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策略

2019-01-08王腾香刘萌刘姝

职教通讯 2019年1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现代学徒制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摘    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非遗传承人;传承问题;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腾香,男,校长,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萌,男,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刘姝,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6-0017-05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及民族精神的瑰宝,蕴藏着绵宕千年的文化奥秘。但随着现代化的生产发展,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失传与断代危机。因此,如何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教育类型,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保存、传递、创新民族文化的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2013 年 6 月,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在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传承创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则显得尤为适恰。

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的问题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智慧,凝结着往昔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先进的生产技术导致了传统技术的式微,使这种技术所依附的人、职业、技艺、器具等随之消失,呈现出岌岌可危的态势,正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等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也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迫切渴求。

(一)传统学徒制传承的“断代”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统学徒制主要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习方式进行传授技艺。但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环境发生变化,当前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的共同难题是技艺传承的“断代”现象。首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代际传承人呈现高龄化现象,面临着人亡艺绝的濒危局面。以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为例,《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项目申报书》中专门列出了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谱系”。据健在老艺人的考证,列出了拉坯、利坯、施釉、画坯和烧窑等 5 项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谱系,共 13 位老艺人。但这仅存的 13 位老艺人中,健在的仅 6 人,其中 2 人已转行。更令人担忧的是,古窑瓷厂集中保护的 7 名老艺人,平均年龄均超过 65 岁,形势堪忧。[1]其次,现代观念逐渐消解了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知。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和保护的意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传统手工技艺过时、土气、不入时流。加之继承人学习耗时、费力、收效慢,也让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2]据数据统计,由于社会地位、收入等影响因素,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不足 1%,高级工艺美术师仍在从事传统工艺的不足 20%。[3]普遍存在师傅有心教,学生无心学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传承重理论、轻实践

学校教育在人类文明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对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而言,通过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进行技艺的延续其传承范围是有限的,而学校教育则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承,相应地拓展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陷入了手工技艺传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病。首先,学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学校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和倾向就是显性知识的效率传输,且在事实层面,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重在大量抽象的概念、原则的传授,这与掌握实践知识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是参与制作过程和工作实践相佐。其次,学校教育实践操作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实践时间的长短。在中国古代,拥有手工技艺专长的工匠都是刻苦磨练,经过长期练习及经验的积累方能独善其法。而学校教育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则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缺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有力支撑,造成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理论与实践不同程度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打破了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将传统的师徒关系与现代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相融合,将“学徒”作为培养对象,来传授非遗传统工艺,激发“学徒”在民族工艺技术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传承思想[4],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有效性。[5]

(一)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有效发挥了学校“应知”教育和企业“应会”教育的天然优势,契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特点和机制。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能习得,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传承方式,以教育性的结构化内容组织学习内容,使得以理论知识为代表的显性知识和以实践经验为代表的缄默知识得以形成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并且其知识传授的主体通常由行业企业的大师、非遗传承人及校内专业老师承担,且各有侧重。

(二)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优势

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与其他传承方式相比,现代学徒制是传统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的有机融合和功能超越,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保存、传递、更新、创造民族文化的功能,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优势主要在于政企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技艺道一体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做一体的培养过程。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制度,且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学徒人才培养中职责明确,互为补充,构建了政府政策引导、行业参与标准制定、校企共育人才的有效运行机制。在技艺道一体的培养目标中需要注意的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让学生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技和艺的层面,应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范式中走出来,在让学徒获得工具性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开启富含人文思想的精神资源,唤醒人的实践创造能力。

教学做一体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2005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下来。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通过学校和工作场所的交互式学习、开放教学和现场教学的融合、专业教学和顶岗实习的紧密结合,以及传、帮、教、带的密切衔接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生成的特点和机制,有效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融合。

四、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促进策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一方面满足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对于传承人系统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延绵不息。但是,目前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的传承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如何基于现代学徒制更好地延续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脉,激活其凝结和承载的习俗、情感、价值认同和归属感,这既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现代学徒制当代价值的演进和新生。

(一)完善政策体系,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驾护航

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制定者、价值维护者,对于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特殊的指导作用。2013 年 6 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6]这是我国首个关于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家意见,对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具有纲领性的引领作用。其次,建立并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津贴补助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个体要想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满足内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主观因素,即自身的强烈动机和积极的行为;二是客观条件,即职业教育所根植的国家制度和政策环境。因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津贴补助机制的建立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外部保障,一方面是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肯定,为其技术技能的增进提供物质上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全社会崇尚技术技能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得以回归和发展,我国也将其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以解决校企合作人才深层次培养问题。如浙江省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的黄酒酿造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泥金彩漆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等实践。与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相比,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策略,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特殊方面。

1.深化校企合作,密切行业企业联系。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目前,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校企合作自身具有低数量、高品质的特性。低数量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范围,而高品质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首先,赋予行业企业参与主体地位及权利。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企业界人士和文化管理部门等共同组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等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如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羊肉汤”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加强与行业协会联系方面尤为突出,学校与单县三义春公司共同建立了规范的餐饮行业标准。其次,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通过政策激发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来满足学生需要和企业参与的主动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因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性保障,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最为突出的瓶颈。因而,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竞赛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迫在眉睫。首先,完善师资数量和结构。根据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广泛聘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结构。其次,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是联结政府、企业与学校,强化教師职业技能、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机会。因而,职业院校应拓展并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积极选派和鼓励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到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深入行业、企业,大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学校与工作场所的交互学习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通过学校和工作场所的交互式学习,保证了学徒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效促进青年就业。鉴于此,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学校与工作场所的交互式学习,成为更好地培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的有效路径。

1.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是联结学校各要素的纽带,通常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如何做好课堂与工作场所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学生与徒弟的对接、作品与产品的对接,让学生掌握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整个过程以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关键在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岗位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为依据,提炼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技能,开发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核心课程资源。

2.以交互式学习为导向,改革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在传统学徒制中,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统一的,而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体系的教育,其课堂教学就必须与工作体系紧密互动,否则个体就无法获得工作所需要的完整知识。因此,如何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情境形成动态的有机整体联系,以交互式学习为导向,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首先,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满足工学交替的需求。学校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尽可能接近“现场教学”,并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还要围绕工作任务开展紧密相连的情境性活动,注重感知过程的情景化。其次,开设企业教室,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参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助于练习过程的岗位化。最后,将互联网AI技术运用课堂之中。一方面,架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直接将现场工作场景切换至教学课堂,实现双向实施交流。另一方面,将众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整合至网络平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以过程与结果并重为基准,改革创新评价方式。“出师”是传统学徒制考核的重要仪式和环节。“出师”意味着学徒生涯的结束,但是学徒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出师”。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的评价考核机制既不能仅仅沿袭古老的“出师”模式,也不能固守学校教育考试考核的形式,因而,建立适用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首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统一。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精湛技艺的习得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因而,必须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一致。如借信息管理技术之便捷,为每一个同学建立电子档案袋,定期定时记录、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量化考核积累原始数据。其次,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体。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的客观认识,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他人评价作为补充,以完善评价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他人评价主要涵盖企业、师傅、教师等多方评价主体。尤其是师傅和企业的评价将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标准。最后,刚性评价与柔性评价相补充。刚性评价主要是技能考核和等级考证方面,是体现和强化学生们技能训练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随着劳动准入制度的推行,技术等级化考核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且获得国家资格证书本身就是现代学徒制重要的考核方式。柔性评价作为刚性评价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个人品德、性格、努力程度方面的评价。事实上,师傅们在收学徒的时候,最看重的其实是学徒为人处世方面的心性,如做事是否认真努力,干活是否勤勉踏实。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既牵涉到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家长、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也迫切需要各方的共同协商和一致努力。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学徒制传承保驾护航;中观层面,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学校与工作场所的交互学习。

参考文献:

[1] 徐珍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2] 刘晓宏.现代学徒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18(6):127-129.

[3] 潘鲁生.手艺农村手艺创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4] 施伟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构建——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7(5):36-38.

[5] 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9.

[6]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3]2 号,2013-05-15.

The Inheritance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Modern Apprenticeship

WANG Teng-xiang, LIU Meng, LIU Shu

(Shan County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Heze 2743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changed, and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mode training practice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large-scale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which also make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raft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alizes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by improving the policy system,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problem; training path

[責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现代学徒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