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亲子共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9-01-08蔡庆华
【摘要】本文论述亲子共读的作用,提出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做个爱书人;读优秀故事,让孩子做个文明人;读经典故事,让孩子做个智慧人;说(写)出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做个自信人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亲子共读 学习习惯 故事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54-02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自我意识发展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上什么事情总是直来直往。低年级学生在意志力方面,自觉性比较差,好动、好玩,缺乏意志力。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师长的监督和督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索,笔者发现故事的魅力远远大于说教的力量。教师与其喋喋不休地说道理,还不如一个简单易记的小故事带来的效果明显。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开展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试图让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用好书促进孩子们学习积累,读懂书中道理,感受文中深厚的情谊。开展亲子阅读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家长的引导,能让孩子更加顺畅地理解阅读内容,同时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这个想法正好与统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设计板块不谋而合。通过“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内及外、由小到大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做个爱书人
要让小学生爱上阅读,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和家长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内容的确定应该是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点等。二是尊重学生对阅读书目的选择。有时候,对于专家推荐的书目,或教师家长自认为的好书,学生不一定喜欢看。这时候,教师就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适当把关孩子阅读的书籍,只要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就不要太过于干涉,一切应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出发,让孩子逐渐从喜欢读某一种书过渡到喜欢读更多的书。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自己不喜欢看书,却希望孩子喜欢阅读,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家长每天晚上拿着手机刷屏幕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却让孩子认真读书,孩子会怎么想呢?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大人只有关掉手机和电视,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例如,笔者的小孩今年7岁,每天晚上,我们全家约定好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坐下来一起读书,或各自读各自的。有时,孩子要求读诗或听故事,我们都会满足他的要求。记得有一次笔者给他读《给孩子的诗》一书,他百读不厌的两首诗是《自由》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笔者问他为什么最爱读这两首,他说,因为这两首最长啊。原来他希望延长我们每晚的读书时光。为了满足孩子的阅读欲望,笔者改为每晚读5首诗。有时,我们轮着读,你一节,我一节,还用软件“为你读诗”录下来。我们还会一起在网上选书,并为他办了一张儿童图书馆的图书证,鼓励他自己挑选喜欢的读物。“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而家长希望孩子有最好修养的愿望是一样的。亲子共读,就是一个能让孩子静下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读优秀故事,让孩子做个文明人
课外阅读通常都有很强的故事性,这些故事情节往往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使其回忆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思。这样一来往往比说教式的教育更有效。一年级学生不会表达爱,对于爱的体会也不一定深刻,亲子共读的好处就是有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感悟。以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例,对于一只大栗色的兔子和一只小栗色的兔子比赛谁爱的更多一些的故事,学生也许能够感受到,却不一定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在父母共读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像绘本中的小兔子一样,利用身边的点滴小事来感受和表达对父母的爱意。然后,让孩子学小兔子一样尝试向父母表达爱意,如给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或是一杯暖暖的香茶,或是一句简单的“妈妈您辛苦了”。
像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绘本中调皮的大卫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共鸣,引起孩子们的哈哈大笑。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让家长也知道对孩子不能整天凶巴巴、大吼大叫,因为这样不利于良好的亲子沟通。通过阅读,家长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应该少说“不可以”,多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在布置了这个亲子阅读活动后,笔者问学生:“你们喜欢大卫吗?你有什么话对他说?”学生纷纷说:大卫,你应该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大卫你不能老让妈妈生气、担心;大卫,你不要浪费那么多水,不要浪费那么多食物;大卫,要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大卫,你很可爱,你不要再给妈妈添麻烦了;大卫,你可以让妈妈给你拿饼干;大卫,你应该养成讲卫生、懂节约的好习惯,要爱妈妈……学生从亲子阅读活动中获得的阅读感受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说教深刻。瞧,在亲子共读活动中,阅读优秀的故事能更好地引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三、读经典故事,让孩子做个智慧人
小学阶段处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步阶段,抓好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十分重要。经典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涵蕴了深刻的社会内容、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等,利用经典文化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了充分发挥经典文化陶冶性情、培养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我们鼓励爸爸妈妈跟孩子一起读经典,以便于孩子理解其中深奥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例如,当孩子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如果他们不理解“红胜火”和“绿如蓝”,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走一走,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找一找春天里像火一样红的花朵,清得如翡翠一样的江水,从而更形象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形容的生动性。当孩子背论语“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许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家长如果在旁边点拨一下,孩子就能明白守信用的意义;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告诉他,让其明白讲诚信和言而无信的结果,以及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孩子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常读经典,学生对学习有了“学不可以已”“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认识;能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中知道积累的重要性;能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受到自觉守纪的教育,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能用“天生我才必有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勉励自己。
经过一年的亲子共读优秀经典丛书的活动,家长和教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变少了,呈现的是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的氛围。优秀的经典文化犹如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智慧。
四、说出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做个自信人
让学生爱上阅读,也可以从让学生爱上朗读开始。朗读也是一种积累,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加上语气或者动作朗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同样,这种做法也可以延伸到親子共读活动中。实际上,在“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中,开展家庭诵读会,有助于家长和孩子更好地投入文本内容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会。
朗读的方式可以是父母孩子表演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读等,比如,在读《倒不了的老屋》时,由孩子扮演里面的小猫或小蜘蛛,妈妈扮演母鸡,爸爸读旁白。这样配合表演读,让孩子感觉整篇文章趣味盎然,情意浓浓,进而能通过朗读把老屋那种勇于奉献的精神表现出来。又如,亲子共读《一年级心事多》时,可以由爸爸和孩子一起阅读。爸爸读爸爸的语言,孩子读孩子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有趣味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不仅更加热爱阅读,同时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变得敢于表达,更加有自信了。现在别班的教师都爱借用我班的学生上公开课,他们说:你们班学生太会说了,太能说了,也太敢说了!是的,学生心中有“墨”,能不胸有成竹吗?
语言积累和运用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有爱相伴,就不会孤单。“和大人一起读”应该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注:本文系2017年度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C2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庆华(1974— ),女,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研究方向:亲子阅读。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