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农村生态治理的出路
2019-01-09樊艳芳
◎樊艳芳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上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和居民数量较多,农村生态治理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面对农村居民所想、所盼、所急,要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1.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明显,尤其是在生态治理问题上最为突出。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治理有助于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重为62.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6;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比2015年上升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上升2.2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64%;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2%左右。相较于过去,农业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先进农业水平仍有差距。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治理,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2.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开展农村生态治理,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则是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村来说,开展农村生态治理,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更可以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旅游业、交通业、物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农村生态治理促进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科技型农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能很好地保护耕地、地下水等资源。第二,农村生态治理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更能带动以物流、旅游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农村生态治理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基础。
3.满足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生态治理能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农村人居环境的需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48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伴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升,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普及,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着挑战,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满足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总之,农村生态治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环境保障,有利于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避免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的滥用,使有限的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得以修复和循环,推动农业农村朝着生态环保方向前进。同时,也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难题
1.耕地形势依然严峻。《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面积32.04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5.95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09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将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划分为十个等级,目前,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5.09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5.5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21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59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很明显,耕地面积依然逐年在减少,并且耕地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此以外,耕地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以及水土流失等情形,加强农村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2.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17年农业用水3766.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3%。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农业用水压力较大。《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地表水的水质断面中,一至三类占67.9%,四至五类占23.8%,劣五类占8.3%。2017年,全国地下水中,优良级占8.8%,较好级占23.1%,较好级占1.5%,较差级占51.8%,极差级占14.8%。很明显,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地下水污染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农业种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污染,也有农村生活污水或垃圾等造成的污染。加强农村生态治理,能够有效推进水资源问题整治,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
3.空气及废弃物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和配套设施不足,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愈加严重。经过多年治理,秸秆燃烧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秸秆的使用率业在逐步提升。但垃圾焚烧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危害着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制造加工业、交通运输业、乡村旅游业带来的废气、固体废弃物等问题凸显出来。伴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家用电器及各类大宗商品进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耗品的快速上升必然带来生活垃圾量的增加,从固体废物到生活污水,农村的人居环境承载着比过去数倍的压力。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治理,对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农村生态治理的路径
1.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更是指引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多次强调“绿色兴农”。农业绿色发展既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可靠保障,也是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贯彻“绿色兴农”的思想,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其次,要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构建种养殖业的循环发展系统,走可循环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最后,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具体方法,逐步实现农业物资即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地膜等的无害化,逐步实现现代种养殖技术的广泛普及,真正达到农业绿色发展的全面化,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2.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生态治理的规划与扶持。首先,各地政府在中央政策指引下,据农村各地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农村生态治理规划。其次,农村生态治理不仅涉及农业种养殖,还涉及到农村居民生活,应统筹兼顾各方,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工作。最后,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村生态治理提供资金保障。各地政府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制定合适的资金扶持政策,可专门设立农村生态治理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以保障农村生态治理资金专项专用。同时,地方政府也可通过募集资金、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治理行动中来,积极有效加强农村生态治理。
3.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生态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农村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居民是农村生态治理的主体,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影响着农村生态治理的成效。因此,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是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要提升农村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作为农村生态治理的带头人要强化自身能力和素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要广泛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村居民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行动。最后,通过树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典型代表来引领农村居民争做农村环境保护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