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虚”之颈椎❋
2019-01-09周龙云崔学军陈旭青王拥军
周龙云,崔学军,施 杞,陈旭青,王拥军△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3.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2; 4.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八虚者,机关之室。如《灵枢·邪客》:“人有八虚,各何以候……皆机关之室。”然自经文提出“八虚”一词,后世对其发展甚少。细究经文,后世医家对“八虚”理念的阐述:“八虚”非仅称谓之语,其更涵纳着八大“机关之室”内外在特点,是对此类特点的深刻总结与抽象升华。四肢有机关、躯干亦有“大室”,其中颈椎是其躯干活动的关键枢纽。细思颈椎的特性我们发现,这些特性与“八虚”所内涵的系列特点有着诸多相合之处。“八虚”的称谓并非关键,其真义在于其深刻的内涵,而颈椎的特性正切合其背后涵义,故我们大胆提出“颈椎是为九虚”的理论,并探讨“九虚”的个性及其临床意义,现详述如下。
1 “八虚”之涵义
欲立“九虚”必先明“八虚”之真义。而事物的结构、功能、特性等决定了对其认识、理解与总结。故“八虚”命名之内涵,又均在八大“机关之室”诸多共同特性之中。
“八虚”之名,“八”为其数,“虚”字之意则形象而深广。“八虚”者明指肩、肘、髋、膝八大机关,如《太素·刺法》:“八虚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其由刚骨所建,宗筋所布,骨为其干,筋附于骨,刚柔并济,动静相合,而肢体运动自如。如《素问·痿论篇》:“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然机关有着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结构特点,其为骨之末端交接之所,中有间断,故名“骨节”,而触感虚陷。如《太素·刺法》:“此之虚,故曰八虚。”间隙之处,筋肉聚附,维系两端,以维持肢体外形的连续、完整。但筋肉者其表其象,骨干者其里其本,为肾气之所主,精髓所内藏。机关之所,其外虽续,其内不连,脏腑之气外达而难续于内,真气经而不密,气血过而不坚,内室正气薄弱。如《灵枢·五变》:“人之常有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现代研究亦表明,关节处、关节腔外血管较为丰富,但其内软骨则缺少或无血液供应,滑液是软骨营养的主要来源,养供不佳[1-2]。故机关者,其形虚陷,内在间断,其内正气相对薄弱,是“八虚”的第一层内在涵义。如《太素·刺法》:“八虚者……此八大节相属虚处。”
人体机关以动为其生理之性,其动源于卫气之温煦、营气之濡润。如《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其运动适当则阳气鼓动,气血流利,经络通达,而助养肢体。若机关过静,则逆其本性,气不得振,阳不得宣,气血或衰或不行,经脉失荣,而筋肉萎软。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抑或妄自劳作,则气血力养而不足,精气尽布而不固,亏耗日积,形体劳伤,而关节不利。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故机关活动不及、太过均会导致气血耗伤,形体衰、损。同时,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脏腑气血逐渐衰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八虚”之“机关之室”本有着“正气相对薄弱,且耗气以动”的特点,故全身气血衰减之时“八虚”之处尤为明显,而在形体上表现为变化常见且显著的特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五脏皆衰,筋骨解堕……行步不正。”此时,因于“机关之室”气血的明显削减,外邪之气更易侵犯,滞留局部,经络不行,以致形体愈加败衰。故“八虚”之深义,言其本虚也,亦包括“邪气滞留”之义,因其虚故,虚邪客也,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综上,“八虚”为身之重要枢纽,其内存在多层涵义:其一,外形虚陷,内在间断,正气外达,于内断续不坚;其二,赖气以动,用之太过、不及,均致形体衰、损;其三,年过半百,其气愈亏,邪气愈犯,内虚而邪滞,形体衰损显见。诸多涵义间相连、相关,其以“内在间断,正气不坚”最为关键。笔者以为,“八虚”用意在于其义,故立眼其真义,脱“八虚”经典之束缚,以促其发展,亦非不可。
2 颈椎为“九虚”
“八虚”者四肢之大室,颈椎者躯干之大枢,基于这一点两者有着诸多共性。颈椎特性与“八虚”内涵的密切联系,为“颈椎是为第九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颈椎是椎体、椎间盘及周围韧带等构成的互相制约、协调运动的复杂结构[3]。其形前曲而后陷,离于背阳,是脊椎骨中体积最小的节段,但灵活度最大,活动频率最高,为中轴骨中最为重要的枢纽之一。如《洗髓经·凡圣同归》:“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其椎骨多相间,间隔以筋相连,中有水平裂隙,余窄小骨面相互“轻”触,构成诸多可灵活转动的小“机关”,复杂的筋肉联系各处,外在维系以成可灵活运动的“大机关”。故“骨多间续,筋连有隙,轻触灵活”是颈椎结构特点,亦是其伤损、较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与八大机关之室类似,因其内多隙,气血虽通达于外,内却断续不坚,又赖气以灵动,其内正气不固。现代研究亦表明,虽血管网密布于脊椎周围,但从幼年发育开始,椎间盘即缺少或无血管供应,特别是纤维环内层及髓核,椎间盘多被以扩散方式提供营养,离椎间盘周围越远纤维环就越脆弱[4]。另外,颈椎间盘特有的水平裂是颈椎保持灵活度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它们有向内和向侧面延伸的倾向性,使得它们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也具有抵抗力最差的弱点[5]。颈椎之处上焦,须脾胃气足以上输精微,心肺气壮以散布给养,但若脏腑之气有所不足、气血升达不力,则颈“机关”之气更为薄弱。如《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颈椎者,有着“位处上焦,骨间多隙,轻触灵活”的生理特点,其正气不易达,达而难接续,内室气不坚。
颈椎活动灵活且载荷较大,当颈椎前屈时弧度变直,大量载荷能量被椎体吸收,周围组织分散载荷较少,同时局部肌肉、韧带张力明显增加而紧张。状态持续时,椎体疲劳不断累积,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的劳损[6]。中医学则认为,颈椎屈伸源于脏腑气血对其充养,过静则逆,气血应之而少布,久则筋骨不养。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而过度活动或长期劳作,则气血不易达而多耗,正气不坚更削弱,经脉失荣,虚而不运,形体劳伤。故颈椎巧而灵动,过动、过静亦均会出现筋骨劳伤。更者人至中年,肝肾精气衰于上,阳明气血不充,上焦气血失布,而发堕齿枯,面容憔悴,特别是赖气血通利之“机关”失养,而筋骨败衰,颈项运转不利,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五七,阳明脉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现代研究亦表明,随着人们的老龄化,颈椎发生着逐渐的退变,活动功能日益受限[7]。此时,内外之邪犯之,邪气易中,痹聚于经,而筋骨更损,衰败尤甚,如《灵枢·百病始生》:“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综上,颈椎者位处上焦,躯干之“机关大室”,其形曲陷,离于背阳,骨多间续,筋连有隙,气血不易达,达而内难续,正气过而不坚,此正为“八虚”背后的关键内涵。本气不足、颈项过劳则更伤气血,过静则气更少布,形体衰损;年老之时,阳气衰于上,而颈“机关”失养,内外邪犯,局部衰败明显。以上三点特性均与“八虚”之深意十分切合。故立于“八虚”之深意,去“八虚”命名之束缚,我们提出“颈椎是为九虚”的理论。然颈椎者亦有其独特个性,故“九虚”源于“八虚”又不同于“八虚”。
3 “九虚”高于“八虚”
“九虚”之名是为“八虚”的延伸,但“九虚”有其独特个性,其个性决定了颈椎同于又高于“八虚”。
颈椎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重要结构。其中,椎动脉为大脑后循环的主要供养血管,保证大脑生理代谢、调节生命活动等功能的正常运转。颈椎椎管内为颈髓,各节段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等脊髓上、下行传导束行于其中,是脑与躯干、四肢信息相互交流、循环的必经通道,对肢体的运动,脏器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8]。中医学则认为,颈椎处督脉循行之所,是联系元神之府与内在脏腑、四肢形骸的部位,水谷化生气血,阴阳合化为精,充养督脉,上循入脑,以益髓海。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脑为髓海……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于肾中真阳真阴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精气入脑乃化为神,神游周身,经颈之枢,循于五脏,则脏腑协调,阴阳平和;行于形骸,则四肢活动屈伸自如。如《本草纲目·三十四卷·辛夷》:“脑为元神之府。”《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故颈椎者,处督脉循行之所,为内在脏腑、周身形骸与髓之大海气血、神气运行交换的重要枢纽,其内颈髓对周身脏腑、肢体功能协调运转有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是为一身之气血交换之大枢。
由于颈椎的诸多结构特点,其稳定性相对较差,长期机械负荷应力下容易发生劳损、退变。除颈椎自身病变外,其常引起周身肢体、脏器功能的失常。如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则一侧肢体受累,感觉、运动障碍;若钩椎关节松动、变位、增生,压迫、刺激椎动脉,则大脑血供不足而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甚至内脏功能紊乱、猝然晕倒、肢体活动障碍等;而若压迫脊髓则下肢肌力减弱、跛行,继而上肢功能减弱,四肢肌肉萎缩、感觉障碍,甚至导致残疾[8]。如上所述,颈椎者虽为气血、神气运行之道,然其内在不坚而外强中干易于劳损。其为病者,机关之枢屈伸运转不利,内虚瘀阻、内外之邪痹阻经络、血脉,渐扰及气血运行之道,气血之枢亦因之不行。精气不能上荣于脑者,髓海不充,神气不化,内在脏腑、肢体形骸乏神,而脏腑为病、形体失于运动,甚则诸身机关失用;神气不游于脏腑者,脏腑不养,阴阳失和,精气不化,神气更乏;神气不游于肢体者,机关失用,肌肉萎软,形骸败衰。故颈椎者气血交换之大枢,其病则诸身机关失养不用,而形体萎软又为诸“虚”之一源。
综上,颈椎者内在不坚,气不接续,易虚劳损,而同于“八虚”之性。但其处督脉循行之所,为内在脏腑、周身形骸与髓之大海气血、神气运行交换的重要枢纽,是为一身之气血交换之大枢。其病则诸身机关失养不用,而形体萎软,又为诸“虚”之一源,故“九虚”颈椎者源于“八虚”而高于“八虚”。
4 “九虚”的临床意义
“八虚”涵纳着八大“机关之室”诸多共同特性,故其对八大机关疾病的认识、治疗等有着重要意义。而“九虚”之名及其个性,亦对颈椎之疾的临床认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九虚”者其内间续,本气不坚,外为气血运行之大枢。若人顺于自然,摄身养生,食饮有节,规避风寒,则正气充实,气血上荣,内外之邪不生,颈项正气平和,病疾不作。而若颈项劳作、饮食劳伤抑或年高气衰,颈部气血耗伤,内在正气更弱。一则气虚不运,津血停滞,痰瘀变生;二则外邪易犯,邪气直中,经络痹阻,内外合邪,筋骨不养而败衰。机关不利,气血之枢因之不行,而肢体形骸为病。故“内在不坚或虚”常为颈椎病变发生之本始,邪气复犯则是以“虚”为基,发展、加重疾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如《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九虚”之谓,以明颈椎“不足或虚”之性,邪气易中,故病善见风、寒、湿邪滞阻之机。如《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近年部分中医证型分布研究亦显示,颈椎之疾的发生以“邪实为主”[9-10]。然虽易见其表实,终不忘其“内虚”,此正是《灵枢·百病始生》:“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之意。
“九虚”之颈椎,其病多见“内在气虚,虚邪滞留,枢机不利”,故治以“扶正补虚,通滞和枢”。扶正者,固其不坚之本,益其伤损之气,其意明朗。“八虚”之病关乎循行之经脉,而“九虚”循于督脉,督脉则源于肝肾之充养,故其病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扶正补虚亦以补肝益肾为要。如《寿世保元·臂痛》:“肝主项背与臂膊。”然五脏相系,气血之充实,必因五脏之调和,故“九虚”之病关乎肝肾,但不可独究于肝肾,详查其因,细审何虚,则一如终始。通滞和枢者,祛内外邪滞,和气血之枢,以通为主。而通之之法,审因而变。如《医学真传·心腹痛》:“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颈项之痹,因于虚邪贼风,通之之法于“发散、辛通、活血”之时,断不可忘内虚之本始,而守“以补通之,通欲补之,以通和枢”之则,慎以过多攻伐伤正之品,以致虚之又虚,外邪更犯,筋骨愈衰之弊,犯虚虚实实之戒。此正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治病必求于本”之道也。
综上,“九虚”之义及其个性,对颈椎之疾的临床认识有着重要价值。心存“九虚”之名,则不忘“其病于虚”之机,明了“扶正达邪”之治,正顺乎《内经》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则。
5 总结
“九虚”者,内在不坚,外在为气血之枢,其源于“八虚”然高于“八虚”。“九虚”理念只是对经典理念发展细小的一步,即有“九虚”,那我们思考又是否存在“十虚”?我们认为,经典之不可违者,在于其内在真义,非在其表象之言。开思想之束缚,而浮想于深义之间,则中医之经典亦可变、可退、可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