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李大厓其人
——从《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的一处瑕疵谈起

2019-01-09章继光

岭南文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陈垣船山年谱

章继光

笔者阅读刘乃和等编的《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辽海出版社2000年)发现一处小误。该书第50页引某人《陈垣的世系与乡情》(未载出处):“1910(庚戌,清宣统二年)三十岁。同年传拓乡贤李承箕(大厓)《陈氏承先裕后堂记》碑,并写下识语云:‘碑在新会石头富山书院,院为余十世祖伯谦公与白沙及湛甘泉、李大厓先生讲学处’。”此碑以及陈垣识语中涉及其十世祖伯谦公与李大厓(碑文作者)陈白沙、湛甘泉三人。李、陈、湛均为明代中期学者。陈献章,号白沙(1428—1500),广东江门人;湛若水,号甘泉(1466—1560),广东增城人,陈白沙弟子,白沙心学重要传人;作为碑文作者与讲学者之一的李承箕(1461—1505),号大厓,也是陈白沙弟子,但他是湖北嘉鱼人,因慕白沙之名,曾四度从嘉鱼来江门从白沙问学。[1]《陈垣年谱配图长编》据某文以李大厓为新会乡贤,实误。

据《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弘治元年(1488):“(白沙)先生年六十一岁。四月,门人嘉鱼李承箕来从学,筑楚云台。李承箕裹粮自嘉鱼来从学,凡二年。”[2]两年后,承箕返嘉鱼,白沙作《送李世卿还嘉鱼序》。文章说“弘治元年戊申,夏四月,湖广嘉鱼李承箕世卿自其乡裹粮南望大庾岭,沿途歌吟,入南海,访予白沙,一语见合意。”“自首夏至白沙,至今凡七阅月。中间受长官聘修邑志于大云山五十余日,余皆在白沙,朝夕论名理”。[3]李承箕数度来江门之事,《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多有记载。李承箕后因母丧回嘉鱼,读书、隐居以至终老,有《大厓集》行世。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中陈垣“识语” 所涉三人,白沙、甘泉均为著名学者,岭南闻人。唯大厓少为人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对其事迹有较完整的介绍:

“承箕,字世卿,嘉鱼人。幼有大志,不喜举子业,读书大厓山,非礼不动……丙午领乡荐,一试礼闱而归。徒步师献章于岭南,不复仕进。兄承芳,以大理寺副谢病归,筑钓台于黄公山,日夕奉母。世卿为诗文,下笔立就,若不经意。工草书,人争传之。”[4]

“李承箕,字世卿,楚之嘉鱼人。成化丙午(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人。其文出入经史,跌宕纵横。闻白沙之学而慕之,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入南海而师焉。白沙与之登临吊古,赋诗染翰,投壶饮酒。凡天地间耳目所闻见,古今上下载籍所存,无所不语。所未语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欲先深思而自得之,不可以见闻承当也。久之,而先生有所悟入。归筑钓台于黄公山,读书静坐其中,不复仕进。自嘉鱼至新会,涉江浮海,水陆万里,先生往见者四。而白沙相忆之诗‘去岁逢君笑一回,经年笑口不曾开。山中莫谓无人笑,不是真情懒放怀。’又‘衡嶽千寻云万寻,丹青难写梦中心。人间铁笛无吹处,又向秋风寄此音。’真有相视而莫逆者。盖先生胸怀洒落,白沙之门更无过之。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卒,年四十五。”[5]《列朝诗集小传》撰述了有明一代二百余年中两千余诗人的传略,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明代诗歌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儒学案》为明代第一部学术史,所述上起明初方孝孺、曹端,下迄明末刘宗周、孙奇逢,有明一代理学家悉数网罗其中。由此表明,李承箕在明代理学史与诗歌史上均有不可埋没的位置,两相比较,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要显突出,《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仅录陈白沙在内等十二人,李承箕居其一,以亲炙白沙“自得”之学获其师较高评价。

白沙之学“本诸心”,“不事著述,而欲归于无言”。[6]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李承箕居江门三载,师生二人相与登高望远,追云逐月,赋诗饮酒以为欢。至于何物为道,何物为学,白沙不言,曰:“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世卿亦不问,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尝言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有爱于言也。”[7]

《四库全书》未收李承箕集。笔者翻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得《大厓先生诗文集》二十卷。其诗文清洒简洁,颇有山林情致。大厓虽追随白沙十余年,而受白沙影响,不重著述,集中缺心性修养的专文,然心学观点在文中不乏自然流露,如《徐伯恒字说》:

“吾心之理与气相为流通,无一息之闭,唯君子为能体之。”[8]

《游罗浮记》称:

“举天下之物,不足以动吾中。”[9]

均颇有白沙以“吾心”交通、睥睨万物之气概。

集中与白沙有关的诗文约五十篇。诗中展现的厓海、圭峰历历如画,讴吟的师生友朋之情生动感人。如《大忠祠次石翁韵》:

厓山千古地,草木亦知钦。

成败非人算,天人不共心。

风波来得得,祠屋落深深。

独抱卧龙膝,谁听《梁甫吟》?[10]

再如《次韵石翁灯下阅李孔修诗偶成绝句》:

昨夜新凉入敝帷,手摊诗卷坐移时。

江湖满地秋来兴,消得渔翁一首诗。[11]

又如《次韵石翁寄容一之圭峰》:

清秋望石级,楚客思无涯。

得句云归岫,开樽月上弦。

坐平临海石,饮足在山泉。

归面垂厓壁,从头又几年?[12]

集中并收作者离开江门时与白沙、容贯(一之)师生三人的七律联句一首,别具情趣:

霏霏烟雨湿芭蕉(石翁),

短短清吟送酒瓢。

万里归心怜楚客(一之),

一年无计驻兰桡。

飞鸟肯逐霜前燕(箕),

来往端无海上潮。

黄鹂楼中吹笛罢,(石翁),

月明何处梦相撩。[13]

白沙去世后,李承箕悲痛不已,所写《石翁陈先生墓志铭》、《祭石翁文》,声情俱下地介绍白沙先生在小庐山畔习静养心的功效、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以及师生二人朝夕相处,怡然自得的情景:

“(先生)习静端坐……翳者去而明者来,往者过而来者续,泯然无支离糠秕之患,怡然无内外动静之别,洒然与万物同其上下。”“吾从先生十有三年,凡四见先生也。先生每以己之所以养心持身,由微至著,自得无待于外之要,惺惺策之者,不但一二而已也。”(《石翁陈先生墓志铭》,同上书第606—607页)“每有请益……朝食夕餐,寒衣暑服,饮酒举杯,一歌一曲,有唱有和,不一而足。”[14]

另,笔者在翻阅《王船山诗文集》时,曾发现一则李大厓的裔孙与明末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夫之(船山)交往的资料,殊觉珍贵,特补充介绍如次。明末清初,大厓裔孙李雨苍晚年曾以诗及以友人所撰其先祖《李大厓先生墓志铭》寄船山弟子唐端笏转交船山。船山见之,良有感慨,写下《读李大厓先生墓志铭书后》一文赠之。[15]另据船山《南窗漫记》记载,李雨苍晚年欲往湖南衡阳之湘西草堂访船山,后未果,两年后去世。船山曾遣唐端笏赴嘉鱼李家慰唁,并在文中记载了此事:“嘉鱼李雨苍己酉寄予此诗,云欲涉湖相访,时七十矣。阅两岁遂逝,不果所至。雨苍,大厓先生裔孙,国亡后不应公车。唐须竹(端笏)为余过其家省之。萧清庭户,犹楚云台风味也。”[16]《王船山诗文集》中存船山与李雨苍唱和诗多首。

以上资料,可供《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再版修订时参酌。

注释:

[1][2] 参见清人阮榕龄所编《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陈献章集》,附录第863、840页,中华书局,1987。

[3]《陈献章集》第15—16页。

[4]《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明儒学案》修订本上册,《白沙学案》第93—94页,中华书局,2008。

[6][7]屈大均:《广东新语》,第306、311页,中华书局,1985。

[8][9][10][11][1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3卷第568、579、514、512页,齐鲁书社,1997。

[13]《雨中小酌将别白沙》,同上书,第513页。

[14]《祭石翁文》,同上书,第610页。

[15]参见《薑斋文集》卷三,《王船山诗文集》上册,第49页,中华书局,1983。

[16]《薑斋诗话笺注》卷三,第1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陈垣船山年谱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尊师风范
尊师风范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含辛茹苦十年磨剑 巨著凸显丰功伟绩——《钱学森年谱》出版座谈会在沪举行
民国时期《船山学报》办刊宗旨发覆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计岁的规范化与年谱编纂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