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2019-01-08曹玉黄群瑛
曹玉 黄群瑛
【摘要】本文阐述基于心理行为训练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论述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方式,以期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学 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56-0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开始注重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心理行为训练具有体验深、互动多、实践强、效果佳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逐渐成为助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原由
(一)课程本身特点的需要
心理行为训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宣传等效果有限,而个别心理辅导对从业者专业要求较高且受益面小。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着先天的综合优势。心理行为训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突破传统理论知识单一灌输的形式,小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中。
(二)小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小学生心理行为训练,是根据小学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和组织一定的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观体验的感受,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它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成长为出发点。
二、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紧扣“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有选择性地选用心理行为训练技巧,开展不同专题的课程教学。
(二)选题的设计
1.选题的原则
一个好的教学主题的选定,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紧扣教学目标,围绕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来选定。第二,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定,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现实。第三,根据教学对象背景来定,如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家乡区域、知识层次等。
2.内容主题
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了十个教学主题,构建基于心理行为训练技术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自我认识与接纳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使其能够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发展目标。第二,自信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小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扬长补短,提高自信。第三,情绪管理训练。通过训练使小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情绪下的表情并能够克服一些基本的不良情绪,最终能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第四,人际交往训练。通过训练,让小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学会主动积极地认识他人,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和化解人际冲突的策略。第五,学习管理训练。通过训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理解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记忆策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向他人求助,以提高学习成绩。第六,团队信任与合作训练。通过训练,让小学生感受信任的力量,领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共赢。第七,抗挫训练和意志力培养。通过训练,让小学生明白挫折的意义,探讨应对挫折的积极方式,磨练其意志力。第八,思维训练与潜能开发。通过训练,帮助小学生了解其思维的特点,开发思维潜能。第九,人生价值探索和生涯规划。通过自我价值探索训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做好生涯规划。第十,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含场地项目、高空项目等。通过让小学生体验不同的任务情境带来的挑战,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表现,发挥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
三、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根据教学场地的不同,心理行为训练主要可以分为室内训练和室外训练两种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教学环节都是相似的。教学环节是心理行为训练成功的关键,也是课程特色的体现。根据多年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了课程教学“四步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做做心理游戏,体会心理历程
该过程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心理行为训练活动,组织小学生全体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鼓励、引导小学生开展互动、探索,在目标活动中相互信任,共同去完成活动任务。这一阶段的心理行为训练项目的设计、体验应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项目、提高项目、升华项目。基础项目侧重于组建团队、“破冰”训练、学生间的相互认识;提高项目结合教学主题,旨在让学生有所感悟,领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信任感;升华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二)谈谈成长经历,交流心理感受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做心理游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小组或团体中乐于、勇于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交流思想、情感。每次目标活动后都应及时地进行交流回顾活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小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互相倾吐该次活动中自己的体验,加深学员对项目的理解。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鼓励每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细心聆听,仔细观察,总结学生的发言。这是课程教学最为关键的環节。
(三)学学心理知识,读读心理故事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案例、故事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将上一阶段的体验感悟进行升华,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知识。这个阶段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结合学生的典型行为给予心理学的解释,并提出良性建议。这是课程教学最具有启发意义的环节。
(四)课后自我心理训练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延伸。教师设计一定的课后心理训练,帮助小学生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心智、行为巩固并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
四、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总结
(一)实践效果
基于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氛围。心理行为训练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小学生喜闻乐见,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活跃,教学目标易于达成。
其次是学生层面。小学生通过完成课程教学设计的系列心理行为训练挑战,一方面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另一方面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最后是团体层面。小学生集思广益、默契配合完成课程教学所设计的系列活动任务,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深厚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帮助建设更加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
(二)实践反思
我们认为,要想使心理行为训练服务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且取得实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努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心理行为训练效果的前提;项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层次性,是提高心理行为训练效果的关键;建设稳定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提高心理行为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心理行为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背景。此外,承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过硬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情绪感染能力,应变能力等,确保训练有效开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约定训练项目、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对于开展课程训练中可能涉及的意外情况,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课程建设投入,是提高心理行为训练效果的保障。学校应该在课程的开设、课时的设置,场地设施、教学器材等方面进行支持,确保心理行为训练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文國,等.团队拓展训练教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楠.将心理行为训练引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及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3]王媛媛,王菲,李旺先,许德志.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朱雄南.论部队心理行为训练微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9)
作者简介:
曹玉(1988— ),女,广西来宾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黄群瑛(1964— ),女,广西北流人,教授,教育学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