技法和创作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深化。那么,是否倪瓒这种对“逸”的追求造就了其书画史上的“逸品”之名?

“逸品”何以形成

“逸”在古文中有八种含义。(一)逃亡。《左转·桓公八年》:“随师败绩,随侯逸。”(二)奔跑。《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唐李朝威《柳毅传》:“疾逸道左。”(三)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四)安闲,无所用心。《国语·吴语》:“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五)超绝。《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六)隐退、归隐。《论语》:“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七)放纵。《尚书·大禹谟》:“罔游于逸。”(八)散失。如“逸书”。16

用之于书画,则大多取“安闲、超绝、放纵”之意。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评第三品中姚昙度云:“画有逸方,巧变锋出。”17此时,“逸”尚未作为书画品第,而只是作为一种书画风格进行描述。一般认为在书画中最早以“逸品”作为品评标准的是唐代的李嗣真,他把逸品列于九品之上,视为书法评定的最高等级,其《书后品》序云:“虽然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绝终古,无复继作也。”18唐中晚期,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古今画品,论画者多矣……以张怀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19朱景玄论画,把逸品放于神、妙、能三品之外,贬斥其不拘常流,不合礼法,无法以普通画法来规约,只能单列一品。

其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云:“自然者上品之上。神品为上品之中。妙品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20就美学特点而言,“精”“谨细”大体与能品相当,而“自然”则与“逸品”相合。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为逸格尔。”21南宋邓椿的《画继》中说:“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22

纵观前人对“逸品”的定位,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赋予了“逸品”不同的审美内涵,逸品等级的高低也有所变化。且不讨论这些品评家能否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但看倪瓒。

倪瓒的画作被正式称为“逸品”而大受推崇,也可以说是从一个时代的一个人开始的,就是明代的董其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

“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23

又云:

“元之能者虽多,然秉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然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颠后一人而已。”24

此后,倪瓒便声名大振,其仰慕者纷沓而至。那么,董其昌为什么推崇倪瓒?

首先董其昌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而且颇得皇帝宠信。据《明史》载,“董其昌拜疏求去。帝不许”;光宗立,即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而“起故官”就有数次。25而倪瓒的某些思想也恰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他的《上平章班师》诗云:

“金章紫绶出南荒,戎马旌旗拥道傍。奇计素闻陈曲逆,元勋今见郭河阳。国风自古周南盛,天运由来汉道昌。妖贼已堕征战尽,早归丹阙奉清光。”26

诗文对中央集权统治者忠心耿耿,把农民起义者称为“妖贼”;而且张士诚降元后,倪瓒还一改往日不为其弟作画的态度,写诗致意;而倪瓒的“隐逸”思想倾向,也适应了地主阶级回避现实、逃避矛盾的需要,更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另外,董其昌在书画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董其昌宦游南北,出入内廷,遍交名流,“南北宗论”的开创足以见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他有足够的能力轻而易举地捧起一个人,让他站在时代的先锋并影响整个时代,而倪瓒就是其中一个。他要借倪瓒来转述自己的思想,他推崇的“逸品”很容易地在明朝广受赞誉进而影响到后世的审美,以至于后世理所当然地把倪瓒的作品奉为“一代逸品”。

从前面对“逸品”的发展描述看来,“逸品”之说宋朝已确立,而在倪瓒生活的元朝,其画名并未煊赫一方,其作品并未因“逸品”之名而备受推崇。甚至在元朝,倪瓒的主要社会角色是诗人而非画家,“他的诗名在当时比画名更盛”27。明初由于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提倡,南宋院体画风有所抬头,山水画上的审美取向主要为宫廷画风和浙派,倪瓒等人的代表画风在明初几乎形成一个断层。直到明中期,吴门画派人才辈出,对倪瓒等人画风的师法才逐渐成势,其荒寒旷远的绘画意境也将山水画的用笔技巧推向极致。

注释:

1.[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十二,明万历刻本。

2.《倪迂〈树石远岫图并题〉》,[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十一,明万历刻本。

4.[清]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七,清光绪刻本。

5.[清]沈世良辑:《倪高士年谱》卷上,清宣统元年刻本。本段文字又见于上海博物馆藏倪瓒《怪石丛篁图》轴。

6.[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六,明万历刻本。

7.楚默:《倪云林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第383页。

8.[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清同治三年刻本。

9.[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二,明万历刻本。

10.《九月初三日写赠何元美〈山水轴〉》,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

11.[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四,明万历刻本。

12.[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八,画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二,明万历刻本。

14.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26页。

15.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16.《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7.[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不分卷,明津逮秘书本。

18.《唐李嗣真书后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不分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明津逮秘书本。

2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清函海本。

22.[宋]邓椿:《画继》卷八,明津逮秘书本。

2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6.[元]倪瓒:《清 阁遗稿》卷七,明万历刻本。

27.吕少卿:《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猜你喜欢

草草逸品倪瓒
立冬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逸品:一个绘画审美转向的标志性范畴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
图说书法(155)
谒金门·风丝袅
下星星的夜晚
景外之境、韵外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