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9-01-08张媛媛朱振刚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8期
关键词:外治法哮喘穴位

张媛媛 朱振刚 吕 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已发现的包括变态反应、炎症作用、气道高反应性和神经机制等。而中医治疗哮喘的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其的记载,被称为“喘息”“喘鸣”等,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描述。中医外治法最早也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及,曰“内者内治,外有外治”。发展至今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敷贴、推拿等多种方法,治疗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又可以用于保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尤适用于“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人”。因其副作用小、疗效突出、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中就中医外治法对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加以概述。

1 中医外治法对变态反应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Ⅰ型变态反应,即变应原进入特应症患者体内后,巨噬细胞等形成抗原呈递作用,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并传递给B淋巴细胞合成高滴度的特异性IgE,随后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当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IgE交联,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引起平滑肌收缩,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1]。

钟耀东将90例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大椎、肺俞、定喘天突等穴联合中药汤剂(炙麻黄10 g,杏仁10 g,炙枇杷叶10 g,桔梗10 g,荆芥10 g,防风10 g,川芎10 g,甘草10 g)内服治疗,15 d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的IgA、IgG和IgE水平。结果提示穴位敷贴联合中药内服疗法可使血清的免疫球蛋白IgA和IgG水平升高,IgE水平下降[2]。赵琦等将84例CVA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大椎、定喘、肺俞、膻中、命门、中府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止敏平喘汤(茯苓15 g,炒白术15 g,党参15 g,黄芪15 g,清半夏10 g,款冬花10 g,苦杏仁10 g,浙贝母10 g,桔梗10 g,麦冬10 g,紫苏叶10 g,炙麻黄6 g,干姜6 g)口服。4周后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等均得到明显改善[3]。宗凯将90例CVA患儿随机分为3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穴位贴敷组在大椎、定喘、肺俞、化中、命门、天突、中府穴位上进行贴敷,中药加穴位贴敷组,汤药止敏平喘汤组成:炙麻黄10 g,清半夏10 g,款冬花10 g,苦杏仁1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党参15 g,黄芪15 g,浙贝母10 g,枯梗10g,干姜10g,麦冬10g,紫苏叶10g。每次200mL,每日2次,28 d后观察得出中药加穴位贴敷能明显改善肺气亏虚型CVA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PEF水平、降低血IgA及EOS水平[4]。时宽通过观察48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得出将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麻黄等制成的膏药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穴位可使哮喘患者血清IgE的水平下降,进一步证实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疗效是明确的和有效的,也许冬病夏治的原理之一正是通过降低哮喘患者冬季血液中IgE含量,抑制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达到控制哮喘复发的目的[5]。吴凌韬则通过对79例哮喘患者进行贴敷大椎、天突、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穴位观察得出穴位贴敷后皮肤反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有关,皮肤发泡在改善血清IgE水平方面效果显著[6]。王恩杰则对90例哮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肺俞、膻中、定喘、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可以看出治疗组能够改善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IgE及血EOS的水平并且治疗后总有效率93.2%优于对照组83.7%[7]。张赛男对6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对定喘、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埋线加常规西药治疗可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患者血清IgE、IL-4水平下降,其总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组79.3%[8]。沈毅韵对120例哮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采用西药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敷贴散(黄芩21 g,白芥子21 g,延胡索21 g,甘遂12 g,细辛12 g)和离子导入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使热性哮喘患儿的EOS及总IgE水平下降并在病情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9]。许桂媚通过对120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临床观察,得出行肺俞、肾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穴冬病夏治敷贴疗法可使ACOS患者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10]。何萍萍通过对62例CVA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得出,针刺夹脊穴配合内服自拟中药汤剂(炙麻黄6 g,紫苏叶10 g,苦杏仁6 g,防风10 g,前胡12 g,枳壳12 g,桔梗 10 g,蝉蜕 6 g,五味子 10 g,紫菀 10 g,蜜百部10 g,桃仁10 g,橘络6 g,白芍12 g,甘草6 g)治疗可降低 CVA患者外周血EOS水平[11]。

2 中医外治法对气道炎症的影响

哮喘的气道炎症是由Th2细胞活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激活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并分泌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最终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杨照明等通过对100例哮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侧肺俞、风门、脾俞、肾俞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抑制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使IL-6及TNF-α水平得到改善,促进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消退,缓解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74.0%[12]。朱晓婷则对120例CV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证明对定喘、膏肓、肺俞、丰隆、足三里穴位进行埋线联合贴敷治疗能够使细胞因子hs-CRP、IL-6、TNF-α的水平降低[13]。王文亮对108例哮喘患儿分组进行临床观察,分别给予行清肝肺经,补肺脾肾经推拿疗法联合药物雾化治疗和单纯药物雾化治疗,结果显示前者IL-6、IL-33、IL-17等炎症因子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后者[14]。舒毅芳通过对80例哮喘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得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冬病夏治”中药穴位(心俞、肺俞、膈俞)贴敷疗法可使哮喘患儿的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α、IL-6)的水平明显降低[15]。王红涛则通过对96例肺脾气虚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使用敷穴化痰散(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冰片、生附子、半夏、胆矾、樟脑、花椒等)贴敷天突、肺俞、定喘、中府穴位与吸入沙美特罗联合治疗可使哮喘患者FEV1、PEF、FEV1/FVC升高,血清TGF-β1、IL-33水平降低[16]。薛明通过对90例CVA患儿进行实验观察可知对天突、膻中、膈俞、肺俞穴位进行贴敷联合中医辨证疗法可使患儿血清IgA、IgM、IgG的水平升高,IgE水平下降[17]。方雪婷[18]、陈春燕[19]则均认为行清肝肺经补肺脾肾推拿疗法可使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TLR1、TLR2和TLR4的水平上调,明显改善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增强其免疫功能。

3 中医外治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哮喘发病主要免疫学机制是Th1/Th2免疫失衡,即Th1功能相对抑制,Th2功能相对亢进。周小梅通过对48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使用延胡索、白芥子、细辛、麻黄等药物制成的膏药对定喘、心俞、肺俞等穴位进行贴敷可使哮喘患者血清中IL-4和IFN-y水平下降,推测出其对哮喘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2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进而调整体内Th1/Th2比值[20]。张艳梅对244例CVA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证明对肺俞、膻中等穴位行埋线疗法可明显降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并且调节T细胞亚群,降低CD4/CD8比值[21]。张伟对哮喘模型小鼠行悬灸“肺俞”“脾俞”“肾俞”“膻中”疗法,可使哮喘小鼠ROR-γt转录因子表达得到抑制,从而下调炎性反应因子IL-17含量,降低气道内中性粒细胞水平[22]。蔡晓静对466例哮喘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对肺俞、脾俞、心俞等穴位进行贴敷联合中药膏方(黄芪300 g,碧桃干300 g,茯苓300 g,麦冬300 g,黄精300 g,党参200 g,白术200 g,熟地黄200 g,陈皮50 g,五味子50 g,红枣50 g,山茱萸100 g,白芍100 g,枸杞子 100 g,女贞子100 g,蛤蚧1对)治疗,2个月后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使哮喘患儿IgE、EOS的水平下调,IgA、IgG的水平升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3]。陈燕对90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对肺俞、脾俞、肾俞、风门、丰隆行温和灸配合口服固肾定喘丸(熟地黄、黑附片、牡丹皮、牛膝、补骨脂、砂仁、车前子、茯苓、益智仁、肉桂、山药、泽泻、金樱子肉)能降低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的血清IgE含量,提高其免疫功能[24]。

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已知T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可将T淋巴细胞分为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亚群[25]。李巧香将120例CVA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肺平喘汤(黄芪10 g,党参9 g,白术9 g,炙麻黄6 g,射干6 g,杏仁6 g,紫菀12 g,款冬花12 g,炙枇杷叶10 g,紫苏子6 g,芦根6 g,沙参6 g,地龙6 g,甘草3 g)联合天突、定喘、肺俞穴位贴敷治疗可使CVA患儿EOS、ECP、IL-4及IL-5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并且CD4+、CD8+及CD4+/CD8+比值、IgE的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26]。陈小勇等将194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对热敏化腧穴艾灸治疗,3个月后观察得出对照组哮喘患者的FEV1、FEV1%、PEF、TLR2rpcp、CD4+T细胞、CD4+/CD8+T细胞、IgA、IgG、IgE、ACT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7]。冯良罡则对76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得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炙麻黄10 g,白果10 g,杏仁10 g,黄芩10 g,防风10 g,半夏10 g,款冬花10 g,紫苏子10 g,地龙10 g,陈皮10 g,蝉蜕10 g,黄芪30 g,桑白皮30 g,炒白术15 g,生甘草5 g等)治疗可使哮喘患者CD3+T、CD4+T、CD4+/CD8+T值升高[28]。罗彩云对40例肺脾两虚型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认为补土通窍针灸治疗即对上星、迎香(双)、合谷(双)、足三里(双)、太渊行针得气后留针并施以回旋灸法可使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者的CD3+、CD4+水平上调[29]。孙雪松对118例哮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金贵肾气丸随症加减联合对大椎、肺俞、肾俞、脾俞、天突、定喘穴位贴敷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组能提高CD4+的水平,改善CD4+与CD8+比值的失衡并在哮喘控制方面优于对照组[30]。莫珊对80例脾虚夹痰型CVA患儿进行实验,可知培土生金穴位敷贴治疗即发作期采用细辛、麻黄、干姜、姜半夏制成的膏贴贴于定喘、膻中、肺俞、天突穴位而缓解期则采用艾叶、附子、白芥子等制成的膏贴贴于脾俞、气海、中脘、足三里穴位治疗,可使CVA患儿的IgA、IgG、CD4+、CD4+/CD8+比值升高,IgE、CD8+值降低从而提升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31]。

4 中医外治法对神经机制的影响

呼吸系统不仅受自主神经支配,还受自主神经通路即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支配,其末梢释放的递质如P物质(SP)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而血管活性肠肽(VIP)则可抑制支气管平滑肌,两者比例失调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李博林通过对50例肺气虚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证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即采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制成的膏药贴于肺俞、膈俞、定喘、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治疗可使哮喘患者血清IgE、IFN-γ、IL-10含量降低,血清IgA、IgG、TNF-α含量升高,血浆SP含量明显降低,VIP含量则升高。神经生长因子(NGF)参与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机制的调节[32]。

5结语

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的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包括针灸、敷贴、推拿等多种方法,因其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从上文中可知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中医外治法对哮喘作用机制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是多方面的,例如文中穴位贴敷法对哮喘的免疫调节、神经机制、炎症反应等都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但因没有统一的选穴与用药标准,不利于其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其次在临床实验研究中观察组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医疗法的作用机理,并且研究方式比较单一,研究范围具有局限性。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增加实验的广度与深度,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作用机理。

猜你喜欢

外治法哮喘穴位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