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道阅读题反思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策略

2019-01-08钱云松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厨子答题要点

【摘要】本文由一道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教学案例,论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策略,引导学生紧扣题、读通文、抓要点、讲规范,使语文教学达成目标,提升思维的精度。

【关键词】阅读题 联想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11-02

在阅读短文时,为了促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往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解惑中理解题意,在检测学生阅读能力时,往往也用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反思学生书面回答的情况,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并推理他们阅读文章的思维方向。如果我们就着这些方向找寻对策,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其阅读水平。如以下是学生对一道阅读理解题的解答过程。

学生对此题的回答失分率较高,以上四名学生是其中的代表,分析答题情况可知:学生1的回答不知所云,学生2答非所问,学生3的回答若即若离,学生4答而不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课堂重视题目答案而缺乏方法渗透有关,也与复习时缺乏系统的梳理有关。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就问题的回答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文章与题目千变万化,但回答问题需要遵循基本规律,问题只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引线,教师需要顺着问题引导学生解构题目、问题中的密码,梳理要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一、紧扣题,让思考有方向

读懂思考题也是一种阅读能力。读一个问题需要层层缩小范围,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就是自己需要追问与思考的。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理答也是如此。如果读懂了文章,却没有在乎思考题,在作答时一定不知所云,上述题目:“父亲说自己是个不懂艺术的‘粗人,为什么画家陈却说他是个‘最有文化的厨子?”前半部分只是一个引子,所追问的是后半部分——为什么画家陈却说他是个“最有文化的厨子”?围绕后半部分,追问的关键是“最有文化的厨子”。如果扣住“最有文化”这个关键词,也就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反观四名学生的回答,仅有第四名学生基本围绕“有文化的厨子”这个点进行思考,其他三名学生都没有从这个点进行追问。如果从学生的回答反推答案对应的问题,则会发现他们的回答实质已经偷换了问题。第一名学生回应的问题是:“谁认为那是一幅好画?”“父亲和陈认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第二名学生回应的问题是“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第三名学生回应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说自己是个不懂艺术的‘粗人,而画家陈却说他是个‘最有文化的厨子?”学生是在没有审清题目的情况下答题的,为此这样的回应肯定不准确。

可见,阅读文章答题必须审清题目,要能找准问题追问的思考点。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在题目中找寻关键词的方法平时可以训练。教师可以选取某次练习的回答,让学生反推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出示问题,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思考点,这样孩子审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二、读通文,让思考更全面

对于阅读短文中的问答题,学生找准思考方向之后,就可以贴近文本去找寻内容回答了,其关键点是要贴近文本,不能随心所欲地写。学生读不懂文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平时不注重阅读,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到了运用的时候看到文字就懵;可能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在不知道篇章结构组成规律时,很难在短时间内读懂文章并做出判断;阅读时可能浅尝辄止,为了快速完成题目而不静心内化文字,不能整体理解文章。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也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效度,更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些阅读的方法。

《倒挂的油画》这篇文章有一千多字,文章结构清晰,命题者划分好文本的段落。对于一篇字数较多的文章,如果有了段落,学生完全可以一段一段先读懂。但在考试环境中,很多理解力并不强的学生并不理会这一点。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从头到尾速读。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不把各逻辑段内容弄清楚,那么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也不会清晰。如文中第一自然段提到:“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学生如果读懂了这个句子,就是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问题中针对“有文化的厨子”只要围绕父亲“尊重艺术”去组织语言,把父亲尊重艺术的事情概括出来即可。文章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循着规律阅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要点,让思考有条理

学生审清题目、读懂文本,并不能马上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完全表达出来。回答问题时并非说得越多越好,而应该围绕要点说清楚。上述四名学生的回答,除了学生1没有要点意识外,其他三人懂得围绕要点叙述,从他们能列序号来回答可以看出,如果他们能处理好审清题意、读懂文本这两关,那么他们的思考是有条理的。

学生4说父亲是“有文化的厨子”,主要表现在“他尊重艺术家与作品;在欣赏画作中想象;保存画作不舍得卖出画作”。这些都是依着文本来叙事的。学生如果掌握了文章的条理,就会顺着文本的叙述来说,分别抓住关键词“尊重”“欣赏”“不卖”来组织语言。顺着文本找寻信息,这个本领要从低中年级开始训练,从低中年级的找人、物等简单信息,一直到高年级的找信息概括提炼。在找到信息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适时追问可否顺着文本叙述的顺序查找信息,让学生逐步养成依次寻找的习惯,在组织语言的时候提取关键词的意识。通常我们听人说话、自己组织语言时都可以在提炼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抓关键词的本领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当中。

四、讲规范,让思考更完整

语言表达要讲究规范。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一般会用因果关系的语句来连缀组成,四名学生的答题都运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子来回答。从语言表达的规范来看,学生3和学生4达成了要求,而学生1与学生2回答问题是不完整的。语言的规范与否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可以看出其平时写话比较随意,不讲求规范而随意为之,思维不够缜密。教师平时要注意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促进缜密思维的形成。

关于抓要点与讲规范,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梳理一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就有课文后面有相应的练习题(如下表)。教师就着这些练习题培养学生主要点陈述、规范性陈述,那么学生回答问题时,其答题习惯就会逐步得到培养和提升。

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分析理解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每一种技能都需要练习而逐步達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题、读通文、抓要点、讲规范,这样才能达成目标,进一步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答题的严谨性。

作者简介:钱云松,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教务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厨子答题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邀你来答题
健康烹调的要点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不想当厨子的大师不是好吃货
铁厨子
铁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