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竞生博士的学术视野及其研究现状

2019-01-09罗志欢

岭南文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

廖 粤 罗志欢

张竞生(1888—1970)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幼名江流,学名公室。后受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思想影响,遂改名为张竞生。1911—1912年初参加南北议和团,任南方议和团秘书。1912—1915年就读于巴黎大学。1919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担任北大哲学系教授,主张将性学列为授课项目之一,同时提出优生优育和节制生育的主张,并编写了《性史》一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1926—1928年,先后担任上海开明书店总编辑,成立“新文化社”,主编《新文化》《情化》杂志,开办“美的书店”。1928—1933年再度赴法从事学术研究。1937年归国后任广东省实业督办,兼任《广东经济建设》主编等职务。1937—1949年初,参与抗日救国、解放战争等运动。1950年,出任饶平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各界县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后进入南方大学学习,分配于省农林厅任技正。1953年调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0年自愿申请回饶平,为省文史馆驻外馆员。1970年逝世,终年82岁。著有《性史》《伟大的恶怪艺术》《浪漫派概论》《哲学系统》等,译有《忏悔录》《梦与放逐》《歌德自传》《情感的逻辑》等。

一、张竞生的学术视野

张竞生论著颇丰,从内容上看,其学术领域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性育与爱情、民生与经济建设、文学、美学。其中尤以性育与爱情、民生与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的成果最为丰富。

(一)性育与爱情

据统计,张竞生有关性育方面的论著有50多篇(种),写作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情爱与美趣的社会》(1925年)、《爱情定则:与B女士事的研究》(1923年)、《读〈关于〈性史〉的几句话〉》(1926年)、《性史》(1926年)等。虽然他的性育观念在当时受到严厉的批判,但从他对德国人撰写的性书的态度,可见其对性育的态度与大部分人是不同的。“因为都是按照事实说出的,所以不能说是淫书,最多可见奇书”。[1]张竞生多次欧洲游学,期间受到欧洲学术精神的影响,对性学研究的态度亦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同。“德人对于一切事情,如疯狂,如好杀人之性等等,至离奇的现象,都有详细与系统的研究家,至于中人对于一些问题,不但自己不肯去考究,尚且对他人去研究者,加以种种的罪名”。[2]通过在欧洲游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张竞生对西方性育和学术精神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旧中国的传统性育观念和学术观念,做了一定的讽刺和批判。

关于张竞生性育与爱情方面的论著,不得不提其《性史》一书。1925年,张氏在《京报副刊》刊发征稿启事,公开向社会征集关于“性史”的文章。先后收稿十几篇,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内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自慰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张氏择其中7篇编为《性史》第一辑,并在每一篇文末,撰写按语,提出中肯的评论。此书1926年4月由“性育社”印行后引起很大的轰动,各方对此反应不一,而以攻击者至多。如“租界当局禁止出售《性史》,京沪报章纷纷攻击北大有损校誉,蒋梦麟一怒而把张竞生请走”。[3]再如南开大学宣布《性史》一书为“淫书”,禁止学生阅读。紧接着天津市巡警局宣布查封《性史》,各大报纸、杂志纷纷发表声讨文章,称张竞生为“淫虫”,宣扬淫秽,污浊社会,毒害青年等。而周作人对此书的评价却大为不同。“假如我的子女在看这些书,我恐怕也要干涉,不过我只想替他们指出这些书中的缺点或错谬,引导他们去读更精确的关于性知识的书籍,未必失色发抖,一把夺去淫书,再加几个暴栗在头上”。[4]张竞生因此书而出名,也因此书而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江中孝在《盖棺已久而论未定的张竞生博士》中指出:“《性史》的出版是张竞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被讥为‘性博士’,落得骂名满天下,从此既不谅于社会,又不容于乡党。”[5]张竞生一生坎坷,而同情者或者赞同者都把他称之为“中国性教育第一人”。[6]真可谓“成亦性学,败亦性学”。[7]

(二)民生与经济建设

张竞生关于民生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著有30多篇(种),主要集中于1925—1948年间。如《农村复兴实验谈》《救中国的两种经济特殊政策——征工与民库证券》《国民经济漫谈百则》《山面的面观》《民需论》等。

20世纪初,张竞生的视角多关注农村复兴和国民经济政策方面。在《农村复兴实验谈》一文中,他着重阐述了中国农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乡村不止有出品,并且有人种,出品把来饲养市民,人种移来代替市民,乡村是出品与人种的好园地,缓缓培养起来供给城市的缺乏,填补城市的空虚,乡村固然消减,城市也不免随而消减了。”[8]张竞生关注农村复兴,除农村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的重要性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当时在国内掀起的“乡村建设活动”。在民间,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派”,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现代化派”。官方的有阎锡山的村本政治和新桂系的民团建设,以及国民政府设立的“农村复兴委员会”。另一个原因与当时农村的极其落后和国人的懒惰状态有关。从张竞生对乡民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的落后和乡民的愚昧:“至于家庭卫生,养育小儿的方法与社会的应酬,他们都一无所知与一无所为。”[9]张竞生通过对比中国、日本和西方妇女的勤劳程度,认为中国妇女懒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致使国家日益贫穷。“女子占了人类一半的数目,我们二万万的女子,完全无出力来帮助社会,社会怎样不贫穷呢”。[10]在张竞生看来,无论是从农村对城市的重要性,还是从农村的落后与乡民的愚昧状态,还是从中国妇女浪费人力的角度,农村复兴都是首要之举。

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张竞生主要是分析国内经济状况以及提出强国之策,提倡采用征工和兴修水利的方式。对于征工,张竞生阐述了采取征工的方式主要是取决于中国的国情,“今日我国这样穷苦,当然靠振兴实业……。振兴实业只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资本而一是人力。”[11]因此,他认为实业经济在中国有很大意义,这也是中国自强的途径。而要发展实业,必须要靠财力和人力,但当时中国一穷二白,列强环伺,根本没有何种财力可言,唯有四万万之人力,这也是旧中国的国情之一。对于这一国情,张竞生亦有所意识:“我们这样穷光蛋,出不来什么大财力,借外债又不是容易得到,有时条件太苛刻,还不如勿借为佳,所以我国今日复兴经济之途径,最切实而最靠得住的,只有利用人力。”[12]对于如何利用人力来振兴实业经济,张竞生认为应该实行“征工”政策,即政府征用民工来参与国家工程的建设。“征工就是由官厅将地方与国防应办事件,强迫人民做工,而受官厅工程师所指导之一种政策”。[13]他所讲的征工,包括国防征工、实业征工、公共建筑征工、卫生征工等多种类型。这些看法和建议,不仅仅有先见之明,更体现其在动乱年代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如对于国防征工方面,他以广州为例子,建议征集民工深挖地窖,战时隐蔽市民,非战时作为市场,使得地面街道干净整洁。“一朝与外国有战事,广州市定必受敌机之轰炸,若平时毫无准备,是使一百多万人民坐而待毙,应当向全市人民普遍的征工,在各区域掘开大地窖,以能收容全市人民为限度,此项地窖在平时也大有用处,就在可以作各区民的市场”。[14]当今广州等城市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开办商业街与张氏的建议如出一辙。

此外,张竞生还提倡水利建设和充分利用“山利”。他在《粤省水利与征工》中说:“水于农利,好似身的血,市场的金融,农村水利不讲求,譬如身无血一样,不但血脉不流通,骨肉也枯槁了。”[15]而《山面的面观》《民需论》等文章主要涉及现代农业方面的问题,如充分利用“山利”以解决田地狭小等问题。这里所讲的“山利”,就是充分开发山地,以扩大耕种面积。其认为“平均地权与使耕者有其田,乃一时的解决,根本之解决在振兴山利,又因耕地的狭小,总用新的耕田方法,如讲肥料,讲种子,讲水利,若不先讲求推广造产的面积,终久是不能救济广大的民众生活”[16]。

20世纪初,张竞生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许多见解,虽然在旧中国有些不切实际,也是难以实现的,但是,这些见解却有先见之明,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文学

张竞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著相对较多,凡40多篇(种),影响比较大的有《两度旅欧回想录》《浮生漫谈》等。从内容上看,不仅有关于张竞生本人生活与游学方面的回忆录,更多的是对中西方文化,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差异、教育方式等的对比,还有关于张竞生与孙中山、李大钊等革命党人接触的记述。

《两度旅欧回想录》为张竞生在1931年所写。他以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与中国社会现象做对比,得到了很多切身的体会,这种体会对于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的张竞生来说还是头一回。他在《两度旅欧回想录》中写道:“我在国内读了十余年书,都是死书。”[17]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说,在去欧洲的船上,一个法国少女吃葡萄“用掌遮嘴,食后放在盘上,其葡萄形状如未食时,一粒一粒好好的尚极美丽”。[18]张竞生对此感到特别惊讶,惊讶之余,再对比自己“葡萄皮与子,粉身碎骨,狼藉不堪寓目”[19]的吃法,顿觉得羞愧难当。其感叹道:“你这个有教育的少女!我这个中国大学生实在比你不如了,我真读死书呢,连食一颗葡萄也不会,连比一个少女的食法尚够不上!”[20]张竞生通过中西方食法的比较,阐述了食法的重要性。“食法确是重要,卫生与礼貌,美味与悦意,都与此大有关系,故西人的食厅极讲究”。[21]此外,张竞生还对中西的教育方式、风俗等各方面作了比较。从比较中,可看出张竞生对欧洲文化的仰慕,以及对旧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讽刺。

《浮生漫谈》讲述了张竞生个人一生的革命史、生活史、情史,内容极为广泛。其中谈到了他在20世纪与孙中山、李大钊、汪精卫等人交往的许多细节。如革命党人经费拮据的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以及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1928—1933年,张竞生再度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期间翻译了许多欧洲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卢梭的《卢梭忏悔录》、歌德的《哥德自传》、拜伦的《多惹情歌》等。

第一次较完整地将《忏悔录》译成中文的是张竞生。[22]对于《忏悔录》,张竞生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翻译中对卢梭及其《忏悔录》做了一定的评价:“他的民约论为世界革命的先锋,他的野美儿为自然教育的先声”。[23]张竞生还谈到了如何看待和评价卢骚的问题,认为客观评价卢骚思想及其著作是社会所必要的,他在《卢骚忏悔录三版序》中说:“卢骚有他的伟大,我们有我们的伟大,正不必相模仿,也正不必因卢骚有些错误而遂藐视其伟大!”[24]这种在翻译原著的同时,还对原著及其作者做一番评价的方式,增加了其翻译的价值性,从张竞生对这些原著和作者评价中,可以窥见他本人对欧洲美学、社会学等思想的独到见解。

(四)美学

张竞生在美学方面的论著颇丰,凡40多篇(种)。如《美的人生观》《爱与美的信仰和崇拜》《美治政策》《情爱与美趣的社会》等。

张竞生对美学的内涵、分类、作用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并且特别推崇社会的艺术教育。他在《美治政策》中认为:“美学包括社会的艺术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而社会的艺术教育为当今教育家所最忘却的了。”[25]在论述美学作用的时候,张竞生从社会的艺术方面以中西方普通职业的待遇做对比,论述社会职业的艺术化的作用,认为应该多提高厨夫、车夫等职业的待遇和地位。他说:“法国厨夫在英国大客店与大轮船上当厨头者每年可得薪水千余磅,比我国国务员薪俸差不多,这个可见出厨夫的高贵了,我国厨夫如有相当的学术,将来或能同法国厨夫一样被全世界所欢迎。”[26]

张竞生关于美学方面的论著,有很多涉及到女权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提倡提高女性就业地位上。在《情爱与美趣的社会》一文中,他把男子比喻为蜂,把女子比喻为花卉,强调花卉对蜂的重要性。“假使男子是蜂,女人便似花了……。我们理想的社会就在使女子皆变成为各种的花卉,随时随地充分供给蜂有了欣赏探啜的机会”。[27]“使女子担任各种美趣的事业……。凡一切粗重酸臭的工作应该由男子担任,凡一切轻巧精美的工作应该由女子担任”。[28]张竞生从女性就业的角度,指出女性应从事与男性不同的职业,且多为美趣的事业,这与传统思想中漠视女性地位,要求女性做到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大为不同。他把提倡女性就业作为提高妇女地位的一种手段,蕴含了女权思想,这在旧社会的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对推动旧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作用。张竞生的美学不是一般层面上的美学,而是指社会应该成为一个积极发挥人的创造性的体系。如提高厨夫、车夫等普通职业的待遇,这就是社会的艺术教育。推而广之,全社会的一切应该都要得到这种美的体现,所以这种美也是提倡社会职业的平等,这与过去对这些职业的评价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为此,张枫评价道:“张氏的所谓的美是指人类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是科学的合理的活动,所以,用它做指导,则随时,随地,随物,均可得到美的实现,从而与封建的腐朽的鬼怪离奇的所作所为划清界限。”[29]因此,张竞生的美学思想蕴含了强调人的发展理念,与近代西方提倡的尊重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思想很相似,而且是站在旧中国封建文化的对立面,这在旧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张竞生论著丰富,研究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性育与爱情方面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由此可见张竞生被称为“性学博士”和“中国性教育第一人”亦是实至名归。

二、张竞生研究之现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学术界对张竞生的研究范围甚广,研究论著颇丰,特别是2018年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的《纪念张竞生博士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暨“张竞生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展现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从成果内容看,主要包括对张竞生性育观念、生平事迹、美学思想、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述或介绍。

(一)性育观念评述

关于性育观念的评述多集中于1925—1948年、1988年至今两个时间段。

1925—1948年期间的论著有100多篇(种)。如昌群《评张竞生的“性文化运动”》、周燡昭《评张竞生美的性欲》等。其中许多文章是对张竞生及其著作进行抨击和批判的,认为张竞生研究“性学”是对社会问题的避重就轻,对青年的发展极为不利。“现在青年所最受压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首先解决政治经济上的压迫,然后再求吃饭问题,读书问题……。若是把这些急待解决的青年问题放在一边不去管他,而只是把‘性交’唯一无二的文化问题,说出很多的方法叫青年去学着解决,不但是避重就轻,而且对于青年简直是解而不决。”[30]还有人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性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现在男女青年大半对两性关系缺乏正确的观念,难以自觉的在反叛旧礼教,脱离商品化的性的关系,尊重两性间的意志和人格诸条件之下,以求性的问题的解决”。[31]所以,无论是从青年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的角度,还是从“性学” 在中国发展的条件的角度,张竞生在中国提倡的“性学”都是无多大意义的。

1988年至今,学术界重新审视张竞生的性育观,从其性育观念对社会思想的解放方面来评价。这一时期的评价趋于客观全面,有很多新的解读,甚至为张竞生“性先驱”正名。对此,夏明亮评价道:“张竞生高举性启蒙、性解放的大旗,在封建礼教依然森严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个缺口,其震撼力是空前未有的,堪称中国性教育的先驱。”[32]

此外,从学术界对《性史》一书的评价,亦可窥见学术界对张竞生性育观念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性史》一书颇受争议,不少学者提出严厉的批判,甚至被认为是“淫书”。文化界亦有很多人撰写文章声讨,阐述《性史》乃至张竞生提倡的“性文化运动”无多大用处,仅仅是张竞生个人想获得名利而已。“倘若青年要按照这一派学者的指导去解决青年问题,只是变成自私的、浪漫的个人享乐的追求者,而且他们追求的结果十九将一无所得”。[33]“编印《性史》,刊行《新文化》,以从事提倡,结果对于他个人(指张竞生)是得以获得普遍的名声和丰厚的利润”。[34]对于这些质疑,张竞生作了一定的回应。“我们《性史》的取裁乃在给阅者有些有兴趣的论料本身,而使阅者随事去领会几点,所以他能成为今日一般人所喜欢的本子,不是一些性的定则。”[35]

1988年以后,学术界出现对《性史》一书重新解读,甚至给予较高评价的现象。江中孝认为“《性史》并非淫秽读物,而是讲求科学的性行为的资料性读物”。[36]张枫认为“《性史第一集》的集结出版是扔向中国旧礼教的一颗重型炸弹,这个炸弹使封建卫道士震惊愤怒”。[37]显而易见,这些文章对《性史》一书的评价极高,认为《性史》一书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其对于推动社会思想的解放、批判旧礼教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过去对《性史》一书和张竞生本人的批判形成较大的反差。

当时,张竞生与刘海粟、黎锦晖三人被称为民国“三大文妖”,被批判为“异端”,为封建保守势力所不容。今人对“三大文妖” 有了更为客观和积极的评价。黎服兵评价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三位(指‘三大文妖’)都是文化界的新锐人物,他们提出的主张或做法,在当时视为洪水猛兽,今天大多都成为现实。”[38]可见学术界对张竞生的评价及研究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生平事迹介绍

记述张竞生传奇式的人生是研究论著中的另一个重点。这方面的论著有70多篇(种),内容大致有两类。

一是对张竞生其人及其性育观念的介绍,涉及张竞生个人生活状况和感情状况,如《性圣张竞生》等文章。二是侧重于对张竞生一生学术道路和生活经历的记述,如张竞生的儿子张超在《〈性史〉和我父亲张竞生的悲歌》一文中,对其父亲的一生的生活、学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记述,并且对其父亲性育观念的意义和《性史》一书的影响作了总结:“这本小册子1930年前后被译成日文出版,颇获好评,认为是中国第一本极有价值之《性史》。”[39]文中引述了时人对张竞生的评价:“一代奇人,成也《性史》,败也《性史》,谁与评说。”[40]从过去的抨击,转变为今日更为客观、全面的解读,说明张竞生思想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三)美学思想评述

张竞生美学思想包含内容甚多,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职业、体育等方方面面。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提出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爱与美的信仰等主张。但在研究领域,是近些年才逐渐引起重视和关注,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成果日渐见多,这方面的论著有40多篇(种)。从内容上看,大部分是对张竞生美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的阐述以及评价。

20世纪2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内容大多是对张竞生美学思想的评述,其中不乏批判他所提出的“内食法”。张竞生在对“内食法”的美学解释过程中,引用了孔子的“发情忘食”和苏格拉底为思考问题没有进食的例子,强调精神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中的作用。对于“内食法”,张竞生很是推崇:“这样的‘内食法’,虽不免使身体瘦弱,但他的精神则快乐清爽,而无丝毫的疾病,并且能延年益寿。”[41]而批评者却认为:“孔子所说的‘发情忘食’,就是注意集中这么一回事,张先生乃以此称为‘内食法’,未免说的太过于牵强附会了。”[42]此外,批评者还从人体对食物营养需求的角度进行批评:“人之身心,须藉食物来营养,没有食物,身心健康当然不能维持,张先生说此法食延年益寿,究竟根据什么。”[43]由此可见,学术界对张竞生所提倡的美学思想存在较大的异议。

进入21世纪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渐多,主要是从张竞生美学思想体系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其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段圣玉认为:“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和体系性特征。”[44]这一评价亦符合张竞生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因为张竞生美学思想是“一个科学与哲学组合而成的人生观,是生命所需要的一种有规划,有目的,与创造性的人生观”。[45]而且其美学思想囊括了衣食住行、职业、体育等方方面面,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因此张竞生的美学思想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46]

对研究成果作综合考察,不难看出学术界对张竞生美学思想评价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站在新的视角下,对张竞生美学思想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从人生观和体系性的角度进行阐述,与过去仅仅从衣食住行的角度阐述大为不同。因此,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因为“张竞生的美学思想诞生在当时那种拯救中国文化危机的时代环境之中,同时又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其美学思想可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可资借鉴和汲取,从而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47]

(四)文学艺术评述

学术界对张竞生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相关论著仅有20多篇(种),主要以报纸报道为多。从内容上看,大部分都是从其性育、美学思想、传记等方面对其文学进行研究,而纯文学研究的论著不多。从时间上看,大部分论著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说明学术界对张竞生文学关注度有所提高,对其文学地位有一定的认可。对于张竞生的文学地位,张培忠在《文妖与先知》一文中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张竞生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文学家。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自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超前性,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可以说,张竞生的散文,比徐志摩更艳情,比郁达夫更内敛,比胡适之更坦白,无论是精神品格,还是艺术成就,放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坛,都无出其右。”[48]这一评价不仅仅是对张竞生文学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一生学术研究的肯定,这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张竞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关于张竞生的研究,不管是从类别看,还是从量化和时间轴看,都反映出学术界对张竞生研究关注点和侧重点的变化。而这一转变反映出张竞生所提倡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自1988年以后,学术界对张竞生研究“趋热”,大约每隔十年都会召开关于张竞生的学术研讨会,其深层的因素是社会思想的逐步解放,以及学术界对张竞生研究的全面认识和逐步深化。

注释:

[1][2]张竞生:《两度旅欧回想录》,《读书杂志》1932年第6期,第3、4页。

[3]陈存仁:《性史内幕》。《读书文摘》2008年第5期,第59页。

[4]周作人著,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8》[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127页,1995。

[5][36]江中孝:《盖棺已久而论未定的张竞生博士》,《岭南文史》1998年第1期,第19-23页。

[6]胡远志:《张竞生 20世纪中国性教育第一人》,《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22期,第1页。

[7]张培忠:《成亦性学,败亦性学:张竞生“美的书店”盛衰记》,《中外书摘》2009年第5期,第70-73页。

[8][9][10]张竞生:《农村复兴实验谈》,《社会月报》1934年第1期,第100-122页。

[11][12][13][14]张竞生:《救中国的两种经济特殊政策——征工与民库证券》,《广东经济建设月刊》1937年第1期,第47页。

[15]张竞生:《粤省水利与征工》。《广东经济建设月刊》1937年第6期,第84页。

[16]张竞生:《山面的面观》。《现代农业》1948年第6期,第12-14页。

[17][18][19][20][21]张竞生:《两度旅欧回想录》。《读书杂志》1932年第6期,第6-8页。

[22]邹振环:《译林旧踪》。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165页,2000。

[23][24]卢骚:《世界名著 卢骚忏悔录·前言》。张竞生译,北京:世界书局,第1-22页,1931。

[25][26]张竞生:《美治政策》,《京报副刊》1925年第286-314期,第49-68页。

[27][28]张竞生:《美的社会组织法》第3版。北京:北新书局,第5、1页,1927。

[29][37]张枫:《张竞生博士年表及其性学术思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3期,第56-63页。

[30][31][33][34]昌群:《评张竞生的“性文化运动”》。《中国青年》1927年第24期,第631-636页。

[32]夏明亮:《中国性教育之父张竞生》,《文史春秋》2007年第6期,第39-44页。

[35]张竞生:《答周建人先生“关于性史的几句话”》,《一般》1926年第1期,第434-436页。

[38]黎服兵:《张竞生:被误读的“性先驱”》。《名家讲坛》2010年第8期,第64-66页。

[39][40]张超:《〈性史〉和我父亲张竞生的悲歌》。《广州文艺》2005年第5期,第45-47页。

[41][42][43]李溶:《评张竞生先生美的人生观》,《晨报副刊》1924年第154期,第1-4页。

[44][46]段圣玉:《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及其体系性》,《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8-10页。

[45]张竞生:《美的人生观·导言》第6版。上海:美的书店,第1页,1925。

[47]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中国美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155-161页。

[48]张培忠:《文妖与先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623页,2008。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盘中的意式美学
思想与“剑”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