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艺术·究心学理·肩负使命
——李树榕先生学思历程探微
2019-01-09谢云霞
谢云霞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李树榕先生祖籍河北东关,1954年生于呼和浩特,1975年进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即今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8年毕业后任教于包头师范学校(即今包头师范学院)。1981年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1987年更名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7年又更名为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1987年被聘为讲师,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1992年,先后在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文艺理论班、内蒙古师范大学助教班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和进修。多次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 和“教学名师”,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
先生的父母均为支边创建内蒙古话剧团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基因与成长经历促使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开发表作品以来,即与艺术结下了难解之缘。她的论著,从早期的《艺术概论教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到中期的《艺术概论》(合著),以及后来的《艺术智慧——对精神消费客体质量的思辨》,《文化资源学概论》(合著)、《草原艺术年谱·电视艺术卷》与《艺术识见》,其所涉的研究对象、治学态度、学思历程与治学宗旨,无不始终表现出一个纯粹而深刻的学者对艺术以一贯之的热爱和深谙、对学术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勇敢探索、对社会责任矢志不移的担当和积极践行。正因为持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与精神,先生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开辟新境并自创新说。
一
1981年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首开艺术概论课程后,面对中国学界缺乏艺术概论教材这一窘境,也基于教学方面的诸多困惑与强烈的学科意识——如何让“艺术概论”从附属于“霸权”地位的“文学概论”的窠臼中走出来,使艺术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基础理论,先生将多年积累的讲稿集结成书,于1997年正式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艺术概论教程》。此书被认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部专门探讨艺术学基础理论的著作,填补了自治区艺术教育“艺术学基础理论”教材建设的空白,成为当年内蒙古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
随着对艺术基本问题思考的深入和研究理路的转进,具有“工匠精神”的先生继《艺术概论教程》之后,又连续撰写发表了《文学原理到艺术学的逻辑构思》《规范“文艺理论”界定的思考》《关于艺术原理学科建设的思考》《走出学理尴尬》《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的反思》《音乐的题材及要素探索——反思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范畴缺失》《“体验性精神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可能性——关于艺术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思考》《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①等系列论文,在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②
如果说《艺术概论教程》是先生对我国当代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的反思和试图建构真正属于“艺术”的基础理论的勇敢尝试,那么,成书于2005年的《艺术概论》,则是先生构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学基础理论的成熟而深刻的开拓性成果。此著作中,先生别具慧眼,将“文学”纳入到“艺术”的门类中,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体验”为逻辑起点,从具体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实践出发,彻底摆脱了对文学理论的依附和模仿,不仅在学理上回答了“艺术是什么”这一核心命题,在结构上创立了“艺术作品与艺术门类”、“艺术起源与艺术创作”、“艺术规律与艺术风格”、“艺术功能与艺术价值”、“艺术本质与艺术特征”[1](目录)这仅有五章的系统而全新的理论框架;还在范畴上创建了“原艺术”“感性材料”“深度意义”“意绪”“原创性艺术创作”“非主题性深刻”“艺术的文化风格”等新的、属于艺术学自己的专有范畴;在体系上创构了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为“感性材料、结构关系、题材类型、深度意义”[1](8-30)这一揭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共同性的理论体系。
具体而言,先生的《艺术概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地建构起真正自觉的、独立的、成熟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
众所周知,艺术概论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如何界定“艺术”这一概念。当时存在的艺术理论著作和教材,如彭吉象主编的《艺术学概论》、王宏建以及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等,均回避了这个核心问题。先生在《艺术概论》中却勇于从文化艺术产业的崭新视角,以艺术活动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体验的双主体活动”为逻辑起点,将“艺术”界定为“技术、情感、创意融合而成的精神享受的产品”;[1](244-248)继而提出:凡艺术精品一定是“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结晶——“艺术”定义中的“技术”对应“真才实学”,“情感”对应“真情实感”,“创意”对应“真知灼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钟情艺术、深谙艺术堂奥和返朴归真的自主创造。也正因为此,先生创新了艺术概论的核心命题。
文学理论中,作品的载体是语言或文字,而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呢?由此,先生在《艺术概论》中确立了“感性材料”——“听觉感性材料、视觉感性材料、视听觉综合性的感性材料”[1](8-9)作为各门类艺术的“载体”或“媒介”,突破了艺术作品的载体为“语言”或“艺术语言”的模糊性,使之具有了符合各门类艺术实际情况的普适性。
文学理论中,“艺术风格”因受“语言”的局限,往往只言“艺术的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从未有人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还具有“文化风格”。先生着眼于现实存在的艺术现象,譬如鄂尔多斯的“漫瀚调”、土默川的“脑搁”、科尔沁的“安代舞”等,在《艺术概论》的“艺术风格”章节里自主创立了“艺术的文化风格”这一范畴——强调人们因地缘形成的“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即“文化”所决定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超越民族、超越时代、超越个人的不容忽略的艺术特色——“文化风格”,毋庸置疑是先生自主创新的又一精神成果。
文学理论中,题材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这是以剧本、小说、叙事诗、叙事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然而,艺术理论不仅要研究叙事性艺术的题材要素,还要研究抒情性艺术和装饰性艺术的题材要素,因为这是“艺术理论之所以为艺术理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先生经过“坚毅跋涉”与深入思考之后,在《艺术概论》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抒情性艺术的题材要素是“意绪、意向和意境”[1](20),而装饰性艺术题材的基本要素则是“实物图案与变形图案”“实指性图案与象征性图案”“带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与带有时代特色的图案”[1](23-24)这一带有原创意义的观点。
因此,先生的《艺术概论》一经问世,就被认为是我国全新的一部艺术理论教材,“以它新颖、独特、鲜活、精致的理论光彩,一改故辙,别树一帜……是近年出现的一部颇有个性、甚为深刻、既相当吻合艺术的实际又透射出强烈学科意识的著作”。[2](第009版)
二
近年来,“文化旅游”是我国发展极快的一个产业。“在文化旅游中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这么看?”,是文化旅游管理者与从业者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出人意料的是,理论建树主要在艺术学领域的先生,竟然带领团队于2014年出版了另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成果——被列入我国“21世纪艺术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是“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新兴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对解答文化旅游研究中的问题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文化资源学概论》。
应当承认,怎样界定文化资源、怎样为文化资源分类,是建构文化资源学基础理论的难题。关于文化资源的分类,之前有学者将其分为“红色资源”“历史资源”“民族资源”,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特色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但诸种分类法均存在着概念局部重复或逻辑不严谨的问题。先生突破前人的局限,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文化资源学概论》一书里独创性地界定了“文化资源”,认为“一切留有人类印记、承载人类文明、可资运用于文化产业的物质对象和精神对象,就是文化资源”[3](10)。在此基础上,她自出机杼,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标准,将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文字与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3](33)而在之后的两篇题为《怎样为文化资源分类》《文化资源的特性与重要性》③的专文里,先生对此作了更加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正因为科学地界定了“文化资源”,全面而精炼地概括了文化资源的特点,创新性地确立了文化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资源学概论》一经问世,就被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博士点中南大学文学院选定为硕博士研究生参考教材之一——他们认为:“作为我国第一部该领域的高校教材,廓清了文化资源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文化资源’的内涵,分析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资源保护等问题,具有学科建设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体现了文化资源学的学科规范和很高的学术水平。”④
先生不仅从学理上建构文化资源学基础理论,还在艺术实践中将文化资源研究与影视批评密切结合起来。她在《中国电视》连续发表的《民族历史剧:大众趣味与当代价值——从电视剧〈成吉思汗〉对文化资源的挖掘谈起》《民族历史剧:对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再从电视剧〈成吉思汗〉对文化资源的开掘说起》《民族历史剧:史诗性与思想诉求——从电视剧〈成吉思汗〉对战争文化资源的选用说起》⑤等系列论文,将具有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记述的客观性、内涵的丰富性、价值观的承载性、可资运用的无限性等多种特性的重要文化资源《蒙古秘史》,与2003年央视播出的长篇电视剧《成吉思汗》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如何挖掘、遴选、判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以推进电视剧产业发展,提出独到而具有前瞻性的深刻见解。
三
先生不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与文化资源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艺术批评领域亦成就不菲。“真正的艺术只属于那些热爱艺术的人,而真正的艺术批评也只属于那些热爱并深谙艺术的人。”[4](33)先生出生于艺术之家,对诸种艺术门类有着超常的体悟和领会,这使得其艺术批评既具有广阔的视野也具有别具慧眼、切中肯綮、散发智慧光芒的见解。多年来,先生持之以恒地穿梭遨游于国内尤其是自己身处的内蒙古地区文学、电影艺术、电视艺术、音乐、舞蹈、美术(主要是绘画、雕塑)、戏剧(主要是话剧、歌舞剧、广播剧)、摄影、曲艺(主要是小品)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批评实践之中,并产出了一个个真切独到、充满个人气质和真知灼见的批评文本。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先生在国内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艺术评论文章达一百五十余篇。而这些文章相当一部分集结在先生于2014年出版的艺术批评专著《艺术智慧:对艺术消费客体质量的思辨》中。该书的独特价值在于,“逼近了内蒙古艺术创作的几个敏感致命话题,比如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现、民族性格的重塑和民族心理的表现和挖掘,……开了内蒙古在艺术评论方面文化自醒的先河”;[5](110)“为中国本真而有效的艺术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4](33)
先生的艺术批评,其所涉领域宽无涯涘,或分析评论对象的思想艺术价值,或探讨诸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或研究当前存在的艺术现象,或求索某类艺术的发展策略,其学术成就除了出版了一部专著外,还在于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如下三个学术难题。
其一,对怎样确立电视剧评论标准,加强电视剧评论,提出独到见解。
当今,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电视剧创作如火如荼地发展着,而理应与电视剧创作俱进的电视剧评论却日益被边缘化。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写下了《推进电视剧评论的两点思考——从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获奖电视剧谈起》一文。此文被专家论定为:在电视剧评论一直处于弱项的形势下,“探讨了电视剧评论对于创作的意义以及评论家的社会责任”。⑥而在《文化批判:深度≠高度——对近期后宫戏思想境界的反思》《不该被“矮化”的女性形象——浅谈近年都市言情剧人物塑造的审美偏失》《历史题材电视剧不能在文化资源中搁浅》⑦等多篇文章里,先生本着理智而执著的探索精神和肩负社会责任的勇气,尖锐地批评了近年来多类型电视剧为了追求经济效应而忽略社会责任、淡化时代担当的不良创作倾向,以此确立了以民族尊严为底线,拒绝精神餐桌上“地沟油”的电视剧评论标准,指出只为收视率而无视生活真实和历史严肃性而胡编乱造的电视剧,其社会危害性不能小觑;强调优秀的电视剧既要有“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也要“礼敬人的尊严”、“礼敬民族尊严”。
其二,为民族题材电视剧怎样走出困境提出建议——要自觉地重视、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民族文化资源”。
因当今大众对电视剧题材丰富性的需求与日俱增,努力推进一直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就势在必行。身处内蒙古、心系内蒙古、对内蒙古艺术有着特别眷顾和思考的先生,在一篇题为《推进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思考》的专文里,以几部优秀的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为例,对如何从蒙古族(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性格和生活真实出发,把握艺术的文化内涵,如何“进一步发展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⑧在《民族电影的“看点”在哪里》《用特色文化讲好草原故事》⑨两篇文章里,先生通过分析蒙古族题材故事片《圣地额济纳》和《母亲的飞机场》中的人物性格、民族风俗、主题思想,对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如何从“生活事实”中挖掘“生活真实”以把握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进而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做出了具体解答。同时,对民族习俗在影视作品中如何运用——是以满足猎奇心理为目的,为了展现“民俗”而展现“民俗”,还是自然而然地将民族习俗融入到人物塑造、戏剧冲突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中来——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其三,为怎样有效地批评演艺界的浮躁风气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世所公认,演员表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近年来,随着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演员沉迷于名利场的诱惑之中,往往难以沉潜从容地深入体验生活、透彻剖析和惟妙惟肖地演绎角色、不断地挑战自我以向更广阔的表演高度奋进。一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先生对此艺术现象“耿耿于怀”。因此,运用逆向思维方式,从“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是不浮躁的”入手,在充分肯定李雪健艺术精神的同时,反衬出演艺界浮躁之风的危害,则成为了先生撰写发表《创新成就卓越——简论李雪健电视剧角色中的艺术精神》一文的主要目的。她通过系统分析李雪健“演什么,就是什么”的艺术水平,以及创造的不同心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电视剧角色,揭示出李雪健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以及为观众着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此批评某些艺人急功近利、对角色敷衍应付的浮躁心态。该文被认为是“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李雪健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对于电视剧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⑩
客观地说,先生的学术思想源于她对艺术的执著热爱,源于她对艺术的超常领会和体悟。在艺术的道路上,先生或以永不停歇的脚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攀登高峰、寻景拓境;或驻足沉思、揽景入怀;或披荆斩棘、探幽览胜;或别开天地、独创一家。而先生的诸种辛劳与努力,其最终的旨归不在别处,正在于那份沉重的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谨严地将悦耳悦目而又悦心悦意的艺术境界展现于观者眼前,引领或启迪观者深入其中、陶醉其中,从容往复、沉潜玩味,在尽可能充分吸收其中养分的基础上怡情养性、净化心灵、生发新力。先生的学术思想如此深刻、治学境界如此纯粹,而深刻与纯粹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引人入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之学之思当作如是观。
注 释:
①分别刊于《语文学刊》2000年第6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中国艺术报》2003年3月28日,《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以及李志宏主编《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孙发成博士在《对一般艺术学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以2004—2008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对象》(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2004到2008年我国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排前五名的是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李树榕(内蒙古大学)、彭吉象(北京大学)、赵宪章(南京大学)、田川流(山东艺术学院),他们占有本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在本学科一定层面上起着导向性作用。”
③分别刊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内蒙古日报》(汉)2014年10月8日。
④见中南大学文学院于2015年4月14日将李树榕教授等编著的《文化资源学概论》确定为文化产业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参考教材的证明材料。
⑤分别刊于《中国电视》2011年第7期,《中国电视》2011年第10期,《中国电视》2011年第11期。
⑥见于《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的“要目导读”。
⑦分别刊于《中国电视》2012年第12期,《中国电视》2012年第9期,《中国电视》2015年第11期。其中,《文化批判:深度≠高度——对近期后宫戏思想境界的反思》一文于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⑧刊于《中国电视》2009年第9期。
⑨分别刊于《当代电影》2010年第9期,《电影评介》2016年第9期。
⑩见于《中国电视》2016年第6期的“要目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