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讲”的艺术
2019-01-08张立
张立
在教学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学生翻来覆去地朗读、讨论,看似热烈,然而重要的环节教师却一带而过,教师为什么不“讲”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新教材不够熟悉,教师角色定位错位,以及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么“讲”呢?
1.深入研读新教材,精要地讲
“讲解”并不等同于“灌输”,不能把它们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深钻教材,确定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草船借箭》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有11次,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大家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何而“笑”?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说:“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都落空了,这是一种胜利的笑。”有学生说:“诸葛亮是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宽厚的笑。”还有学生说:“诸葛亮知天时,识地利,懂人心,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这位教师深钻教材,巧妙地抓住“笑”字组织学生讨论,才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感悟和表达“笑”的意蕴。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把握了人物形象,而且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2.加強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地讲
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控制好教学节奏,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达成“主导”的作用。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当归纳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时,有学生说“廉颇彻底认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有的说“因为廉颇能知错就改”,还有的说“因为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原谅了廉颇的言行”……学生的认识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更正学生的问题,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下将相身上的相同点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理解也随之深入,认识到秦国不敢进攻赵国的原因了。
3.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要地讲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讲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领会文本内涵所指引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当教师问学生学完课文有什么感想时,有的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肉却被狐狸骗走了;有的觉得狐狸太聪明了,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第二位学生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却与文本提倡的精神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于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