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研究”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2019-01-08李颖
李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等口号已为人所熟知,众多中小学校干部教师热衷于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然而,日益高涨的科研热情背后,也存在着“繁荣有余, 发展不足”的现实问题。其根源有教师科研能力与方法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干部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以及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
我们的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学校教育科研等于课题研究”,狭义理解教育科研的概念,认为只有课题研究才是教育科研。“科研即课题”的狭隘认识助长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倾向,由于一味地追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性、规范性与创新性,很多学校教师不能体验到“改进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导向,致使科研的“花瓶现象”“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实质上,“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一系列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为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科研旨在着力于构建一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状态”。要让真研究的理念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日常工作之中,使重点工作研究化、专题研究工作化,为此,要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普遍倡导以下几种意识。
问题意识保证研究的起点源于工作
日常工作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交流经验与亮点,而对于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却有所顾虑。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无一不是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展开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者的重要素养。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倡导勇于发现问题、乐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存在问题并不代表工作失败,这恰恰反映出教育者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追求。
一次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座谈中,我们引导教师积极查摆以往工作中的问题,教师们提出很多值得关注的困惑与问题。例如,如何让学生明确并体验到综评的价值与意义,如何使学生保持评价的兴趣与热情,如何保证发挥发展性目标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发展等,这都是教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这些有价值的真问题的发现,表明教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非仅仅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上,而是在践行“以评促育”的教育评价理念,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生发出研究的意向。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必将提高教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思意识体现研究改进工作的价值导向
研究就是倡导工作要多用“心”反思改进。具有研究心态的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少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和道德说教,因为这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具有研究心态的教师遇事也并非仅仅思考“怎么做”,他们首先探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再说怎么做。只有弄清问题的来源,才能够避免重犯错误,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研究型教师要具备的“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教师要想以研究的心态开展工作,就应该多在“诊断”和“治疗”上下工夫。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素质评价工作要求教师、学生、家长等各评价主体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电子平台的填写,这是工作任务。当然,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不管怎么做,如何解决,都必须要按时按量填写才算完成任务。以研究的视角推进工作的教师,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会经常思考为什么要填写这项内容,怎样填写质量与效果会更好,等等。如,有的学科教师曾提出,每当要给学生撰写学科评语时,就感到很为难,不仅是因为面对的学生数量多,更重要的是还要写出每个学生的发展与特长。如何才能克服教师评语的空洞、刻板化问题?经过反复思考,这位教师认为学科课程评语虽然要求每学期填写一次,但如果教师关注对学生的日常评价,评语空洞、呆板的现象就会迎刃而解。于是,这位教师在班级中建立了学生亮点卡专栏,把“发现学生特长与肯定学生进步”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及时、充分地展示出来,教师的课程评语就不缺乏素材了。
反思意识是工作研究化所必须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经常反思“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学习意识使研究服务于工作
研究状态下的学习,需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倡导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基于实践中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因为它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他人是怎么样做的”等问题。由此,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学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明确工作的目标与定位,可以借鉴好的做法与经验,可以更好地应用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不一定都要立项为课题,完全采用自身实践探索的方法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学习借鉴已有理论或经验就可以解决。例如,某位校长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了解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字理识字教学的缺憾,想在学校开展“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与语文素养的研究”。如何在课题引领下推动这项工作呢?分管的領导比较困惑。因为如果按照校长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们对于字理识字教学的认识很浅、知之甚少。什么是字理识字教学?如何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摆在面前。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校长认识到,字理识字教学的研究需首先从专题理论学习入手,多方学习有关字理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字理识字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等。在系统学习并做好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才可深入研究。
过程意识保证研究融于工作过程
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做课题、写论文,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持续探索、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研究选题基于工作中的问题提炼,问题的解决要扎根于工作过程之中,成果的总结更要依托于工作过程中规律的提炼与实践效果的检验,也就是研究设计要紧密联系工作过程,实现研究与工作一体化。
一位教师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时发现,学生在撰寫“新学期伊始的我”时写得很好,学期目标制定得也很好。但是,到了撰写“学期结束时的我”时,学期目标没有达成。经过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要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就要关注工作过程中如下问题的解决:如何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如何才能制定出适切可行的学期发展目标?如何能将学期发展目标进行分解,注重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学期目标?如何科学地对学生学期发展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估……分解的系列问题,保证教师的工作困惑分阶段转化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关注并解决的多个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期发展性目标有效性的研究也会贯穿于评价始终。
创新意识助力研究提升教育工作品位
教师开展立项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较高追求。研究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如果探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生成为立项课题并开展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在求得较高的教育质量的同时,寻求突破性的理论或实践性研究成果,可以保证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提升工作品位,真正体验到研究与工作的幸福。
要引导教师善于与实践对话,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寻找研究的生长点。例如,一位骨干教师要进行“小学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研究”。培养空间观念本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如何设立有别于教学目标、突出创新性的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座谈我们认为,该研究者的课题源于一次借用市区学生讲课的切身感受——市区学生的空间观念明显好于农村学生。于是他想研究如何提高农村校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空间观念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于城乡差异中,抑或如何突出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研究,是此项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影响提高农村学生空间观念课题研究创新水平的关键。由此,我们建议,从探究城乡学生空间观念差异的研究开始,或者从有可能影响农村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因素开始研究。
要引导教师善于与理论对话,发现研究的创新点。例如,一位骨干教师要开展“小学美术教学黑板粉笔画示范策略实践研究”。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认为以往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示范的过分指向性限制了学生的创作。但是,以往的研究是否有教学示范策略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知。另外,粉笔画示范教学是否还有其他误区或者问题,教师也没有过多总结。我们建议这位教师可以从梳理当前美术教学现状入手,开展“小学美术课堂黑板粉笔画教学示范现状的研究”,或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克服黑板粉笔画教学示范负效应的研究”,或突出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改为“小学美术黑板粉笔示范画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以突出当前教学中示范与创新品质培养的矛盾点。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