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药应象❋

2019-01-08温惠红欧阳学认陈永旭林泳欣王昌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草中药

温惠红,欧阳学认,陈永旭,林泳欣,王昌俊

(1.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 510000; 2.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中医科,广州 510000; 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000; 4.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0)

应象[1]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应象是关于阴阳在自然和人体有象相对应的理论[2],即自然万物之征象与人体生命之征象相通应。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3]写到:“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此话前半段所讲之意为成药的本质不过是构成万象“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即是说中药发挥的作用与其应象有不可分割的作用,后半段所讲为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也是顺应天时而形成的。人的形成与药的形成遵循同一个道法,即人的脏腑应象和中药应象遵循同一个道法,这又与意象思维[4]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药能为人救疾,人能被药救治。而中药应象大致从形状象、升降象、气象、味象、部位象、色象、质地象、习性象、时象、地象等几方面论述中药应象思维和其药用功能及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现代药理学的相关阐释。

1 形状象

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5]中写到:“凡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毛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即是说外观结构、功能与病变部位的紧密联系性,该药可以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6]。如猪腰子,腰果形状类似肾形,故可以达到补肾疗效。有研究表明,猪腰子除了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硒、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及核黄素、维生素等,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又是增强骨骼、神经、造血、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物质,对应于中医补肾益气[7]。又如荔枝核、核桃形状类似脑形,故可以达到补脑之效。药理研究表明,荔枝核有效成分包括有机酸和脂肪酸类、氨基酸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在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方面起很大作用,延缓脑细胞衰老的进程[8],这与补脑有类同之处;而核桃仁则富含锌、锰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促进大脑发育,改善记忆力衰退等[9]。连翘形状类似心形,故可以达到补心之效,而连翘药理作用表明,具有抗肿瘤、抗炎作用[10],这与连翘补心益气、增强免疫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思想里的“以形补形,同气相求”[2],就是中药应象里的形状象体现。

2 升降象

清·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药性形名论》[11]中写到:“凡物感阴阳之气而生,各有清浊升降之质性者也”。即是说,自然之气的升降沉浮来自于阴阳交感,而中药亦如此,其中包括部位升降。徐大椿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3]写到:“此乃以其形而知其性也。凡物之根皆横生,而牛膝独直下,其长细而韧,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经通脉,下血降气,为诸下达药之先导也”;对于气味升降,汪昂[5]曾指出:“气味厚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李时珍[12]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3 气象

气指的是四气或四性[13],即温、热、凉、寒。四气分别取象于春温、夏热、秋凉与冬寒。如夏天的当季水果荔枝是热性的,故可散寒止痛,这也得到现代研究的证实[10];秋天的当季水果雪梨是凉性的,故秋天吃雪梨可减轻秋燥,这与有研究表明梨含三萜类可以抗炎抑菌作用的观点相对应[14]。根据中医治法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可知,具有温热之性的药物可以温阳散寒,具有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泻火。

4 味象

味象里主要有五味象,即辛、酸、甘、苦、咸。《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写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另外还有燥入肝、焦入心、香入脾、腥入肺、腐入肾等,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5 部位象

清·唐宗海在《本草问答·卷上六》[15]中写到:“药有用根、用苗、用首、用尾、用节、用芽、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瓢、其用不同、请详言之。答曰:此无他意,只取药力专注处、以与病相得而已”。清·吴瑭在《温病条辨·草木各得一太极论》[16]写到:“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由芦之升而长,而化而收,子则复降而升,而化而收矣。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其主要思想为药的哪些部位入人体的哪些部位,即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等。

6 色象

色象是指五行学说中的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2]认为:“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如丹参、红花似血而入血,这两者的活血化瘀作用,在临床治疗用于疏通血管、抗血栓的作用也证实,丹参和红花似血而入血的观点[17]。

7 质地象

清·唐宗海在《本草问答·卷上六》[15]中写到:“禽兽血肉之品,尤与人之血肉相近,故多滋补。比本草昆虫金石之品,更为见效”。如阿胶补血滋阴比当归力强;紫河车即人类的胎盘,中医认为胎盘性味甘、咸、温,入肺、心、肾经,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力强,这可能与紫河车富含多种激素、氨基酸等,可发挥激素样作用、增强抵抗力等有关[18]。唐宗海认为:“草木,植物也;昆虫,动物也。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则较之植物本不能行者,其攻更有力也。”如蜈蚣、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力强于草药;唐宗海还认为:“动植之物性皆不镇静也,惟金石性本镇静,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镇降,又以金石为要。”这里也有质地升降之象的蕴意,即是说,龙骨、牡蛎、磁石等质重之品具有镇静、沉降作用,这可能与这类质重之品含多种矿物质,可起到类戊巴比妥钠的作用有关[19];升麻、紫苏叶、薄荷等质轻之品具有宣发、提升作用。

8 习性象

习性指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特性,是药物的最自然本性。汪昂在《本草备要·药性总义》[5]中写到:“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如蕲蛇为爬行类动物,善于走窜,正好与风行善变、善于游走相对应。故蕲蛇能祛风,又因蕲蛇多见于海拔100~700 m草本繁盛的阴湿处,故又具有除湿之效,这可能与现代研究提示蕲蛇含多种生理活性核苷类和磷脂类物质,可抗炎镇痛有关[20]。

9 时象

药物因时而生长化收藏,四季所得之气各异,其效亦异。清·唐宗海在《本草问答·卷上三》[15]中曰:“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气。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其气退谢,故用以退肝胆经之火。款冬花生于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阳之象,故能引肺中阳气下行,而为利疾止咳之药。二物皆以时名,皆得其时之妙用也”。

10 地象

一般在某些地方在特定的自然生态坏境里,如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下所产生的某种药材是该种药材具有最好功效的药材,也被称为道地药材。《本草经集注》[21]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山药亦以河南产者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湿之气,功能补脾,亦补脾之阴也。惟山药色白,则得土中之金气,故补脾而兼益肺”。这可能与山药药理主要成分山药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力和增强胃肠功能有关[22]。地黄能变黑色,实得土中水气,故润脾而兼滋肾,而这与熟地黄含有梓醇和毛蕊花糖,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防止骨质疏松的观点相类同[23]。又有虽同产一地,而有种类形色之不同,故功亦略异。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

中药应象在中医学里有着重要地位,因为它与中药发挥功效密切相关,而中药功效又与治疗疾病的效果有关,即是说中药应象对于治疗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深刻认识中药应象对于临床疗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篇仅是笔者的小见解,望今后还有更深入的探讨,让中药应象思维在临床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本草中药
是药三分毒,滥用中药有风险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