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视频转型的历程、理念与困惑

2019-01-09王爱军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京报转型

□ 文/王爱军

内容提要 通过转型,新京报已经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本文以“我们视频”为例,介绍新京报视频转型的历程、理念与困惑。

15年前,新京报创刊的时候,有一句名言在报社流传——“时间开始了”。因为这句话,新京报开创了中国纸媒发展的新篇章。

几年前,新京报再次面临着“时间开始了”的形势,从此“转型”成了新京报的“主旋律”。现在,我们回头再看这一段历程,我们说新京报早就不仅仅是一张报纸,那新京报是什么?

此前也许会说到新京报有网站、微博、微信公号矩阵等。现在我们可以有一点底气地说,新闻视频已经成为新京报转型的标志性产品,是新京报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用“齐头并进”四个字来描述视频和新京报图文报道的现状。视频和图文已经分别成为新京报报道的两只翅膀。从即时新闻(快讯)的产量来看,视频新闻的产量和图文报道的产量基本相当。而从新京报新闻的总产量来讲,视频报道的产量占到1/3,未来要达到接近1/2。到那个时候新京报的视频会再次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成 果。

一、新京报视频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新京报视频报道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2015年1月,“动新闻”成立。2016年7月,新京报成立视频报道部。2016年9月,“我们视频”正式上线。“动新闻”是2015年1月份成立的,它是用动画的形式来还原已经消失的新闻现场。2015年1月,上海外滩发生一起踩踏事件,动新闻发出了第一条3D新闻短视频。

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故。“动新闻”在一周的时间内发出47条短视频,整体流量达到1.7亿。

“我们视频”是2016年的9月份上线的。两个月以后,在河北保定发生一起坠井儿童救援事件。“我们视频”的记者在现场进行了65个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总PV达到1200万,总流量接近7000万。这被认为是“我们视频”的成名作。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会的人大代表每人手里有一份《政府工作报告》,首页有一个二维码,是有关部门委托新京报“动新闻”制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动画内容。

在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我们视频”独家拿到了坠楼产妇死亡前的视频,打破了社会上“是她的家人重男轻女把她逼死”的传言,彻底扭转了社会舆论。这一条视频的流量接近5000 万。

2018年的泰国少年足球救援,得到消息以后,我们迅速派记者到达现场进行直播,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中国媒体之一。这个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视频”的国际影响。

二、“我们视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视频”初创时只有10个员工,2017年底时有40人,现在超过100人,大约占到新京报采编团队的1/3。

刚创办的第一个月产量是100条,一周年的时候每月产量1000条,两周年突破了2500条。刚创办的第一个月流量是5000万,一周年的时候是18亿,两周年时是45亿。新京报“我们视频”在许多榜单上名列前茅。2018年8月份在秒拍和微博媒体视频机构榜单上名列第一位。新京报“我们视频”已经上线了10个栏目,快新闻的“紧急呼叫”、人物报道的“面孔”、正能量的“暖心闻”、泛资讯的“有料”、暗访调查的“背面”、视频评论“陈迪说”、国际新闻“世面”、人物访谈“局面”等。这些栏目从题材的大小、时长的长短构成了我们视频“金字塔型”的架 构。

三、新京报媒体融合初步实现

以“温州女子乘坐顺风车遇害案”为例。

先从视频的流程来讲,从拍者组的报料、快讯组的拿料采访、原创组的现场视频,再到直播组的专家分析和实地回访、帅气的主持人陈迪主持的视频评论“陈迪说”。

与此同时,报网同步,文字快讯-深度报道-“动新闻”-文字评论,报纸和新媒体同步进行新闻操作。

新京报初步实现了“线上(接料)+线下(采访)”“视频(短视频、小视频)+直播”“(编辑部)连线+(前方记者)实拍”“视频+文字”的融合型的报道模式。

四、转型视频所应秉持的原则与理念

一是要做“品牌”而不是做“品种”。现在有不少的传统媒体都在做视频,但是千万不要仅仅把它理解为新闻报道增加了一个品种,随便找几个原来做文图的编辑记者,拍摄一些视频就算成功了;而要立志把它做成一个品牌。新京报这些年来一直坚信视频化是未来移动端内容发展的大势,也是传统媒体转型的良机。

所以,坚持先网后报、移动端优先和视频优先,报社和合作方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有了现在这样一个好的品牌。新闻视频的门槛很高(而且是越来越高),这首先就要求媒体决策者在战略上进行顶层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视频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不仅要考量他的新闻素养,还要考量他在视频方面的素养。事实证明,视频有其相对独立的操作规律,对视频编辑记者的要求非常高;长期做文图报道的编辑记者,转型到视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我们过去常说要打造写、拍、摄能力俱备的“全能记者”,少数记者或许可以,但要把一个机构全体采编人员都打造成这样的人才,短时间里很难实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是争取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在内容原创、影响力、媒体资源方面有优势,互联网平台在资本、技术、渠道方面有优势,优势互补可以让传统媒体的转型如虎添翼。单靠传统媒体自身的发展,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四是按移动互联网规律操作新闻。移动互联网的规律是要有现场感,有生动的画面,能连线(音频)的不用静态文字和图片,能视频呈献的不用连线的音频;要讲时效,唯快不破;要讲究时长,能短的就做短;要有字幕,解除因为方言等原因而造成的接受障碍,适应用户互联网视频化的信息接收方 式。

五是要坚守机构媒体的独特价值。大家都在讲“优质内容越来越紧缺”,什么是优质内容?在我看来,其独特价值在于能满足大多数人需要、能帮助实现其愿望的价值。

作为机构媒体,和自媒体小编去做几个公众号单纯追求流量和利益不同,它至少要有理想主义的导引,至少要有人性关怀的底蕴;它要有原则和底线,更要有责任和担当。所以,他不能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仅仅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它一定有自己的媒体责任。没有了这些,机构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新闻视频发展的几个困惑

一是人才紧缺。视频管理团队今年的KPI考核中,其中一项就有招聘人员数。招聘人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既要有新闻素养又有视频经验的人才特别 少。

二是视频新闻伦理的修复和重建。比如,现在以“人肉搜索”为标志的人的透明化,新闻报道如何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违反新闻伦理、违反传统新闻职业道德的事情出现,但因为它满足了部分人的“窥私欲”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流量,这刺激了更多类似“带病新闻”的出现。因为新闻视频的发展时间很短,这些都需要修复或者重建。

三是表达方法的创新与继承的矛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传统的新闻报道,会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完全调查清楚,一次性推出。在现在“碎片化接受信息”的时代,需要媒体将已经得到的新闻信息迅速快捷地传递给公众。但问题是,假如受众未能从头到尾地接受我们提供的全部碎片化信息,就可能会对某个事件产生误判甚至偏见,这个责任谁来负?

四是商业模式没有找到。一个视频项目到底怎么做到变现,做到独立运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还没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和推广。

猜你喜欢

京报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清朝传播政策的价值取向及评价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沣芝转型记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