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2019-01-08崔英李奎
崔 英 李 奎
(四平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心脏手术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精神功能障碍问题较为常见,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临床症状主要有术后烦躁、幻听、胡言乱语、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出现障碍。精神障碍不但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影响患者的康复。我院对收治的心脏术后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研究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6例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60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岁;29~40岁25例,41岁~55岁44例,56~77岁77例。手术类型:主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5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二尖瓣膜置换27例,心脏黏液瘤摘除8例。其中出现精神症状者25例,既往均无精神异常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的有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术后12 h~10 d。出现精神症状,25例心脏外科术后精神症状中,谵妄型17例,表现为烦躁、胸闷、紧张、被害妄想、拒绝治疗、行为紊乱,严重者可能打骂医护人员及家属,出现幻视幻听等;抑郁型8例,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苏醒延迟等,对治疗缺乏信心。
1.3 方法
1.3.1 术前护理干预。术前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家属及患者做好沟通,术前进行集体术前宣教,对于手术的方法、麻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般手术时长,并介绍病房成功的术后患者现身说法,术后带气管插管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并发症对其进行讲解。尤其对高龄及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或者早期出现焦虑状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运用鼓励和安慰性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或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刺激,稳定家属的情绪,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解答,善于倾听,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彼此之间建立起护患信任的良好关系。陌生的监护环境会造成患者的心理恐惧感,尽早安排患者熟悉术后重症监护室内部情况,介绍各种仪器设备、身体需要安插的各种导管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教会患者在术后配合呼吸机的呼吸方法,术后有效咳嗽排痰方法,练习床上大小便,教会手语方法进行表达,并告知术后身体的不适是暂时的,恢复需要循序渐进。尽量减少使用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药物,如硝普钠等。
1.3.2 术中护理:术前大血管患者病变累及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或病变开口处(术前即有脑缺氧缺血),术后加重[1]。进而术中的护理重点是适合的脑功能的保护措施:首先应减少体外循环总体时间,一般控制深低温停循环的安全时限为30~40 min,术中避免大出血,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低血压时间,吻合口处应做到对合良好,避免造成吻合口处狭窄或梗阻[2]。术中应用一些药物提高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和减轻再灌注损伤,如应用脑麻液能消除脑电活动,回复再灌注前应用甘露醇清除氧自由基等。机械辅助通气时,加强术中管理,保证充足的氧供,避免低氧血症和低二氧化碳血症的发生[3]。使用微栓过滤器,防止血液过分稀释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术中还要严密监测脑灌注、脑代谢、颅多普勒超声、血氧饱和度等。
1.3.3 术后护理:早期发现、提前预防和控制精神症状,减少患者在恢复室的时间是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的关键。术后待患者苏醒后,及时评估患者意识清醒的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有无异常的情况,患者带气管插管期间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述,可以通过手术前教会患者沟通好的手语与其进行沟通交流[4-5]。并告知患者已经顺利的回到监护室进行治疗了,手术非常成功,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态度要热情温和并给予患者适时的鼓励与肯定。要及时尽可能的满足术后带气管插管的患者的要求,以防止患者发生情绪失控,导致不良后果。如若发现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应在患者身边给予安慰和保护,不能离开患者,并请周围人员及时通知医师,同时应给予约束带进行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可以给患者适当的镇静镇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术后镇痛可降低谵妄发生。尽早停止呼吸机、撤除身上各种管道束缚,防止患者不耐受发生烦躁[6]。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医护人员在监护期间不要大声喧哗,保持安静。必要时安排患者家属进行探视给予亲情的关怀。
2 结 果
146例患者中有25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中10例经心理护理及少量口服镇静药物,必要时安排家属探视,3 d内症状消失。其中11例症状相对较重者给予肌内注射安定或1/3冬眠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需要氯丙嗪后症状趋于好转。25例患者均于20 d后康复出院。
3 讨 论
综上所述,引起该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很多,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的精神状况发生了改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和专业护理消除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感,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被爱护,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提高生活质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