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边界 探索整体育人
2019-01-08陈海燕
陈海燕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要求,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关注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就标志着学科教学要向学科教育转变,打破学科、课程、课堂乃至资源的边界,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校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做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尝试。
1.依托教材,从拓展教学内容出发
我们将品生、中华传统文化、书法、美术学科进行融合,做了初步的跨学科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春天”的知识和文化。
活动主题是“春之趣”,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活动共分四个环节,即识春、写春、赏春、画春。“识春”环节由品生课负责,利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初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写春”部分由书法课负责,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春”字的单架结构,并能在田字格中准确写出;“赏春”环节由中华传统文化课负责,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六个节气,并学会一首有关春天的诗,初步了解诗意;“画春”环节由美术课负责,利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理解诗配画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诗的意境画出诗的景色。
在品德与生活课初识春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对春天的认识,把书法、诗、画教学相结合,突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使学科间教学内容连贯、流畅、环环相扣,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依托校园主题,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学校依托“美丽的校园”主题,设计了“制作植物名片”的主题综合实践教学。
活动主题是“制作植物名片”,活动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此主题活动融合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课、科学课、品社课、美术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设疑、资料查询、访谈、设计植物名片、制作植物名片、成果展示、名片悬挂等活动,认识校园植物、热爱植物、赞美植物。
活动共分8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综合实践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主题。第二课时,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自主探究。第三课时,科学老师跟学生一起通过分类对比,科学认识校园植物的茎和叶。第四课时,品德与社会老师负责,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并开展爱心传递活动。第五课时,美术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设计动漫标志牌。第六课时,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学生认识并制作二维码。第七课时,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卡通植物名片。第八课时,上述各学科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一起完善作品,并将之悬挂在植物上。
本次活动共由5位学科老师共同完成,所有教学均以“制作植物名片”为抓手,再结合本学科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实践。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依据的原则,在不同学科中深挖教材里能够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并对这5个学科知识点进行横竖比较,最终找出适合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
3.依托办学特色,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应用出发
结合学校“航天教育”特色,我们再次做了大胆尝试,把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了“跨年级、跨学科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是“寻找玉兔”,活动对象是二至六年级学生。我们以中秋节为契机,让学生在学习了中秋的习俗、诗歌,了解了“嫦娥奔月”“玉兔搗药”等与中秋有关的相关知识后,以学生帮嫦娥寻找玉兔为活动主线,在寻找玉兔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经历了信息课、品社课、无线电课、科学课、航天知识(校本课程)的学习。最后的航天课上,学生了解到,其实“嫦娥”和“玉兔”原本只是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但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真的将“嫦娥”和“玉兔”送上了天,从而升华到科技教育,开展“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车”航天知识的学习。
活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培养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加工以及动手实践与探索、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第二层,让学生在“寻找玉兔”的多学科学习过程中,学会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第三层,通过主题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航天精神和航天工作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跨年级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巧妙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结合了起来。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体现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设计跨年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综合学科特色的多元目标,注重发挥活动过程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