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袋料高产栽培猪肚菇技术
2019-01-08徐建俊孙传齐徐德
马 洁 赵 辉 李 彪 徐建俊 孙传齐 徐德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
玉米芯是玉米生产的副产物。2013年全国玉米芯资源总产量已达4590万t,其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及能源化利用总量仅为800万t左右[1],资源浪费量极大。研究表明,玉米芯纤维素含量为30%左右,此外还富含Cu、K、Mg等各类矿质元素,碳含量41.36%~50.54%,氮含量0.3%~1.32%,矿物质磷含量 0.12%~0.32%,钾含量0.34%~2.0%,钙含量0.17%~1.2%[2],是栽培食用菌的优质原料。
猪肚菇(Clitocybe maxima)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革耳属(Panus)[3],因嫩滑如猪肚而得名,又因其独特风味、脆如竹笋,也被称之为“笋菇”。其菌盖氨基酸含量17%、脂肪含量11%,菌柄转化糖含量高达48%,营养丰富、全面。此外,子实体中还含有若干种对人体有益的钴、钡、铜、锌、磷、铁、钙等微量元素,能够调节人体营养平衡、促进代谢、提供机能等,有着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同时猪肚菇属夏季出菇品种,其售价高、经济效益好,对于解决食用菌生产淡季和调节市场供应很有意义,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4-5]。
以玉米芯为原料栽培猪肚菇是提高玉米芯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方式。目前栽培猪肚菇多用木屑、棉籽壳、稻草等为主料,辅以麸皮、玉米粉、石灰、石膏等[4],笔者以玉米芯为主要栽培材料,袋料栽培猪肚菇并获得高产。现将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季节安排
猪肚菇属高温结实菇类,出菇温度为20~32℃,达州地区可于5-9月出菇,菌丝长满袋需35~40 d,因此菌袋制作安排在2-4月。
2 栽培袋制作
2.1 备料拌料
将无霉变玉米芯粉碎成1~2 cm颗粒,提前1 d浸泡。栽培料配方:72%玉米芯+16%麸皮+1%石灰+1%石膏,拌料混匀,料含水量调至65%,pH自然。
2.2 装料灭菌接种
图1 猪肚菇袋栽丛生菇
图2 玉米芯覆土袋栽猪肚菇出菇效果
拌好培养料装入规格18 cm×36 cm×0.005 cm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装折干料0.6 kg,126℃、0.1 MPa灭菌2 h。灭菌后及时转运至无菌室,待料袋温度冷却至30℃以下即可接种。每袋猪肚菇栽培种(引自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可接种40袋,接种后搬至25℃培养室黑暗培养至菌丝满袋。
4 栽培管理
4.1 栽培场地准备
在出菇棚内作1 m宽畦,畦间距0.4 m,用生石灰对畦床进行消毒。覆土材料选用疏松、透气菜园土并加入0.1%多菌灵对土壤消毒杀菌后用薄膜覆盖,2~7 d后可排菌袋。
4.2 覆土出菇
菌丝长满栽培袋后约一周便可脱袋出菇,栽培袋横排在畦面上,袋与袋间距离5~8 cm并用土壤填满间隙,覆土厚度2~3 cm。
4.3 出菇管理
覆土后,覆盖薄膜保持土面湿润刺激原基早日分化。一般覆土后一周左右土面开始出现原基,喷水至手捏土粒成团不松散,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并揭开薄膜保持通风,整个出菇阶段场地温度应控制在23~32℃。喷水量根据菇大小、覆土的湿度及气候情况而定,一般每天早晚各喷水一次。喷水时,应打开菇棚门,保持良好通风状态。
4.4 采收
待菇体长至七八成熟,菌柄长10~15 cm,子实体呈漏斗状,边缘内卷(图1),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时,及时采收。采收不宜过迟,若在孢子大量散发,子实体倒下,菇体开伞,菌褶变黄时才采收,就会影响产品品质。采摘时轻轻旋转拔起,采摘下的菇体用小刀削除菇柄基部表皮杂物。每潮菇采完后应及时补充覆土,清理床面的死菇和老化菌丝,停水养菌3~5 d后再喷水出菇,水分、通气管理方式参照第一潮菇。一般可采收3~4潮菇,采收期约40 d。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材料袋料覆土栽培的猪肚菇菌盖直径为15~25 cm,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平均袋产鲜菇0.493 kg,生物学转化率达82.3%。投入产出比为1∶2.03,经济效益显著。玉米芯栽培猪肚菇极大提高了玉米芯资源化利用水平,增加玉米产业附加值,同时产生的菌渣可作为菌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真正实现循环可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