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泽云教授从气从郁论治脾胃肝胆病经验举隅
2019-01-08
1.云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脾胃与肝胆在部位上同居中焦,功能上共主气机升降,病理上存在健则同健, 损则俱损的互相影响。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肝则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化有基则脾胃肝胆相安,若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化失常则脾胃肝胆不安始生百病。脾胃肝胆病包括西医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胆囊炎等疾病。余泽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运用从气从郁治疗脾胃肝胆病,自拟逍遥散加减、逍遥清胃汤加减、逍遥和胃汤加减和逍遥一贯煎加减,临床多有良效。现将其良经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验案举隅
1.1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胃痞验案 患者李某,男,42岁,公交车司机,2016年11月3日就诊,主诉胃脘痞满胀闷间作2余年,再发10余日。患者自诉平素情绪急躁,2年来因情绪变化后常感胃脘胀闷痞满,伴呃逆、嗳气,曾自服“吗丁淋”“江中健胃消食片”“多酶片”等可缓解,1年前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日前因心情不畅后开始感胃脘胀闷痞满,胀牵两胁,进食加重,伴反酸、呃逆、嗳气,偶感恶心欲呕,无呕吐,无呕血及黑便,自服“江中健胃消食片”、“多酶片”胃脘痞满无缓解,遂到院就诊。中医诊断为胃痞,辨证为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10 g,白芍20 g,炒柴胡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甘草5 g,生姜10 g,薄荷10 g,炒枳壳15 g,香橼15 g,佛手15 g,麦芽30 g。5剂,水煎服。2016年11月9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胃脘胀闷痞满缓解,无恶心欲呕,偶反酸、呃逆、嗳气,纳食增加,大便1次/日,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守原方7剂,诸症全消。
按:患者以胃脘痞满胀闷为主症,当属于“胃痞病”的范畴。患者痞满多由情绪变化诱发,牵及两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考虑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克脾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淤滞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伴有恶心欲呕、反酸、嗳气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用理气导滞药,以防补气药易致气滞,通过疏肝健脾、理气消滞的方法,恢复肝之调达功能,肝脾调和,气机舒畅,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1.2 逍遥清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泄泻验案 患者方某,女,54岁,2017年10月9日就诊,主诉泄泻3月,患者诉3月前因食用火锅后感腹痛、泄泻,后饮食稍不慎或情志不畅时即发作,曾去某三甲医院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伴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选用逍遥清胃汤加减:炒柴胡 10 g,炒白芍 15 g,红曲 6 g,茯苓 30 g,炒白术 15 g,粉葛 30 g,酒黄芩 15 g,蒲公英 10 g,郁金 10 g,半枝莲 15 g,炒黄连 10 g,甘草 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10月15日二诊:患者腹痛、泄泻次数明显减少,舌苔黄腻较前消退,茯苓改为 15 g,5剂,继服,嘱若未再发作不用就诊。
按:逍遥清胃汤为逍遥散合葛根芩连汤化裁而来,去当归加红曲化浊通便去湿热,配合葛根、黄芩、黄连升清止泻、解表清里,易生姜、薄荷为半枝莲止痢、蒲公英清热化湿、郁金行气,配合甘草调和,奏清热燥湿、分利止泻功效。若湿邪重者加猪苓、炒泽泻、薏苡仁健脾化湿,热邪重者可加淡竹叶、芦根清热泻火。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既清湿热,也调气和中。当然临床上当根据不同症状随证加减:气虚者加党参补气;阴虚者,加北沙参益阴;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缓急止痛,甚则可合左金丸治疗;返酸明显者,加煅瓦楞子或代赭石降逆制酸等。
1.3 逍遥和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验案 患者吴某,女,60岁,2018年3月6日就诊,主因胃脘、胁肋胀满疼痛10年余,再发加重10天就诊,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晨起口干,大便干,两日一次,小便基本正常,睡眠差,纳差,舌淡苔薄稍黄,脉弦,曾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四诊合参,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方选逍遥和胃汤加减:炒柴胡10 g,杭白芍15 g,北沙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枳壳15 g,海螵蛸 15 g,浙贝母10 g,白芨15 g,香附15 g,郁金10 g,当归10 g,粉葛30 g,合欢皮15 g,炙甘草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8年3月14日二诊,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晨起口干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服原方。
按:本方逍遥散方为基础,疏肝健脾养胃,配乌贝散制酸止痛。粉葛能解肌生津。肝胃不和,患者思虑较盛,“胃不和则卧不安”,往往影响睡眠,故常加合欢皮调情志,畅睡眠,因合欢皮有“安心神,合心志,使人欢乐无忧”之功。诸药合用,疏肝健脾益胃,调畅情志。临床上当随症加减:挟风邪者,加防风祛风解表;胀满明显者,加香橼消胀除满;便秘者,加莱菔子降气通便;水肿者,去甘草,加泽泻及猪苓利水通淋等辨证加减。
1.4 逍遥一贯煎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胁痛验案 患者蔡某,女,54岁,2018年6月8日就诊,主因胁痛4年余就诊,患者右胁肋隐痛4年余,伴口干心烦,睡眠欠宁,大便偏干1~2日1次,小便淡黄,牙龈渗血,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曾行腹部彩超示:慢性胆囊炎,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方选逍遥一贯煎加减治疗。药用:炒柴胡 10 g,白芍 20 g,当归 10 g,白术 20 g,茯苓 15 g,北沙参 15 g,麦冬 15 g,生地 10 g,炒川楝子 10 g,半枝莲15 g,炙延胡索15 g,甘草5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8年6月14日二诊,患者自诉右胁肋隐痛、口干、睡眠及大便干情况较前好转,继予原方7剂口服,后电话随访右胁隐痛症状缓解,食油腻食物后偶有发作。
按:患者以胁痛为主诉,当属中医“胁痛”范畴,阴虚肝脉失养,则胁肋隐痛,阴虚则热,虚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心烦、睡眠欠宁,津不上润,则口干,舌质红、苔少均为肝肾阴虚之象,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阴虚,予以逍遥散加一贯煎为基础,再进行加减,全方既有逍遥散之健脾疏肝之效,也有一贯煎之滋阴疏肝之功,两方配伍加减,达到滋养肝肾,养阴疏肝之效。但临床上当辨证准确,方能达到其效,且不得拘泥于方,当辨证加减。
2 小结
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也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黄坤载言:“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1]。”朱丹溪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多病,多生于郁。”李东垣认为:“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这些都表明在脾胃肝胆病的发生过程中,气和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机制。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也进一步加大,长时间压力无处发泄,容易引起肝气郁滞,现代医家高建忠提出:“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2]。王伯军等[3]对明确诊断为各种胃肠疾病的 1523例门诊患者, 用 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进行评定, 结论其中有情绪障碍者 498例, 与 100例健康人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金万新[4]分析了 73例经胃镜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的病因, 其中 29例有明确情绪相关病因。王天龙等[5]发现情志失调为胃脘痛肝胃气滞证的主要病因。易怒的个性特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 FD )发病研究结果显示, 易怒个性特征易引起 FD, 特别是溃疡样和反流样消化不良; 而易怒和神经质则容易出现数种 FD亚型的并发[4]。余泽云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在临床中重视从气从郁治疗脾胃肝胆病病人,自拟逍遥散加减、逍遥清胃汤加减、逍遥和胃汤加减和逍遥一贯煎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余泽云教授从气从郁论治脾胃肝胆病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当然,在临床上疾病错综复杂,不是所列举的证型就能一概而论的,临床上还会出现脾胃虚弱、脾胃虚寒、饮食积滞等证,采用香砂六君汤、黄芪建中汤、保和丸等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总之,四诊合参,辨证准确才能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