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云南当代主流乐舞艺术的理性评论
——评钱康宁新著《乐舞艺评》

2019-01-09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乐舞歌舞云南

■邱 健(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乐舞艺评——〈云南文艺阅评简报〉音乐舞蹈文选》汇集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聘任的舞台艺术类阅评员钱康宁先生近10年来写的32篇评论文章,是了解云南当代主流舞台艺术发展历程的一手资料,也是对云南当代主流音乐舞蹈艺术历史发生的回顾总结。《云南文艺阅评简报》对全省的文艺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读者大多为分管文艺的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以及关心云南文艺发展的业内同仁。每一篇评论的写作都不是简单的读后感、观后感,而是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眼光,既看到取得的成绩,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前瞻性、建设性意见。按照这种刊物定位,写作者必须具备高素质并能眼光敏锐、有理有据、言简意赅的评论。钱康宁先生具备这样的才干和能力,他先后就读于昆明师范学院作曲专业和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专业,后又到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歌舞剧院工作,并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大专院校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受邀出席国际音乐研讨会和国际艺术节及讲学,多篇文章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报刊选印》《中国音乐年鉴》《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等,出版个人专著《云南民族音乐散论》。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艺术实践,钱先生都是云南文艺界的积累丰厚者。《乐舞艺评》出书当月,云南10余个相关单位就订购了600余册以供学习参考,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云南高校一位老师称赞道:“《乐舞艺评》尽是干货,没有虚招水分,值得阅读。”

在具体讨论《乐舞艺评》之前,还需对“云南当代主流乐舞艺术”进行简要阐释,这关系到开端问题。“云南”是空间性的限制,“当代”是时间性的截断,“主流乐舞艺术”则是指文艺管理部门所策划、所执行的艺术,它区别于民间的、自发的或非主流的艺术。在这种开端中,文艺评论是一种配套行为或配套工作,与文艺的策划、执行分不开,甚至直接起到了指导作用。因而这种评论有自身的思维框架和导向意识,它要表明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以使得文艺的发生按其设定的轨道良性运转。在设定的轨道中,“云南”突显了地域的特殊性,其自然地理与人文风情是作为文艺发生的禀赋来理解的;“当代”倒未必以学科史、艺术史进行划分,但它总与集体的记忆、个人的成长有关。当代人的生活阅历、共同经验构成了相互理解的基础。在现行的文艺体制中,“主流乐舞艺术”通过3种价值勾连显出自身意义,即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换句话说,“主流舞台艺术”既要考虑到意识形态,又要考虑到市场经济,还要尊重艺术规律。因此,对“主流舞台艺术”进行评论就要懂政治、懂艺术、懂市场,在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视野中做出判断。

《乐舞艺评》关注的主要对象是音乐舞蹈艺术,或者说是通过舞台艺术来折射云南当代主流音乐舞蹈的发展。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事件。从外部来说,它的发生与主办者的意图有关。从内部来看,它的呈现与艺术创作、演出、欣赏等活动有关。钱康宁先生总能从各种声乐、器乐、舞蹈比赛,新剧目展演,以及大型晚会的举办中看到艺术发展的优劣,他的把握并不是一种简单判断,而是在多重维度中进行权衡,已达到一种务实效果。所谓务实效果,指的是相对客观和适当的评论,既看到好的一面,又看到问题所在,在中和的态度中以评判的意识和反思的精神循序渐进地推动艺术发展。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认为:“在音乐批评的性质定位中,最具灵魂的概念是‘评’,也就是评判、评断、评价、评估。”《乐舞艺评》关键在评,钱先生在“评”中始终能在各种角色间转化,进行多路径、多渠道的评论,在充分肯定后提供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

■慧眼独具:《乐舞艺评》的声乐评论

声乐艺术一直是云南当代音乐发展的重头戏,这种舞台艺术关注度高、参与面广、影响力大,成为《乐舞艺评》重点讨论对象。《庆祝建党95周年云南省级合唱决赛述评》是为一例,这种比赛既是政治活动,也是艺术活动,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舞台事件。一些评论者认为此类群众性歌咏比赛唱的水平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重在参与。然而,就音乐行为来看,组织策划却是大工程。作为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高校工委、国资委、文化厅,既是艺术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更希望听到的是有针对性的评论。此文令人信服之处就在于站在艺术管理者的角度从细节中挖掘出了亮点、新意。如国资委、高校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等三大系统是如何做到组织有方地让100多个大型合唱团广泛参与并唱出水平的,又如相比以往比赛存在的讲究排场现象,此次比赛是如何通过服装设计、舞台布置、剧务组织等来降低成本,做到节俭务实、庄重大方的。这些观察借用人类学术语来说是一种局内人的观察,它不是从外部出发的,而是知道主办者关心什么问题、工作如何进展、存在问题该怎样改进等等。

关于合唱的专业性、技术性思考,《努力创新·持续发展——第四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合唱大赛简评》《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闭幕式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颁奖音乐会观后感》等文章表明了基本观点。钱先生认为:“当合唱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其水准的体现已不仅仅是构成各个声部的演唱技巧和复杂作品的演绎能力,而是在完成技术要求后用心灵来歌唱的自然松弛和艺术感染力之对比展开中的和谐运动;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所比拼的就是音乐技能之上的艺术修养(合唱修养除了音乐知识、艺术理论、文化素质、审美格调等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集体与整体的相互关系)。”

钱先生不仅是一位阅评员,也是一位专业评委。专业评委讲究的是现场性、及时性,即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面对参赛选手点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是职业歌手展示歌唱水平的重要平台,其特点是专业、权威、精品。歌唱是一种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要对这样的比赛进行批评,重要的是心中有一杆秤,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能否做出适当的判断,一方面要依靠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现场感受力。且看《创新主导·亮点频出——评云南省第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对于此次比赛钱先生认为“在美声唱法中,年轻歌手演唱中不时会呈‘紧’‘撑’,甚至‘憋’状态,其问题是云南省声乐界历史留存的一种遗传病”。“在流行唱法组别中,涌现出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新人。他们的音乐天赋都很不错,其演唱的现场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在发声和咬字上的模仿痕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民族唱法组别中,个人形象和嗓音条件都不错,但演唱功力有限”。“在原生态唱法中,过去曾一度出现因对作品拔高过度的变形甚至‘异化’苗头,经呼吁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本届比赛中仍未绝迹”。这4条批评性的意见精准地点出了演唱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歌手们想要听到的问题,他们辛苦地准备比赛其目的是争金夺银,但任何比赛都会有淘汰、失败,评委的专业点评关系到比赛的标准与公允。

在比赛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相对好点评,它们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真正难以把握的是原生态唱法,它不只是歌唱技巧的问题,还是一位民族音乐学者研究的课题。《呼唤“伪原生态”返璞归真》体现出了钱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何为“原生态”?普遍的共识是“在当地文化土壤中衍生并世代相传的,其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基本保持传统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热的歌舞创作中,钱先生认为:“在推出冠以原生态歌舞节目时要树立自己既不是文化程度偏低的民间艺人,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文化商人,而是承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的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并怀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踏踏实实打造既符合历史,又适应时代的优秀原生态作品,杜绝为片面追求创新而过量的注入个人主观和外来技法后产出一个难寻存身之地的‘混血儿’。”钱先生的反思和判断是及时的,艺术不只是审美、娱乐,它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根脉所在。在文化消费的浪潮中,警惕文化的异化,呼唤“伪原生态”的返璞归真显出了钱先生这位民族音乐学者的艺术理想和赤子之心。

■一语破的:《乐舞艺评》的器乐评论

一个优秀的乐评人不仅要能进行声乐评论,还要能进入器乐评论,后者从专业性来说更具难度和挑战。《乐舞艺评》中《云南交响乐事业的曙光》《创作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晚会的构想》对云南器乐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注交响乐是向外看,关注民族器乐是向内看。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视野中,立足云南放眼世界是云南音乐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云南交响乐事业的曙光》一文抓住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云南交响乐团的组建。“因文化体制改革而撤并的原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大部分人员分别与昆明交响乐团重组成立了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和与云南省花灯剧院民乐队合并成立了云南民族乐团后,极大地充实了这两个乐团的业务力量”。二是云南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创作资源,也曾产生过不少有云南特色的交响化作品”。三是云南交响乐人才的培养。“云南省至今没有一位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的科班生,活跃在舞台上的本土指挥们都是令人可敬的自学成才者”。这3个问题让人们意识到了交响乐团的运转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有着一套完整的专业化、职业化机制。从乐团组建来看,任何一个乐团都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否则根本维持不了。从作品创作来看,任何一个乐团如果没有自己的作品,那它的存在就失去了个性。从指挥人才来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指挥能带领乐团更上一层楼。只有尊重交响乐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也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才能不断提高。

《创作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晚会的构想》的重要价值在于从音乐的专业视角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了学理议评。云南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乐器资源,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即把散落于各地的少数民族器乐,通过编排组织成一台晚会,或创建一支由少数民族乐器组合而成的乐团。想法是好的,但前提条件是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有一个专业的、理性的认知。这是一个学术难题,现有的音乐史料、理论书籍对此类问题的介绍、研究都非常有限,更别说能在整体上把握、判断品类杂多、形状各异、文化多样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钱康宁先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田野工作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其见地非常精辟。

简单说来,其优势是在形状音色、演奏上有多样性的特色和不同的风格,而具体的劣势:一是不少乐器的音色不“养耳朵”,有些甚至偏“噪”,所以不耐听,如音色特点较为突出的彝族的“小闷笛”、哈尼族的“哦比”、景颇族的“洞巴”等;二是品种最多、特色最浓的吹管乐器普遍音域窄,难以完成起伏稍大的对比性较强的作品;三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乐器在音律上都有自己的个性,相互黏合性差,合奏能力有局限,如果按现常见的统统往十二平均律上靠,则会磨淡其特色韵味;四是管乐类品种多、弦乐类品种少,高音品种多、中音品种少,低音乐器几乎没有,声部不均衡。

有了这样的判断,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就不会自吹自擂或妄自菲薄,既知道自身的长处也明白各自的短板,并在乐器发展与音乐文化的大视野中寻求到恰当位置。钱康宁先生曾构想过《彩云乐章》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晚会的方案,他把晚会分为“继承篇”“发展篇”“创新篇”3个板块。这种划分既是晚会的结构,也是当下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及创作的3个层次。“继承”是为了把住根脉,“发展”是为了提升品位,“创新”则是为了与时俱进。2004年,钱康宁先生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云南省少数民族器乐示范讲座》正是从这3个层次介绍云南音乐的,现场示范的哈尼族哦比独奏《撮泥鳅》、傣族葫芦丝独奏《金孔雀与凤尾竹》、景颇族吐良独奏《欢乐的景颇山》等大受欢迎。

■见微知著:《乐舞艺评》的歌舞评论

在云南舞台艺术发展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是歌舞表演。无论是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还是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都能看到表演者载歌载舞的场景。相比单纯的声乐、器乐表演来说,歌舞更加舞台化,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综合体。《乐舞艺评》中《莫要忽略歌舞创作之“主”“辅”关系》《创新发展云南民族歌舞的几点意见》都是具有反思精神的文章,值得歌舞创作者认真阅读。

《莫要忽略歌舞创作之“主”“辅”关系》探讨的话题是: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创作者依赖电脑MIDI音乐制作、舞美灯光、LED大屏幕等科技手段的现象不少,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真。尼尔·波兹曼认为:“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的确如此,艺术与技术是相生相伴的,每一种艺术都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新技术也会代替旧技术,如MIDI代替纸质乐谱的写作和乐队现场演奏,电脑灯代替换色灯,LED大屏幕代替背景布等。如何看待技术更新,尼尔·波兹曼谈道:“新技术和旧技术的竞争,是为争夺时间、注意力、金钱和威望而竞争,主要是为自己的世界观夺取主导地位而进行斗争。”钱先生思考的问题倒不是害怕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而是艺术与技术的“主”“辅”关系,即是把技术视为艺术创造的工具,还是技术凌驾艺术,如以MIDI的格式化复制取代具有原创性的作曲和演奏,以舞美灯光的炫丽弥补舞蹈本身的内涵等。对此,钱先生认为,“在‘主、辅’失衡后的华而不实的作品中还折射出某种无奈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而多一些潜心修炼专业技能、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深入生活并尊重民族文化特质才是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20世纪90年代,《阿诗玛》和《跳云南》在第3届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光彩之后,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云南歌舞进入了全国前列。然而,近些年的云南歌舞创作表演却令人担忧。其现象是数量增加了,质量未同步;投入上升了,效益未同步。《创新发展云南民族歌舞的几点意见》谈的正是云南歌舞过度开发与创新不足的问题。“过度开发”是经济问题,钱先生指出:“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密度过大而使操作者常常是在要求高、时间短、经费紧、创作力量有限的状态下,匆忙、勉强甚至是无奈地拼凑出一台台红红绿绿、热热闹闹的大同小异的节庆晚会来完成任务。”“创新不足”是艺术问题,钱先生认为:“少数民族歌舞的传统资源不应该只是一些个民族的定型的符号和元素,而是运动发展的基因,这种基因也应该是在随人类的物质进化而发展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见得多、听得多,才能在驳杂的艺术世界中形成恰当的判断。自1994年起,每两年一届,云南省都要举办新剧目展演,这是云南舞台艺术中最具权威性的展演评奖活动。钱先生作为多届展演的评委,撰写了《观剧谏言——2015年全省新剧目展演初审杂感》。这篇文章针对云南歌舞发展中的浮躁色调,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一是“量体裁衣为妥”。在既有的人、财、物能力范围内实事求是的构思创作,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奢华。其二是“内外兼修为上”。在创作中既要独立思考又要不耻下问,既要敢为人先又要虚怀若谷。三是“名实相符为真”。在排演中不搞假把式,追求真功夫,台下认真细致,台上精益求精。其四是“主次相宜为好”。善用艺术的辅助手段,着力聚焦艺术本体,表里如一朴实无华地呈现艺术之真。

■结 语

音乐评论是有任务和指向的,杨燕迪教授认为:“音乐评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对艺术负责、对音乐负责。这需要评论家本着艺术良知和职业操守公正地品评所面对的音乐现象。”《乐舞艺评》正是这样一本评论集,钱先生本着对艺术负责、音乐负责的态度,以反思的精神进行写作,折射出了云南当代主流音乐舞蹈艺术的历史发生。此外,书中有很多精彩的配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几十年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实践不断、笔耕不辍、成果不菲、令人尊重的钱先生。

猜你喜欢

乐舞歌舞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龟兹乐舞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