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们如何做记者?

2019-01-09文/赵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黄大年新华社新闻记者

□ 文/赵 承

赵 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部务会主任

2018年11月8日,在第19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将长江韬奋奖颁授给我。面对这一中国新闻战线美好而崇高的荣誉,我最想表达的是感恩之情。

感恩新华社——26年前,一辆大轿车把我和我的行李送进新华社,从此这里便成为我事业的摇篮。26年的新闻生涯,新华社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我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为我注入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我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锻造成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

感恩伟大时代——我的新闻生涯起步于1992年,那是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时代,如今我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新时代。从总社到分社、从国内到国外,我在丰富多彩的记者生涯中有幸经历了诸多改革开放的大事件,见证了国家与民族走向强盛的奋斗历程。我在讴歌时代中也得到了时代的滋养与淬炼。

新闻记者,如何更好地投身时代、记录历史并参与历史的创造,是一道永恒的考题。身处新时代,答好这道考题,我的切身体会,就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做一个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好记者。

守正创新,就要守住党性原则,守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住正确的政治方向。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毛主席转战陕北,跟在身边的队伍,其中一支就是范长江带领的新华社工作队,对外称“四大队”。始终紧跟党中央,始终保持忠诚于党的红色基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胸怀党和国家的大局,就是长江韬奋奖最核心的内涵,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荣获本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的新闻作品《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就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大报道成果。这篇报道是在新华社领导主抓下推出的,不论是立意、主题,还是选材、写作,都蕴含着对党的重点工作的政治考量和对时代重大主题的政治把握。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重大报道,新华社国内部和新华社相关国内分社的十几名记者行程万里,多次深入基层进行采访,收集了100多个人物故事,前后历经1年多时间,最终结成丰硕成果。这一重大报道,除采用传统形式的文字报道外,还通过图片、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了全景式展现,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新时代反贫困斗争的时代画 卷。

2015年初,我在新华社辽宁分社工作。当时,西方媒体唱衰东北,举世关注。回答东北是兴是衰,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为此,我跟随新华社总社组织的调研小分队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参与采写了《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以事实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东北经济的问题、希望和出路,有力地回击了西方的唱衰舆论,积极配合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发挥了让东北问题拨开迷雾见太阳的重要作用。

守正创新,就要守住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理念,守住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守住扎根基层的优良传统。26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有过无数次的感动,这感动来自基层来自人民——1998年,西藏那曲发生雪灾,我忘不了当党和政府将救灾物资及时送达时,藏族群众眼里含着的泪光;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我忘不了失去母亲的小护士张艺川,擦干眼泪重返岗位的坚毅身影; 2017年9月,我忘不了浙江乐清乡村女教师陈莹丽,抱病坚持上课的最后一帧剪影……

在这些让我感动的场景中,我尤其忘不了的,是2017年初,新华社国内部两位年轻记者奉命赴吉林采访黄大年先进事迹回来后的声泪俱下。黄大年,这位从海外归来的战略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党和国家最需要的事业中去,殚精竭虑,病逝在吉林大学的工作岗位上。新华社领导发现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后,第一时间部署调研报道。我们派出的记者带着深厚的感情,多次深入吉林等地采访写作,先后推出《生命,为祖国澎湃》《那个像太阳一样的人走了》《生命的答案——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采访手记》等系列通讯、评论员文章和融媒体报道,同时,还推出了报告文学作品等。黄大年“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铮铮誓言和献身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凝聚起强大的社会正能 量。

记者,就是行者,扎根基层,扎根人民,始终是我们的生命源泉。26年的新闻生涯,我有幸深入到诸多农民、工人、教师、科学家们的内心,有幸触摸他们的灵魂,始终被一种生命澎湃的力量感动着。我在记录他们奋斗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和希望。

守正创新,就要顺应新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打破惯用套路,顺应对外形势新要求着力讲好中国故事,顺应传媒格局新变化,突出做好融媒传播。当前,世界传媒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新闻样态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未知远大于已知,创新的步伐稍慢半拍,就有可能落伍掉队。我们要主动适应变革,大力推动变革,积极引领变革,为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做出更多探索和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要学会新的表达方式。要勇于突破自我打破惯用套路,用更新、更实、更深、更活、更美的方式去记录新时代的新变化。当前,新华社国内部正在进行着一场文字报道的自我改造,我们要求记者和编辑要在深入学习、深入采访、精心表达上下更大的功夫,鼓励大家多写消息,写言之有物的报道,更加精准地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文字散发出其特有的魅力,让文字报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们要学会十八般武艺。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崛起,文字图片视频报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单纯的文字报道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新闻记者需要进一步掌握摄影、摄像以及图片影像编辑的本领,进行融媒体的传播。这种转变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奋起应变。既要加强既有新闻业务能力的建设,同时还要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媒体融合路径,早日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为打造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壮大主流舆论作出更大贡 献。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我们要学会讲中国故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新闻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际新闻。新闻记者不但要通晓对内传播,还要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对中国经验、中国人物、中国话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概括、新表达,向国际社会讲述好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发出更强更有感召力的中国声音。

做好这一工作,根本方法在于,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着重在锤炼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新时代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闻工作者要不惜脚力、增强眼力、多用脑力、锤炼笔力,拜人民为师,以基层为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党的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

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要努力建设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新时代的新闻队伍,为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鼓与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我们每一个新闻记者的共同努力,这是我们新闻记者的使命和责任。牢记守正创新,不断锤炼好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记者,才不负这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黄大年新华社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科学家公益宣传
——黄大年
再创新高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电影《黄大年》海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