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探析周围性面瘫的辨治*
2019-01-08马彤彤
马彤彤 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僻”“吊线风”“歪嘴风”,以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等一系列症状[1],该病起病急骤,发病年龄段广,短时间内病情可达到高峰,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极易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形成思想负担。临床多数医家对该病的辨证思路多趋向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认为该病病机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脉失于约束,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笔者认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形神统一,情志异常作为疾病发生的潜在因素,与躯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疗中应立足于窥视疾病全貌,注重“形”“神”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挖掘相关诊疗途径。
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失眠症等心理性相关疾病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剖析七情学说理论,创新地提出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内涵[2]。本研究以周围性面瘫为切入点,将心理脉象所评定出的心理紊乱状态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直接结合,客观地描述患者的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形神兼顾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周围性面瘫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治体系。
1 心理紊乱状态的内涵
中医心理状态是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形成的新的认知体系[3]。正常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应对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刺激所处的正常内心活动。当这种内心活动受到持续而强烈的刺激,超过人体生理心理承受范围时,正常的心理状态就会被打破,形成一种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心理信息,即心理紊乱状态[4]。惊悸不安状态常因平素体质虚弱,心虚胆怯,遇险临危,感受惊恐使心神不能自主,心志减退,出现胆小怯懦、优柔寡断、心中惴惴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5]。郁闷不舒状态是一种因七情内伤而引起的情绪压抑不舒畅,烦闷郁结,思维呆滞,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的症状[5]。精神萎靡状态指患者神思恍惚、精神倦怠、淡漠寡言、动作迟缓、双目少神的一种心神失养或神不守舍的症状[5]。思虑过度状态是过度苦思冥想,凝神敛志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胡思乱想,精神高度紧张,不能自己,长期发展可损害机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5]。烦躁焦虑状态是指患者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对做事情过度担心,惶惶不安,甚至出现肢体躁动不宁,坐立难安的症状[5]。
2 心理紊乱状态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联系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6]。心理状态是人类精神意识活动的特殊表现,脏腑是气血津液的化生之地,也是五神的所舍之处,人体正常心理活动的产生以五脏的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7]。人体以气血通畅为顺,不同心理状态的变化使脏腑间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进而导致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与功能异常。而经络又是输布脏腑精微物质的主要通路,因此当心理长期处于紊乱状态时,则心理—脏腑—经络三者之间正常的协调秩序被打破,气血失于条畅[8]。气机失调则相应的气血水湿运化不利,痰湿内停,气血瘀阻,气因痰阻,痰随气升,痰气搏结于头面部经络,导致脉络闭阻;七情相干,阴阳升降失调,气结壅滞,攻冲作痛,头面部循行部位的肌筋膜功能组织改变、经脉失于条达,进而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生。
心理紊乱状态和经络阻滞又可相互作用,是直接影响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心理紊乱状态导致相应的经络阻塞,而经络的阻塞又会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进而加重心理紊乱状态,循环往复,长期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极易留有后遗症。因此基于心理紊乱状态从心理层面搭建周围性面瘫的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脉象特征,以触诊明确定位经络循行痹阻靶点,多呈团状或条索状结节[9],分经辨治,循经施治,施以针灸、中药、中药熏蒸等措施,形神并调,从整体角度治疗周围性面瘫。
3 初步构建周围性面瘫5种心理紊乱状态辨治体系
3.1 惊悸不安状态 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口眼歪斜,伴有精神敏感,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内心惴惴不安[10]。惊悸不安状态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主要为“惊则气乱”和“神乱”。当患者受到惊恐等情绪时,可导致心悸如无所倚,神志无所归属,心中疑虑不定等气乱的变化,惊则气机散乱,升降出入失调,气逆上冲,惊气侵及头面部经络,继而出现口眼歪斜,皱眉鼓腮不能等症状。《金匮要略直解》谓“惊者,为物卒动,邪从外来,有动于心,故脉为之动摇;悸者,惟心跳动,病从内生,有怯于心,故脉为之弱也”。整体脉象表现为来疾去疾、数、刚、直、敛、细,给诊者以惶惶不安,时时惊恐的心理体验[11],治疗上以镇静安神、宁心定悸为原则,给予朱砂安神丸加减。若伴有食积者,可见头昏沉、腹胀等症状,脉象可见滑、凸、短,与周围组织界线模糊,治疗上加用陈皮、山楂、莱菔子;若伴有气滞心胸者,可见胸前区憋闷、胁肋部胀痛等,脉象表现为左关部“郁”动脉,日久可泛至右手整体三部,治疗上加用檀香、厚朴、玫瑰花、川楝子。
3.2 郁闷不舒状态 临床表现以口角歪斜,鼓嘴皱眉困难,伴有情绪低落,思维敏感,善太息,忧愁懊恼,长期耗气伤神还表现为健忘,对周围事物兴趣降低[12]。郁闷不舒状态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主要概括为气机郁结、脉络不通。《灵枢·本神》谓“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患者忧思积郁,导致气机郁滞,气机郁久化火,耗伤阴液,阴液亏虚,无以濡养脏腑,则气机有失条达,风阳易动,夹火邪、痰浊、瘀血等诸多病理因素,阻塞头面部气血运行,进而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整体脉象表现为“郁”动、短,涩、沉、缓,指感上表现有酸麻涩的体会[12]。治疗当以疏肝达郁,行气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若气郁化火,挟痰夹瘀,上扰清窍,伴有头痛、眩晕、眼眶胀痛、头昏沉等症状者,治疗上加用天麻、钩藤、薄荷、川楝子;若气郁横逆中焦,克犯脾土,伴有胃痛、腹痛症状者,加用木香、砂仁、肉豆蔻等。
3.3 精神萎靡状态 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口眼歪斜,伴有精神疲乏恍惚,少气懒言,思维迟滞,意志减退,躯体方面表现为肢体倦怠,嗜睡乏力等症状。精神萎靡状态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主要概括为气机失于振奋[13]。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由气而贯通上下内外,故因气而荣,因气而通。精神萎靡,气机失于振奋,营卫不得流通,无以濡养神明,心失所养,生神、藏神、养神等生理功能不可正常发挥,而导致患者出现神气不足、精力透支、做事提不起精神等神用不及的表现。整体脉象表现为怠、沉、深、短、来缓去缓、退多进少,给患者以心理疲劳的感受[14]。治疗当以振奋阳气,安神宁志,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3.4 思虑过度状态 临床表现为突然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伴有强迫思维,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苦恼忧伤,意志活动减退,长时间的思虑过度状态可使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产生病理反应,最终产生各种形式的躯体化障碍,如头痛、身体瘦削、肢节酸软、记忆力减退、胃脘痞闷等症状[15]。思虑过度状态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机郁结,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气结于中,脾不升清,则水谷运化失调,出现不思饮食,脘痞胀满等;久思积虑,耗伤心脾气血,脑窍失荣,神明失用出现失眠,记忆力减退、意志活动减退,气结于头面部,导致头面部经气阻滞,经筋功能失调,筋肉纵缓不收而出现面瘫的症状。整体脉象表现为:思“动”、来缓去疾、内曲、细、敛,给诊者以内心艰涩苦楚的心理感受。治疗当以行气开郁,解定思虑为原则,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16]。若长期思虑过度,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出现胸胁涨停、瘀斑、癥瘕积聚等症状时,加用川芎、延胡索、莪术、当归等。
3.5 烦躁焦虑状态 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麻紧感,面肌蠕动,每于说话或情绪激动时口眼抽动,伴有情绪烦乱、紧张焦虑、易激惹、头晕目眩、胸胁胀痛、坐立难安等症状。烦躁焦虑状态周围性面瘫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上逆、脉络闭阻。“怒则气上”,烦躁焦虑,气机逆乱,气血上逆,血液郁积于头面部经络,脉络闭阻不通,经脉失养,进而出现上述诸症。整体脉象表现为上、粗、高、疾、数、驰,指感上有麻涩感,抖动感的体会[17]。治疗当以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为原则,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若见烦热扰乱心神,上泛清灵,心神失舍,症见神志躁动、懊恼烦心、心悸、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时,加用黄连、栀子、莲子心、淡竹叶等。
4 案例举隅
患某,男性,42岁,济南市人,2018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3 d。患者3 d前与家人发生矛盾,生气大怒后出现左侧口角歪斜、抬眉无力、刷牙漱口漏水,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给予针灸,膏药(具体不详)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左侧面部肌肉板滞伴口角歪斜,左侧额纹变浅,左侧眼睑闭合不全,伴见流泪,鼓腮漏气、刷牙漱口漏水,头部胀痛,情绪抑郁,急躁易怒,胸闷气短,胃脘部胀闷感,纳眠可,二便调,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腻,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脉象,刚、细、动、短、进多退少、高、强、敛、数;左寸脉,沉、刚、细、涩;左关脉,浮、粗、热、数、凸;左尺脉,细、涩、枯;右寸脉,浮、滑、热;右关脉,滑、热、凸;右尺脉,细、直、涩。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口僻(郁闷不舒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祛瘀。处方:红花9 g,枳壳12 g,桔梗12 g,柴胡12 g,甘草6 g,川牛膝15 g,川芎15 g,牡丹皮20 g,赤芍15 g,黄芩15 g,桃仁12 g,熟地黄21 g,徐长卿20 g,防风20 g,僵蚕12 g,当归15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8年11月1日,二诊,患者左侧面部肌肉板滞感明显减轻,胸闷气短,胃脘部胀闷感好转,仍见轻度左侧口角歪斜、抬眉无力、刷牙漱口漏水等症状,纳眠可,二便调。处方:上方加全蝎9 g,蝉蜕6 g。14剂,水煎服,日1剂。2018年11月15日,三诊,患者上述诸证均作明显好转,情绪稳定,纳眠可,二便调。嘱其续服上方14剂。病愈,未复发。
按:患者整体脉象的刚、细、强、动表征平素心里敏感,紧张度高,心理压力过大;短、涩表征个性谨慎,整日心情紧张,难以放松;进多退少、高、数表征性情急躁。左寸脉的沉、刚、细、涩表征患者有情绪郁闷,不得发泄而气血结聚在头面部;双关脉的滑、热、凸均表征郁怒后忍而不发,郁结化火,克犯脾土,导致胃脘部胀闷不适;右寸脉的浮、滑、热是肝郁化火,肝火犯肺,水液代谢异常,致痰湿内生,肺失宣降,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双尺脉的细、涩、枯、直表征患者思虑过度,伤耗机体的阴津,导致肾阴亏虚。患者的面瘫与其个性有密切的关系,平素思虑过度,遇事性情烦躁易怒,久而久之导致患者的气血壅塞于上,头面部脉络闭阻不通,发为面瘫。肝气犯脾,运化失调,气乱于心,痰积于脘,痰气郁而化火,上侵肺系,导致胃脘部胀闷不适,伴胸闷气短。辨证治疗时应直击患者的根本病因,釜底抽薪,疏肝解郁,化痰祛瘀,达到治愈目的。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破血行滞,祛瘀止痛;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桔梗、枳壳,升降有序,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牡丹皮、黄芩清解郁热;徐长卿、防风、僵蚕疏风通络,宣达郁遏之气。后患者复诊加用全蝎、蝉蜕等虫类药物,以增祛风通络之效。全方配伍,标本兼治,共奏疏肝解郁、化痰祛瘀之功。
5结 语
中医学是从机体整体系统认识疾病。本研究以“形神一体观”为指导,深入挖掘疾病形成背后精神心理层面问题,将心理、脏腑辨证紧密结合,通过搜集证据,探寻周围性面瘫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透过现象探查机体状态的本质。脉诊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依据,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性质,在揭示疾病深层潜在病因病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心理脉象客观性地描述患者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层面搭建周围性面瘫5种心理紊乱状态辨治体系,以期为中医治疗心理因素介导的躯体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