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治未病思想探析❋
2019-01-09孔鑫靓张建伟
孔鑫靓,张建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 济南 250011)
《医宗金鉴》是清·吴谦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中医学著作,全书共90卷,其妇科专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以下简称《要诀》)共6卷,内容包括调经、嗣育、胎前诸症、生育、产后、乳证、前阴诸证、杂证等12门。《要诀》中包含诸多经典的中医理念,其中治未病思想鲜明且具有特色。“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诸多医家又对这一思想做出较大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就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方面浅析《要诀》中的治未病思想。
1 未病先防,预为调补
1.1 月水诸病,防治求因
1.1.1 外避虚邪,经水自安 《要诀》认为,生命过程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女子月经也不例外。“天地温和经水安,寒凝热沸风荡然(《要诀·调经门·外因经病》)。[1]519”当天地气候温和时,水液平静,女子经水也得时而至;水液受寒而凝,受热而沸,受风则激荡起伏,与此相仿。女子胞宫遭受外界六淫邪气的影响后,经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女性经期应谨防受寒,注意保暖,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过食生冷辛辣之品助寒助热,正确的经期保健对于预防月经诸病具有重要意义。
1.1.2 内因经病,调畅情志 女性的气质特点是难独断,情绪波动较大[2]。“妇人从人不专主,病多忧忿郁伤情(《要诀·调经门·内因经病》)。[1]519”七情所伤、忧郁、愤怒等负性情绪都是导致月经病的原因[2]。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正常的经水潮止有赖于气血的调和通利,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忿怒过度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3]。《要诀》通过分析内因经病的致病因素,认为积极的情绪及适当的自我排解能预防情绪致病,同时定期的女子心理保健亦为预防女子月经病的必要手段。
1.2 男女完实,适龄婚育
《要诀·嗣育门·男女完实》:“精通必待三十娶,天癸二十始适人,皆欲阴阳完实后,育子坚壮寿偏增。[1]534”《要诀》主张男女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为男30岁、女20岁,此时男女双方发育健全、阴阳完实,在一定程度预防了过早行房对男女双方所造成的伤害与疾病;同时适龄婚育能减少子女后代体弱而病的风险,对后代体质、智力等诸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与现代优生观点不谋而合。
1.3 妊娠调摄,护养得宜
1.3.1 谨和五味,起居安顺 《要诀》在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提出孕期保健法则。《妇科心法要诀·嗣育门·受孕分房静养》曰:“受孕分房宜静养,谨戒食味使脾安,调其喜怒防惊恐,慎厥起居避风寒。[1]535”谨慎选择饮食,顾护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为养护胎元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起居有常,陶冶情志,规避外邪,适量运动,避免处于过度劳累、紧张的状态,保持平和愉快的情绪,不仅是对母体重要的调护,同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具有积极作用。
1.3.2 分经养胎,有待商榷 所谓分经养胎,即从妊娠1个月到10个月,从足厥阴肝经开始至足太阳膀胱经结束,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无所专养等说法[4]。妊娠各月与经脉关系的早期论述散见于 《黄帝内经》与《金匮要略》,现有文献中,最早将10月胎儿发育与十经脉完整联系起来的是《脉经》[5]。北齐·徐之才论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出妊娠每月各经所养胎儿的具体组织器官。分经养胎学说的提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为医家安胎养胎及针灸治疗妊娠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要诀》认为,此论没有足够的理论凭据:“分经养胎不足凭,无所专养不论经。形始未分无不具,阴阳之道渐分形(《要诀·嗣育门·分经养胎》)。[1]535”从母体生理方面分析,分经养胎之论有违整体观念: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依靠母体先后天之精共同濡养滋润的结果,母体各脏腑协同而作,并非某月份能由某一脏腑、经脉承担。同时,现代胚胎学也否定了《济阴纲目》中所载徐之才提出的每月各经所专养胎儿具体组织器官之论。《要诀》指出分经养胎理论具有时代局限性,同时现世医家对 “逐月分经”的核心内容褒贬不一,说明分经养胎理论的合理性仍需检验[5], 针对此类存在争议性的理论应采取扬弃的态度,辨证看待,合理运用。
1.3.3 分房静养,预防堕胎 《要诀·嗣育门·受孕分房静养》曰:“受孕之后,分房静养,恐动相火,致生胎毒。[1]535”《要诀·嗣育门·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若怀胎三,五,七月,无故而胎自堕,至下次受孕亦复如是,数数堕胎,则谓之滑胎。多因房劳太过,欲火煎熬,其胎因而不安,不可不慎者也。[1]540”房劳太过,欲火煎熬,损伤阴精,会造成胎漏、胎动不安甚至小产难产,久而久之易致屡孕屡堕,还会造成子嗣后代多患疮毒,以致夭亡,所以受孕后控制性欲、分房静养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6107。《妇科心法要诀·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气血充实胎自安,冲任虚弱损胎元。暴怒房劳伤肝肾,疾病相干跌扑颠。[1]540”由此可见,预防堕胎须从多方面调护。冲任二脉是维系和养育胞胎之关键,冲脉和任脉的虚弱势必影响其滋养和固胎的功能,易致胎动不安、堕胎和小产[6]141;同时,良好的身体状况,乐观的情绪态度,积极的生活方式,亦能规避胎动不安、乃至堕胎、小产等风险。
1.4 临产勿躁,安神定气
惊生又称惊产,是指因受惊而影响正常分娩,甚至发生难产的情况[6]158。产妇临产与常人生理心理状态皆有不同,易心惊气怯,过于嘈杂喧哗易导致产妇分娩时困乏无力,影响正常分娩甚至难产,发生惊生。临产之时须排除噪音,保持产房安静,使产妇保持安静平和的状态。“母心始安,安则其胎亦宁静矣(《要诀·生育门·惊生》)。[1]545”忌喧哗吵闹、人多观望;《要诀》认为产妇临产即“坐草”时,应预先做好相关准备,同时产妇应做好自我调整,养神惜力,选择合适的时间用力。否则,若恐惧气结则致难产,生产多日不下,服催生药也不验[3]。
2 已病防变,防微杜渐
2.1 崩漏不止,预防滑脱
《要诀·崩漏门·崩漏总括》曰:“淋漓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紫黑块痛多属热,日久行多损任冲”。崩漏失血日久量多,损伤冲任而致气血两虚,气不摄血会造成滑脱不禁之症[1]529。《要诀·崩漏门·崩漏证治》:“崩血不已防滑脱,地榆苦酒煎止崩。[1]529”《要诀》认为崩血补之仍然不止者当防滑脱[7]。此处滑脱为经血大量流失以致气随血脱之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血崩不止标证甚急,应先行止血兼以祛瘀澄源。选取验方地榆苦酒煎,方中地榆收敛止血,苦酒散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适用于血崩不止、瘀血凝滞的情况,临床运用热崩效验尤佳[7]。
2.2 胎前用药,审慎度势
《要诀·嗣育门·胎前用药三禁》:“胎前清热养血主,理脾舒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证虚实寒热看。[1]535”妇女孕期阴血聚冲任以养胎,容易造成阴血亏虚,若患胎前诸病,过用寒凉之品则会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要诀》主张健脾以使气血化生有源,理气以使气血充盈调和,兼以清热之品宁血安胎:“安胎芩术为要药,佐以他药任抽添。火盛倍芩痰倍术,血虚四物气四君(《要诀·嗣育门·安胎审宜调治》)。[1]536”汗、下、吐三法被视为胎前病的禁忌之法,原因一是此三法均属治疗八法中驱邪作用猛烈的治法,用药亦常用峻烈之品;二是用药力度不易掌握,发汗太过亡阳伤气,攻下太过则亡阳伤血,利水太过则伤津液[6]109;孕妇应慎用大毒大热、活血化瘀、滑利攻下及芳香走窜药物[8],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辨证用药,亦不可机械禁用一切相关药物,以免延误治疗[8]。《要诀·嗣育门·安胎审宜调治》:“形瘦之人多火,过用温热则伤阴血。肥盛之人多痰,过于补气,恐壅气动痰。[1]536”安胎之治须运用辨证论治的观点,结合孕妇体质施药。
2.3 产后吹乳,谨防恶变
产后乳儿吮吸母乳时,向乳头吹气,引起乳房产生坚硬的结节,造成乳汁不通,称为吹乳[6]241。“乳被儿吹因结核,坚硬不通吹乳名。初起结核不肿痛,年深内溃乳岩凶(《要诀·乳证门·乳证总括》)。[1]558”《要诀》认为,吹乳初起时乳房结节无红肿热痛之象,易被产妇忽略延误治疗,年久不愈会引起乳内溃烂,发展形成乳痈甚至乳岩。由此,《要诀》提出吹乳的治疗方药:“吹乳结核栝楼散,乳没归甘用酒熬;更加皂刺名立效,已成脓溃未成消;外敷星夏蚕芷刺,草乌为末蜜葱调(《要诀·乳证门·吹乳证治》)。[1]558”在内服的同时施加外敷方剂,解毒祛瘀散结,活血消肿排脓,吹乳自愈。
2.4 产后息胞,活血散瘀
胞衣不下又称息胞,指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经30 min以上胞衣滞留腹中不能自然娩出的病证[6]164。相当于西医学胎盘稽留或胎盘滞留,属产后危症之一。《要诀·产后门·胞衣不下证治》:“胞衣不下因初产,用力劳乏风冷凝,下血过多产路涩,血入胞衣腹胀疼,急服夺命没竭散,勿使冲心喘满生。[1]546”
认为胞衣不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应急用夺命散防止瘀血冲心导致产妇出现胀满喘急危及产妇生命;同时《要诀》认为随着胎儿的产出,助产人员应及时取出胞衣,若一时难以取出,也不宜让产妇知晓,防止因产妇受惊使处理更难”。谕令稳婆随胎取,休惊产妇莫觉闻(《要诀·产后门·胞衣不下证治》)。[1]546”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情志影响难能可贵。
3 结语
《要诀》集历代医家理论与编纂者思想之大成,将治未病理论贯穿女性各个重要时期,为后世女性的保健与疾病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特别对于外因经病的预防、产后吹乳的防治等理论的提出,具有鲜明特色,值得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