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互联网+新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路径
2019-01-09◎王雪
◎王 雪
一、美丽乡村建设下互联网+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与外界互联互通成为现实,网络信息化技术也将带动农村商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电商普及率会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很多地区都关注到电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开始寻找以互联网促进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新方法,并逐步构建起农村电商支撑体系。
1.市场空间与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每年我国农产品市场份额大约在10万亿,流通过程损耗占比约为25%-30%,仅从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一项来看,如果损耗率降低1%,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收益。同时,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消费市场不断升级,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明显高于城镇消费,2016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达到4823亿元,2017年突破了6000亿元,据业内估计,未来五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87%,并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面对农村巨大的收益前景,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布局农村,立足农业与各地区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各种方式抢占农村市场份额,除了京东、阿里、苏宁等大电商平台入主农村商业外,供销E家、邮政、电信等企业和一些区域电子商务企业也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与农业相关的互联网销售网络,实现了农产品销售从传统线下模式向电子商业模式的转变。
2.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和延伸。农村电商不仅包括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同时还囊括了农村生活服务电商、再生资源电商以及扶贫电商,它们共同拉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农资电商技术和服务逐步优化,向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方向靠拢;农村普惠金融受到重视,阿里的“旺农贷”、京东的“京农贷”等,各大电商平台相继推出了农村电商金融服务;另外,农村电商在帮助农民卖得好的同时,在种得好、加工好等方面也越来越下功夫。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等问题,农村电商作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外生驱动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产业链,并使其附加值提高。同时,各大电商平台在专门设立的农村购物频道,帮助地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了地方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快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诞生数十年来,以“互联网”方式改造的行业数不胜数,唯独在农业改造上进展缓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传统单一的电商模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环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的渗透率仅有7%,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与工业品下行相比,农产品上行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互联网+农村电商融合度不够、发展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急需解决,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发展规模小,产业有待升级和创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涉及的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和农资电商等,并且每一种电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产业链及产业族群,而农村资源正是这些涉农电商产业链的上游,无论是产地直采还是收购供给模式,全都需要与农村基地产生紧密联系。同时,农村电商不仅要满足农民在销售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农民的购物需求,也就是说,农村既是电商原始供应产业链的上游,同时也是需求产业链的下游,农村电商是一种双向供需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年食品消费量约为10万亿元,农产品产值约为4.5万亿元,而农产品电商规模仅占3%左右,与农产品总量相比,差距巨大,而且电商交易大部分来自阿里、京东、苏宁等大的电商平台,农村电商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量仍有较大空间需要添补。
2.互联网与农村电商融合不到位。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和想法很多,但可以真正落地的项目却寥寥无几,包括农村电商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同地区采用何种电商模式、不同电商创业者采用何种发展方式、不同平台的推行策略等,农村电商发展方式也需要创新升级。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从互联网基础到产业基础、交通物流,再到市场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呈现出整体性落后局面,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发展成为制约农村电商有效发展的重要阻碍。这种简单模仿、照抄照搬的发展模式根本无法推动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占领农村电商这一蓝海市场的路径还不明晰。另外,线上线下库存的打通、配送和咨询服务的相互融通、基地与物流及零售数据链的打通等,都需要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但目前农村地区在商品流通渠道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很不完善的地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能力不足。
3.农村电商上行缺乏科学化体系支撑。一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发展农村电商,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农业互联网化,以农业物联网为例,虽然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但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农民来说,仍会为其带来沉重负担,要充分发挥物联网在农村电商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降低其运行成本。二是源头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滞后。农产品因其自身生长和产区条件不同,加之缺乏统一的筛选标准,同类、同批次的农产品在外观形状和内在品质上也可能存在差异,使得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这些都会给终端消费者购买带来很大困扰,影响他们的购物体验。三是互联网及电商人才欠缺。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当下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在外上学或外出打工,留守多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多是还未触网的人群,仍需专业人才的进入。
三、互联网+新型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路径
1.政府政策性支持。一是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基于本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总体发展来规划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商产业,其发展必须是美丽乡村现代化、智慧化发展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电商发展的外延性和长远性。二是依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特色制定相应的电商扶持政策,为电商企业及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和发展环境,在政策扶持上注意精准化,针对农村零售电商、产业电商、服务电商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商模式应给出不同的扶持方案。三是培育和扶持一批本地实体电商企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全国性电商交易平台,获取区域品牌电商经济的红利,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村电商整体发展。四是优化农村电商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五是完善互联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在网络配套设置、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六是推动农村电商企业员工及其他经营者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应用培训,培训对象尽可能覆盖农村各类规模的中小企业及农民个体,培训内容也要走出网络零售、推广等方面的局限,更多侧重于大数据应用、供应链管理等。
2.依托互联网打造多形式农村电商平台。目前,以阿里、京东、苏宁等为主的电商平台分割了大半农村市场,其他梯队平台也都属于全国性的销售平台,但由于农产品销售半径特殊,基于此特性,未来农村垂直电商、区域电商将会不断涌现,并形成特色盈利模式。依托互联网,可以重点打造以下电商平台。一是将互联网优势扩张到传统批发市场,转型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目前,我国仍有70%左右的农产品需要通过批发市场和商超进行流通,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可以推动农批市场产品面向全国消费者零售,例如通过对接当地农资、商超、社区、便民服务社区等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互通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针对规模大、标准高、当地难以消化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交互的农产品流通格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线上消化能力。二是鼓励有实力的实体企业自主打造垂直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农村电商包含的是县域及县域以下所有网络零售交易的类目,农产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业品、服务类交易也包含其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业衍生出的新业态越来越多,产业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农村电商应顺应时代趋势,打造多品类的服务内容。三是,以个性化、高端化产品为基础打造小而美的电商模式。由于农村区域品牌整体缺位,相比其他品类,农业品牌具有更广阔的打造空间,品牌电商也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要解决农产品上行及产业链价值提升难题,就要强化产地源头控制,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区域品牌化建设进程,从上游产品培育、中游加工和包装、下游物流运输和配送等多方面着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社交平台,通过集约化运营管理、区域公用品牌及产品品牌的建立,提高本地电商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