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2019-01-09崔玉可黄秋秋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译制湄公河广西

□ 文/崔玉可 黄秋秋 侯 琳 张 聪

内容提要 本文从澜湄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探讨了广西媒体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意义,梳理了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从角色定位、制度设计、内容运营、渠道完善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媒体合作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通过广西媒体的实践和创新,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为澜湄合作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

“澜湄合作”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我国与湄公河五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所创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是中国推进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由中国提出并倡导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也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示范样板。澜湄命运共同体作为首个得到相关国家正式认可的命运共同体,有着极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

民意相通是推进澜湄合作的重要根基,媒体作为对外传播的平台,肩负着国家形象宣传和信息相通的重要角色。以广西媒体为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媒体合作,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澜湄合作背景下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现状

广西在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进程中,传统主流媒体《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的实践经验值得研究推广,“东盟云”平台、译制剧、电视剧出口交换更是媒体合作的主要亮点。

(一)传统纸媒合作历史久、程度深

《广西日报》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委机关报,2003年底便成立了东盟报道部,又于2004年开辟了“对接东盟”专版,采用大篇幅宣传报道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闻。广西报业集团还与越南等国的主流报业集团建立了合作互访关系,如越南《广宁报》《海防报》等等。

《荷花》杂志是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面向越南发行的双语期刊,于2002年9月创刊。《荷花》杂志内容丰富,编排精美,商业化色彩浓厚,是中国对外传播纸质刊物中颇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杂志以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当代广西》,也是面向湄公河国家的重要纸媒。

(二)广播媒体合作亮点多,范围广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广西重要外宣媒体,积极开展面向湄公河国家的海外传播活动,近三年来亮点突出。尤其是搭建了广播、网络、杂志、境外机构和大型线下活动“五位一体”的外宣平台。2009年10月23日创办的中国首个区域性国际广播频道——“北部湾之声”,节目内容中较好地融入了广西文化特色,实现了中国立场的国际表达。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还与缅甸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国家电视台合作开办《中国剧场》《中国动漫》《中国电视剧》等固定栏目,每周固定在相关国家播出译制的中国电视剧和中国动画片。此外,电台还专门向湄公河国家的国家电视台派遣专门工作人员,在节目互换、新闻报道、采编及技术培训、人员交流等方面也逐渐建立了常态化、固定化合作机制。

虽然是广播电台,但是在电视剧译制方面,广西电台也做得颇有特色。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聘请的配音人员在对象国都享有很高声誉,所以译制剧水平较高,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不少译制剧节目是直接在对象国媒体里进行译制编辑,是真正的“走出去”和“走进 去”。

(三)电视媒体合作力度大,效果好

广西电视台与湄公河国家的媒体合作,主要通过广西卫视和广西国际频道进行。从1998年至今,广西电视台与越南中央电视台及河内广播电视台、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国家电视台等展开交流,与相关媒体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并成功在相关国家实现落地覆盖。2010年1月1日,广西第一个电视国际频道——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

在新闻互换方面,广西电视台分别与泰国国家新闻社、新西兰TV33签订合作协议,相互交换新闻内容。2013年,广西电视台开始实施中国-东盟广播影视作品译制工程,向东盟国家尤其是湄公河国家译制推介优秀国产影视作品。到2018年,广西电视台完成包括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专题片、动画片在内的多种类影视节目译制作品超过500集,译配语种包括越南语、泰语等。通过积累实践,逐步形成“争取项目—开展译配—推广播出”的工作流程,组建起一支专业的影视译配团队,并与越南国家电视台(VTV)、越南国家数字电视台(VTC)、泰国第九电视台(MCOT)、泰国国家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多家湄公河国家主流媒体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译制剧合作关系。此外,广西还与湄公河国家联合承办及制作文艺类节目,如中泰歌会、中越歌曲大赛、跨国春晚和合拍纪录片等。

(四)新媒体合作刚刚起步,发展迅速

“广电云”当中的“东盟云”以及相关移动端应用的开发是亮点。2018年7月26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广西广电网络公司三家单位,创新采用“媒体私有云+广电专属云+互联网公有云”的模式联合开展建设的广西“广电云”正式上线,它立足于打造可覆盖服务广西区、市、县三级广电媒体,具备“新闻+政务+服务”功能的融媒平台。“中国—东盟云” 是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基于广西“广电云”推出的融媒体云平台,提供包括全媒体广播、全媒体采编系统、指挥调度中心等核心子系统和移动采访APP、全媒体导播系统等媒体融合产品。目前已开始试运营,未来可以覆盖广西及湄公河国家开展广播媒体,为相关国家媒体提供云采编、云播出等多项技术服务,必将进一步提升广西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助推视听新媒体实现跨境传播,彰显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移动端应用的开发包括广西电视台推出的“知了新闻”手机客户端、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研发的面向湄公河国家信息发布的多语种《BBNEWS》APP以及广西广电网络公司推出的广西“广电云”的专属云平台和“i.广西”客户端。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华丽播”专栏的是专门面向东盟以及湄公河国家的电视剧展播,深受对象国的欢迎。这些平台既可以面向用户提供广西政治、民生等方面的新闻资讯,未来还可以为湄公河国家媒体用户开发个性化的点对点多语种、多媒体信息服务。

二、澜湄合作背景下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团队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以及一些新媒体公司的调研交谈中,都明显感觉到了广西外宣团队肩上的压力,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 感。

(一)跨国媒体合作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统一部署

从近几年广西媒体对外合作实践来看,多为媒体自发行为,往往都是每家单线联系,单兵作战,尚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统一的部署协调机制。在外宣工作中缺乏国家层面指导,往往自己独自摸索,各级媒体工作缺乏运作思路和长远规划及系统的沟通协调机制。例如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负责外宣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与越南越通社的合作,就是在越南出差时偶然发现,心血来潮谈成的合作。但是,这种自发的偶然性的成功外宣案例很难普及推广。广西各级媒体应抓紧机遇加快建立完善的对外媒体合作体系。其中应包含各级媒体各自的任务安排和系统性的统筹沟通协调机制,从而既能扩大传播覆盖面,又能避免各自为政,提高传播精准性,实现精确制导。

(二)媒体合作规模有限且地位不平等,缺乏效果评估及风险预防机 制

首先,媒体合作规模仍十分有限,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文化交流互访等方面,没有达成系统化、规模化效应,且影响力并不大,亟待拓展和提升。其次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以海外译制剧为例,多出口却很少进口,进口的电视剧往往播出平台少、影响力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大力度的宣传推广。最后,湄公河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多样,文化习俗及价值观各异,一方面相关项目合作经常受到对象国因素影响而搁置,如与越南媒体的相关合作经常受到两国关系的影响而中断,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另一方面,具体的项目合作及平台构建等方面还缺乏年度系统评估和持续优化调整。

(三)资金短缺、政策局限、人才不足

当前,广西虽有财政扶持但总体力度不大,现有资金量对于节目译制、人员培训、境外落地及渠道铺设来说远远不足,严重影响海外传播事业发展。同时,广西对外媒体合作事关国家外交和外宣战略,需要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要大力指导广西加强与国外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的沟通联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介,扩大广西媒体的海外影响力。广西急需既熟知对象国语言文化,又精通海外传播策略复合型、外向型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当前,广西虽有人才但数量质量不足,虽然与湄公河国家相关部门媒体交往合作密切,具有一些人脉资源,但不论是从总体数量上还是复合型质量上都有所不足与过去相比,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海外译制剧为例,档期已排到明年,远远超过每个人的工作负荷。

(四)新媒体方面亟待拓展,提高重视度

总体来看,广西关于新媒体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这一瓶颈主要体现在渠道、人才和政策等方面:在渠道方面,湄公河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受众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Facebook、Ins、Youtube等媒介,而较少使用微信等中国本土的新媒体,覆盖率仍然很低,未来需要大力铺设;在人才方面,熟知新媒体运营、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等方面的人才数量少。目前的人才培养仍然是以适应传统主流媒体为主的,人才培养的方向模式等都急需改变;在政策方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湄公河国家很火,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短视频传播速度快、感染力极强,非常利于对外传播,广西媒体应从政策方面鼓励、引导并开发这一崭新领域,从而提高自身国际传播知名度和欢迎度。

三、未来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加强媒体合作的策略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湄公河国家的对外传播日益重视,双方所开展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因此,广西要利用其地缘、语言及文化习俗等方面优势,借鉴相关成功案例及模式,积极开展与湄公河国家的媒体合作,具体可以从外宣重点、制度设计、内容运营、渠道完善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良,既能完善广西面向湄公河国家的传播体系,又有实践价值。

(一)外宣重点:打造面向湄公河国家海外传播战略支点,主打“澜湄牌”

当前,澜湄合作的发展方兴未艾,给予了广西媒体崭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媒体应加快行动,在把握自身地缘及文化习俗相近的优势基础上,打造“面向湄公河国家海外传播的战略支点”,在主打“东盟牌”的同时更加重点向“澜湄牌”倾斜。在与湄公河国家进行媒体合作的进程中,广西媒体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文化交流为感情纽带、以媒体合作为沟通平台,本着睦邻友好原则,重点面向湄公河国家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话语传播。同时,在讲好本土故事的基础上,应努力契合周边国家人民诉求,讲述各方休戚与共,携手共赢的宏观叙事,增信释疑,大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周边舆论环境,积极搭建中央政府和湄公河国家沟通的桥梁,担当周边外交实践探索者和对外传播排头兵。

(二)制度设计:建立整套体系对接澜湄合作,打好媒体合作“组合拳”

广西媒体在将主打“澜湄牌”作为未来外宣重点的背景下,应建立一整套完备体系对接澜湄合作的相关制度设计,从意识和实践层面给予充分支持,力争打好媒体合作“组合拳”,努力实现媒体合作“一盘棋”的格局。

在意识方面,宏观上要提高对湄公河国家开展外宣工作的重视度,积极支持广西与湄公河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相关支持可以从出台政策、财政拨款等等方面进行。微观上,广西宣传主管部门树立全局意识,可牵头组织广西省级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建立常设的媒体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广西媒体与湄公河国家媒体对接、交流和规划合作。既包括传统媒体,又包括新媒体;既包括官方媒体,又包括民间媒体;既包括上层交流,又包括私人团体互访等等;在实践层面,一要建立常态化媒介沟通制度,鼓励各方就媒体合作层面问题展开交流,并对未来合作做出相应规划,这种常规沟通应既指广西与湄公河国家的媒体交流,又包括广西各级媒体之间;二要整合广西境内所有媒体资源,建立统一的指挥控制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各媒体的分类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另一方面,跨界统筹,破除相关阻碍,并积极开展评估,从而形成整体合力。澜湄合作是覆盖六国的合作,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及社会人文差异性大,对于广西单个媒体而言,工作量巨大。只有整合广西境内媒体资源,才能转“单点作战”为“集团合作”,提高传播覆盖面,同时兼顾各国状况,提高传播效 果。

(三)内容运营:建立澜湄合作信息数据库和相关大型精品工程

可以以“东盟云”为基础,构建澜湄合作信息数据库,有利于打造协同共进内容生产体系,提高内容运营质量和深化媒体合作水平。一方面通过相关资金落实和完善数据抓取和采集技术来充实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成立专门团队,为后续制作和生成覆盖面广且个性化并存的报道提供运营队伍支持。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社会团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等展开友好交流,建立大型精品工程。例如建立“中国——湄公河国家教育与学术研讨基地”“中国——湄公河国家文化交流互访工程”等等,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努力实现其常态化、制度化。这样有利于实现集体合力,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提升媒体合作水平和质量。

(四)渠道建设:重视新媒体传播,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湄公河国家,新媒体的勃兴使得其运用和拥有人群主要为中青年,他们是当地社会的主流群体,对新事物和信息反应敏锐。在这种背景下,以Facebook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新传播形式的流行和蔓延为广西的外宣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广西对湄公河国家传播的主流载体应积极调整,首先必须抛弃仅重视传统主流媒体的片面式思维,积极与现代传播趋势接轨并给予新媒体在湄公河国家的传播以政策和财政等具体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新媒体在湄公河国家当地的落地覆盖率。

传播渠道的通畅程度,直接关乎中国话语在当地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强弱。眼下,广西媒体在湄公河某些国家落地难、融入难的问题相当突出,风险亟待破解。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等原则指导下,广西媒体必须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优化整合境内媒体资源,积极构建面向湄公河国家的形式丰富、覆盖广泛的全媒体传播网络,打造高品质的传播平台,为“传播广西声音”“说好中国故事”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译制湄公河广西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
亚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