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沼气报道”作者往事溯“四向四做”定力之源

2019-01-09惠小勇蒋作平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沼气池沼气四川

□ 文/惠小勇 蒋作平

内容提要 作者通过对43年前时任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看到的两篇沼气报道作者的寻访,揭开了一段充满志向、情怀和力量的往事,为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坚持强化“四力”,践行“四向四做”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期,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题为《河北隆尧:村里沼气添朝气》的通稿。稿件导语写道:“村里通了沼气以后,家里就不用烧煤了,既干净又环保,而且我们全村使用沼气都是全部免费的。”在河北省隆尧县魏家庄镇西庄头村,56岁的吕桂英在自家厨房向记者介绍着沼气的妙处。

这篇报道让我们欣慰于今天的沼气依然发挥着一举多得的作用,也让我们想起43年前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看到的两篇沼气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当年正是因为读了《人民日报》1974年1月8日的沼气报道,才使他萌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想法。但这两篇报道的作者是谁、他是偶然而写还是长期耕耘、他身上蕴藏着什么样的“必然”故事,却至今鲜为人 知。

第19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历史寻访这段往事,触碰到的是超出了我们预想、浸透在往事里的志向、情怀和力量。

一、长期从事沼气报道,同事称他“李沼气”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及,他在延安插队时,1974年1月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采用土法办沼气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刚当大队党支部书记,看到这个报道后就想,四川可以搞,陕北能不能搞?后来去四川考察,回来后就自己动手,建成了延安地区乃至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读报读出的作用。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四川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对四川印象很深。最深刻的是74年到四川学沼气,当时也不知道沼气是啥。回去以后搞了西北第一口沼气池,一举成名。”“之后延安考察团9个人到德阳、绵阳、南充,带回4个沼气技术员。”

看到沼气报道,两次到四川深入学习考察办沼气,不仅总书记自己多次提到,在笔者翻阅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杨超与沼气》《往事永不忘》等书中,有关当事人也都记录了这段令他们难忘的往事。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与习近平一起去四川考察沼气的北京知青、时任延川县关庄大队包队干部的黑荫贵回忆说:“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

习近平到四川调研沼气,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七年知青岁月磨砺,他的思想深处已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总想为乡亲做点实事。”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在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之初,就善于从党媒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那么,吸引习近平关注沼气的报道是谁写的呢?转动新华社四川分社资料档案室的密集柜,时光仿佛倒回了40多年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采写的一篇篇新闻作品,就静静地存放在这里。翻开1974年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四川分社稿件的剪贴本,1月8日第四版上果然有两篇沼气报道。

一篇是消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导语是: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省许多人民公社成功地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煮饭照明,农村中出现了“煮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的动人景象。

文中写道:“一九七○年十月,严重缺柴的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的科学实验获得成功。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的重视,认为用沼气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来代替柴草和煤炭,是我国农村燃料史上的根本变革,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另一篇是通讯:《“煮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

文中写道:“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历史上是个缺柴区。以第四生产队为例,在办沼气之前,七十二户社员中,除了一户篾匠外,家家每年都缺三、四个月燃料,全队每天用于砍柴割草的劳动力至少达二十多个。”

两篇稿件均见闻详实、具体生动。如通讯稿中描写第一口沼气池点火的场景:大家亲眼看到主人把开关扭开,擦一根火柴往炉子里一点,“嘭”的一声,十几个“泥足”立即喷出淡蓝色的火焰;主人又点燃了沼气灯,只见那相当于一百瓦电灯泡的白光,一下子把屋里照得通明。

稿件正文中没有记者署名。分社老社长李书忠告诉我们,当时记者都不署名,但这些报道都是李绍中同志采写的。李绍中同志1924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6年9月起进入新华社四川分社,直到1983年4月去世,从事农村报道26年多,他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报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四川开发利用沼气的报道,被同事们敬称为“李沼气”。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为宣传报道沼气,李绍中走遍了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写出了百余篇有影响力的沼气报道。除了上面两篇外,《人民日报》还刊发了他采写的《综合利用生物能,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搞好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沼气科研和建设的新课题》《一能多用,誉满山乡——四川省绵阳市农村沼气建设效益调查》等代表性文章,还采写了长篇调查《万家灯火凯歌欢》,以及《关键在于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沼气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一批参考报道。

《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刊载同一地方有关沼气工作的两篇经验性报道,与记者长期深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领域、并得到的业内认可大有关系。

二、深入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让作者和读者“神交”

李绍中的女儿李晞接受我们采访时说:“43年前,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同志通过一篇新闻报道,曾与我的父亲有过如此神奇而又伟大的交集,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对农村农民的忧虑关注,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将报纸两端的作者和读者瞬间联系到了一起。”

的确,从最直观的角度看,李绍中和习近平,一个写稿、一个读稿,他们能够通过报纸“神交”,源于他们都喜欢调查研究问题,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翻阅《四川沼气志》,其中用了整整3个页码介绍“李绍中”。书中记载:“李绍中长期从事农村采访工作。有一次,他十分激动地谈到川北某县一农民为了给在他家的县领导烧开水,不得不忍痛锯房檐当柴烧;有些农民为了应急,砍床脚当柴烧的事也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外出找燃料,男女老少,长途跋涉,日夜奔波,有的甚至摔死、累死。谈到这些,他无不痛心疾首,深感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重 大。”

他“从不同角度撰写稿件,及时向中央、向全国人民反映了四川农村燃料史上的这一重大变革。”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杨超同志曾对李绍中说:“你可是中国新闻界沼气宣传报道第一人啊!相信我国沼气事业发展历史上会留下你的名字!”

李绍中怀着探索解决群众燃料问题的自觉使命开展调查研究,写出了信息价值高的报道。而读了报道的习近平,同样怀着想解决群众燃料困难的迫切心情,不远千里来到四川开展调查研究。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当年采访习近平等人写出《取火记》的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曹谷溪回忆:“在习近平插队的年月里,他目睹陕北群众不仅口粮严重不足,连煮饭的柴禾也非常困难。”“有一年,一个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了,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我深深理解他试办沼气的良苦用心。”

□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李绍中下乡采访。(新华社记者刘坤翻拍)

□ 图为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的农村现代沼气工程。(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当年的习近平也没见过沼气,并不知道沼气为何物。但因为深怀为民办实事的追求,他们在考察中“每见一个沼气池必下去,到每一个地方必问得非常清楚”“尽量作了详细的记录。”

在建设沼气池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建池需要沙子,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了回来。没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沼气池出现裂缝后,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用水把裂缝冲洗干净,再用水泥仔细地修补。在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计,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断言。

2018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中强调,“领导干部要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自体验,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搞清楚。”他再次谈道:“我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来四川学习办沼气。沼气池怎么挖?挖的时候有多大的弧度?口留多大?出料口和进料口的角度怎么设计?口怎么去密封?池壁刷几道水泥浆?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我都是一一弄懂了才去实践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少场合讲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回忆往事,而是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并不断深化为治国理政的方略。

三、李绍中把沼气宣传进了联合国,自己却淡泊名利,去世前三个月入党,把接力棒交给妻女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记协理事会代表提出,要以“四向四做”为标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重温43年前有关沼气报道的故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要当好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要具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要打造一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真心。这是坚定“四向四做”的思想基础和源头。

“我的父亲以党的新闻工作者所特有的敏感,以多种形式采写了共计百余篇稿件,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报道沼气事业发展,将四川沼气技术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总结出的经验广而告之,为在全国范围推广沼气而奔走呐喊!”李绍中的女儿李晞回忆说。

事实上,通过李绍中不遗余力的宣传,四川沼气工作的经验不仅在国内得以推广,而且吸引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德、日、英等7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代表前来四川学习取经。推动沼气不仅成为上世纪中国的骄傲,也是新中国向世界输出的第一项科学技术。因此,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沼气工作会议上,李绍中成为以嘉宾身份被邀请到会的唯一一位新闻记者。

1980年4月,有“中国沼气之父”美誉的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联合国生物能源大会上介绍中国的沼气事业,会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为新中国争了光。1982年8月15日,前来四川参观访问的美国总统顾问、联合国生物能源组织主席本特博士,在乐至县亲自驾驶沼气汽车开了10余公里,停下来后惊叹“此为世界创举”。

当前,曾经到中国学习沼气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沼气运用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他们开发的大型工业化沼气工程,已经拓展了沼气的应用领域,沼气的用途已包括大规模集中供气(城镇管道生物燃气)、燃气发电(热电联产)、车用燃气和沼气燃料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未来的沼气将成为部分取代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清洁能源产品——生物燃气。

如今,随着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沼气事业必将在绿色革命、环境革命、厕所革命、能源革命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将为建设幸福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但李绍中并未因沼气报道而获得什么特殊的利益。他生前默默无闻,几乎未获什么奖项。病重期间的李绍中还多次向分社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并再次亲笔工整书写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在临终前完成他加入党组织的夙愿。终于,在他去世前三个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天他欣慰地笑了,他还叮嘱家人:“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身处顺境或是逆境,永远不要忘了要努力工作,报效祖国,永远跟党走!”

李绍中对工作一直孜孜不倦。据他女儿李晞回忆:“在我的床前就放着他的书桌,每当夜里我醒来的时候常常看见他书桌前的灯还亮着。父亲的书桌上,摆满了稿纸、采访本,他就在灯下不停写着。”

李绍中的作风和人品,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家人。以至于他的夫人和女儿,也先后接过了他的接力棒,从事他未竟的沼气事业。1983年4月,身患结肠癌的李绍中放心不下自己倾注心血沉浸多年的沼气报道,在弥留之际把这件苦差事郑重地交给了妻子——同为新华社记者的欧阳惠筠。

“当时我父亲已经病重了,但他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沼气宣传,他把我母亲叫到了他的病床前,就告诉她:‘沼气宣传的接力棒,就交到你手里了’然后我母亲满含热泪望着他,她说 ‘我会的’”。李晞告诉我们。

李绍中的夫人——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欧阳惠筠接过了沼气采访宣传的接力棒,直至她退休前,农业部沼气研究所举办的每期国际沼气讲习(培训)班她都作了采访报道,为中国的沼气事业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她还将国内国际沼气技术的新进展新突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采访报道,使利国利民的沼气不断深入人心。到目前为止,农业部沼气研究所已举办了82期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为发展中国 家培养了2000余名沼气专门人才。2017年始,该所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加大为沿线国家培养沼气技术人才力度。

李绍中的女儿李晞,也继承遗志调入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并在沼气的科学普及上独立创作了“沼气三字歌”,免费发放到川黔滇等多个省份的乡村;在《中国沼气》杂志上独立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科普增刊”文章,其中不少在电台、电视台播出,为广大农民和沼气爱好者所喜闻乐 见。

在李绍中去世近三年以后,为了表彰他在沼气宣传上的功绩,农牧渔业部特追评他为全国农林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在记者中他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这可能是李绍中所获的最高荣誉和表彰,但他已经不知道了,他更不会知道他的报道会引起一位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的高度关注,并衍生出后续为民务实的精彩篇章。

寻访往事,我们为李绍中前辈感到欣慰,因为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的广大读者的肯定,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他是我们新华社四川分社的骄傲和自豪,他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习李绍中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深入调研、为民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搞新闻报道同样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继承大搞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此方可守正创新,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沼气池沼气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第四章 化粪土为力量——沼气能
《中国沼气》征稿简则
水泡粪工艺制沼气及沼气的净化提纯
海宁市农村废弃沼气池现状及处置对策
沼气池浮渣结壳怎么办
灾后两年新四川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