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海洋贝类分类中研究进展

2019-01-09刘溪宁陈睿孙双祥张志祥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种间贝类条形码

刘溪宁,陈睿,孙双祥,张志祥

(宁波市惠贞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广泛,贝类的种类丰富,目前已知有1.1万余种。物种的分类与鉴定对生物学研究起基础性作用,传统的物种鉴定通过对生物外形特征的比较来鉴定物种。然而,许多贝类生物外形差异并不显著,有些特征可能相重合,甚至会因为环境的诱导而出现趋同进化的现象,从而导致隐种的普遍存在[1]。因此,利用传统鉴定法不仅需要生物学家极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而且耗时较长,无法精准地对物种进行分类。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迫切需要,分类学急需完成较大的突破。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物种鉴定技术的发展,2003年加拿大生物学家Hebert教授首次提出DNA条形码(DNA barcode)技术[2]。该技术利用特定的短DNA序列将物种进行比对,是效率较高且准确的物种鉴定方法。目前该技术已被运用于鱼类、昆虫类等物种的分类,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3]。本文主要对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分类中的运用进行综述,探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海洋贝类分类的可行性与优势,为保护海洋贝类物种多样性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

1 DNA条形码技术的起源、发展与原理

1.1 DNA条形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DNA条形码是使用标准化的DNA标记进行物种准确鉴定的技术,是运用变异较多的和已扩增成功的较短标准DNA条形码片段,在生物种内特异性与种间多样性之间创建的身份鉴定系统,从而实现对物种的快速、高效识别。Arnot等最早提出DNA条形码的概念,但一直到2003年Hebert提出建立一个基于DNA条形码的数据库以实现物种的快速鉴定后,DNA条形码技术才得到了生物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得以快速发展[4]。2004年,美国建立了生物信息中心(NCBI)和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将物种条形码标准DNA存入了GenBank中,在2009年国际生命条码实施之后,一个基于所有真核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自动鉴定系统逐步建立。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数据处理提供了工具,推动了DNA条形码技术的标准化使用,生命条形码协会和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还创建了大量针对各类群DNA条形码的数据库,如ABBI、All-Lepsh和WoRMS等[5]。

1.2 DNA条形码标记技术的原理与所选材料

DNA是由4种碱基(A、T、G、C)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的基因序列,每个位点均有4种可能选择,生物特有DNA条形码标签,仅仅15个位点就可产生415种选择[1]。由于有的位点碱基受选择压力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可以仅考虑蛋白质编码基因,根据密码子通用的性质,45个位点便可以形成10亿种不同序列。如今的DNA测序技术能够精准的检测一段几百bp长度的DNA序列,理论上,一段648 bp的DNA条形码足以鉴定所有物种。DNA条形码的原理是选择高度保守且在物种进化水平变异细微的DNA编码区或非编码区片段用以鉴定物种,但是找到这种通用标准序列片段比较困难[6]。目前COⅠ、16S rRNA、18S rDNA、Cytb、ITS、rbcSp为常用的几种通用片段[7-8]。

1.3 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COⅠ作为动物分类首选序列的优势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物种,首先需要一个标准序列用以和样本的序列进行比对。理想的DNA条形码序列需符合以下标准。1)序列的两端保守,能够设计用于扩增的通用引物。2)序列的变异速率适宜,既能够区别不同物种的生物,种内遗传变异又较小。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目前被普遍认同为标准的动物DNA条形码序列[9-10],因其具有以下优势。1)mtCOⅠ基因5’末端约648 bp的序列保守,具引物扩增通用性[4]。2)该基因无内含子且严格遵循母系遗传,重组率低,拥有较高的拷贝数,从而将PCR扩增过程简单化[3]。3)mtCOⅠ序列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其碱基可能组合数远大于物种数。4)mtCOⅠ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置换频率高,使其进化速率约是12 s DNA和16S DNA的3倍,具更多系统发育信息[6]。5)mtCOⅠ基因种间遗传距离基本小于1%,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Hebert在提出DNA条形码概念时,便运用COⅠ序列分析了动物界11门13 320个物种,其中可被明确鉴定的物种数占比高达98%[9],可见使用mtCOⅠ基因作为标准序列的可行性。而目前COⅠ序列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贝类、昆虫类等物种的鉴定[11-15],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3.2 其他DNA条形码序列

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的进化速率十分缓慢,因此COⅠ序列并不能够作为植物的通用DNA条形码,通常使用cpDNA序列鉴定植物物种[8]。然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世界高等植物约有30万种,且多倍体植物常见,又具有高种间杂交率,导致单基因组标记往往无法准确鉴别不同种植物。因此,第三届国际DNA条形码学术大会确定了将叶绿体rbcL与matK的基因组合作为植物DNA标准条形码,其对植物的鉴定率达到了72%[6];同时将叶绿体trnH-psbA和ITS作为补充条形码[16]。但植物标准DNA条形码至今没有确定。菌类由于结构十分简单,仅形态鉴定几乎无法将其区分,其条形码研究主要运用rDNA或某些功能蛋白基因,如16S rDNA、ITS、微管蛋白基因等[5]。

1.3.3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对物种的准确鉴定是描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传统物种鉴定基于对物种的形态观察与解剖,受物种生长发育的阶段与环境,以及鉴定者个人素质的影响。DNA条形码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鉴定法的不足。相对于传统法来说,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物种生长时DNA序列并未发生变化,因此DNA条形码技术不受个体发育阶段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准确性较高;2)操作技术简单,通用性高,可实现一次性对大量样本的鉴定,对鉴定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不高;3)对样本要求低,DNA样本仅0.1 g便足以进行鉴定,且不需样本的高完整性,即使样本被降解也可用于鉴定,避免了鉴定人员的主观误差[17-19];4)可将数据发送至BOLD数据库,从而实现资源的全球性共享。然而由于部分物种可能存在种内分化过高、种间分化不足的现象,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可能重合,导致鉴定的不准确;同时,叶绿体与线粒体遵循单亲遗传,不利于鉴定杂交物种[20];并且,一些新形成的物种差异可能非常小,能否运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这些物种仍存在争议。遗传学数据库的完备程度决定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物种的准确性[21],然而,相对于庞大的生物物种数量来说,目前BOLD等数据库收录的DNA序列数目实在过于渺小,积极开发DNA序列是科研工作者们的必经之路。

2 DNA条形码技术在贝类分类中的应用

2.1 帘蛤目

帘蛤目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在我国,帘蛤目动物分布十分广泛且数目繁多,外形相似,依靠形态学方法将其分类的难度非常大。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分类则使分类难度大大降低。王琳楠等[22]选取了帘蛤目16个物种110个个体进行研究,测得其COⅠ基因序列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虽然裂纹哥特蛤的遗传距离达到了0.018 2,但仍然在DNA条形码COⅠ基因种内遗传距离2%的界限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高达0.388 4,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完全符合作为DNA条形码基因序列所需满足的要求。将这些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的已知序列对比,匹配率达100%。该研究的分类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同,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的准确性。孟学平等[23]通过计算发现,长乐、漳州地区西施舌类群与其他地区的COⅠ基因种内遗传距离过大,从而证明了福建西施舌是西施舌的一个亚种。

2.2 珍珠贝亚目

珍珠贝亚目在双壳类软体动物中最具经济价值。冯艳微[24]对扇贝科的8个种63个个体的mtCOⅠ和16S rRNA的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结果表明mtCOⅠ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4 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284;16S RNA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1,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231;两者的种间遗传距离都远大于种内,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能够有效鉴定扇贝科物种,但比较而言,COⅠ基因更适合作为珍珠贝亚目DNA条形码的标准基因。

2.3 贻贝目

贻贝目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以往的形态学鉴定法往往根据其壳形、刻纹、闭壳肌痕等特征进行分类,难度较大。刘君采集了贻贝科3亚科、8属、11种共52个样品并扩增其COⅠ基因[25-26],使用COⅠ的通用引物能够成功扩增10个种的基因,可见COⅠ引物有较高适用性;结果显示,除凸壳肌蛤外,COⅠ基因的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小于2%,种间遗传距离均在20%以上,最大可达60%左右,完全符合Hebert提出的10x规则[19]。且贻贝科COⅠ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其他生物类群,可见COⅠ基因序列十分适合作为贻贝科的DNA条形码标准序列。研究同时表明,凸壳肌蛤之所以种内遗传距离过大,是因为存在线粒体双单亲遗传模式,父本线粒体的M和F类型都可能遗传给子代。因此试验时应尽量避免这种模式的干扰,首选提取贝类的闭壳肌组织。

2.4 其他贝类

除上述贝类之外,DNA条形码技术在鉴别其他贝类时同样被广泛地运用。刘君等[25]将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牡蛎科(Ostreidae)的48个样品,得到30条COⅠ序列和47条16S rDNA序列。经过研究表明COⅠ基因能较好分辨各个种,16S rDNA能较好的区分近缘种之外的大部分种类。经过遗传距离法分析证实,在牡蛎科中的巨牡蛎属(Crassostrea)为代表的一些种类,16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小于COⅠ序列。由此证明,COⅠ基因的使用效率大于16S rDNA。在对钉螺属(Oncomelania)的研究中, 徐玉梅等[27]选取安徽分别代表长江上、中、下游的3个地区水域所采集的钉螺,进行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水域钉螺种类的一致性达到98%及以上,表明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钉螺科应用的有效性[16]。

3 前景与展望

海洋贝类与人类息息相关,可供食用、药用或作为饵料,并且医学贝类种类繁多,是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吸虫或线虫的中间宿主。加快推动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分类与鉴定中的应用,合理正确地对海洋贝类进行分类,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随着试验的不断深入,DNA条形码的数据库将逐渐被完善,检索也将会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虽然DNA条形码的应用前景良好,但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形态学的基础上的。因此,DNA条形码技术并不可能取代传统鉴定法而独立存在。我们在积极研究DNA条形码序列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与形态学的结合,如此才能够使DNA条形码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

猜你喜欢

种间贝类条形码
三峡库区支流花溪河浮游植物种间关联及影响因子分析
种间距离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
创意条形码
“长”出来的珍宝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种间嫁接对连作障碍土壤上咖啡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①
中草药DNA条形码高通量基因测序一体机验收会在京召开
有趣的条形码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