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9-01-08刘影
刘 影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神经内科四病房,辽宁 抚顺 113008)
对于脑梗死患者,如何改善其各项功能障碍以促进其尽快回归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吞咽功能障碍是脑梗死的常见后遗症,可导致患者进食困难以及言语障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了集束化护理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6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首发脑梗死;②年龄40~80岁;③NIHSS评分4~18分;④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异常;③发病前已有严重残疾;④有精神意识障碍。男99例,女61例;年龄44~80岁,平均(65.7±9.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包括:①心理调护:护士主动与患者接触,充分尊重患者,讲解脑梗死的病因及预后,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患者树立痊愈的信心。此外,让病友之间相互交流,进行同伴教育,消除患者沮丧、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②吞咽功能训练: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每次60 min,每天2次;咀嚼肌与舌部肌肉训练,每次10 min,每天3次;③饮食护理:在饮食上以流质食物最佳,方便吞咽,避免食物逆流。将食物打成汁或糊,食物营养搭配,保证机体营样,嘱咐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食物进入胃内;④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包括下地步行、穿衣、如厕、刷牙等;⑤社会支持:对患者不能仅限于言语安慰与鼓励,应为患者寻求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可通过社会求助的方法为其排忧解难。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前后按洼田试验标准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级数越高则程度越严重[1]。疗效判断标准:护理后,吞咽功能分级降低幅度≥2级为显效;吞咽功能分级降低1级为有效;吞咽功能分级降低不足1级为无效[2]。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满分100分,分数越低,则说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58例(72.5%),有效20例(25.0),无效2例(2.5%),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52例(65.0%),有效17例(21.3%),无效11例(13.7%),有效率为86.3%,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护理前,观察组Barthel指数为(38.05±7.76)分,对照组为(36.22±7.65)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为(62.67±9.57)分,对照组为(51.78±7.54)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病死率高,即使幸存者也多遗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及精神情绪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资料显示,脑梗死的致残率高,几乎70%~80的患者遗留有后遗症,自理能力低下[4]。集束化护理是优质护理工程的具体体现,是一套以“循证实践指南”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专科护理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主动、精细、个性化的高质量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更快回归社会,它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而且也是护士职业素养与品质的体现。老年人本应安享晚年,却被疾病及遗留的功能障碍限制正常的生活,心理打击很大,不仅影响自身心理卫生健康,也会影响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近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过去的以护理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向以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为中心进行转变[5],加强患者的心里调护,使患者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期的一系列治护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在患者心理状态良好、充分认可的条件下,才能对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有较好的依从。患者因吞咽障碍,进食困难,所以最好选择流质食物,同时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与营养性,以提高患者的胃口,保证机体的营养供给,增强机体素质。本研究证明,对脑梗死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十分显著地提高其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