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
2019-01-08孟鑫
孟 鑫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辽宁 鞍山 114014)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由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出现急性出血,引起心肌坏死。临床中通过介入治疗,可缓解动脉狭窄、梗阻病变,降低AMI患者病死率[1],应用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因心肌微循环未达完全灌注水平,会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情况,将引起心绞痛、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猝死[2]。临床中多通过静脉注射Ⅱb/Ⅲa受体拮抗剂,增强心肌微循环,实现再灌注;随着医疗技术提升,关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报道逐渐增多,我院为研究其实际效果,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5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组与冠状动脉组,静脉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50.4~78.3岁,平均年龄(62.38±3.29)岁;冠状动脉组76例,男41例,女33例,年龄51.1~79.4岁,平均年龄(63.07±3.64)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确诊后即选用药物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各300 mg予以患者嚼服,并通过静脉通道注射静脉肝素100 IU/kg,最多不超过10000 IU;手术超过120 min后,可根据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给予补充,将ACT控制在220~250 s,术中严密监控血压变化及心电监护。
两组均在冠状动脉造影下抽取血管局部血栓,冠状动脉组在梗死血管远端注射替罗非班注射液3 min,10 μg/kg,随后通过静脉滴注[0.15 μg/(kg·min)]至手术结束5~7 h;静脉组采用静脉注射方式,以10 μg/kg剂量注射3min,随后静脉滴注[0.15 μg/(kg·min)]24~36 h,治疗完成后为所有患者提供二级预防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心肌微循环改善情况(矫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计帧血流分级、无复流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围手术期大出血、再梗死、急性心衰、心源性死亡)。
2 结 果
2.1 两组心肌微循环情况对比:冠状动脉组矫正的TIMI帧数(23.15±15.26)显著低于静脉组(28.87±15.31)(t=2.337,P=0.021);冠状动脉组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3例(3.85%),明显少于静脉组11例(14.10%),差异显著(χ2=6.430,P=0.01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冠状动脉组(n=78)中发生围手术期大出血2例(2.56%),出现再梗死1例(1.28%),发生急性心衰3例(3.85%),造成心源性死亡2例(2.56%),共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8/78);静脉组(n=78)中4例(5.13%)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出血,3例(3.85%)患者发生再梗死,6例(7.69%)患者出现急性心衰,5例(6.41%)患者心源性死亡,出现并发症患者共18例,发生率为23.08%(18/78),明显高于冠状动脉组,差异显著(χ2=5.916,P=0.015)。
3 讨 论
目前AMI临床治疗中,多使用介入治疗方式,持续开通患者梗死血管,消除梗阻,扩张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但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血脉TIMI高于3级的患者中,有超过26.4%患者心肌微循环无法实现再灌输,其病死率极高[3],因此,减少血管阻塞,改善心肌微循环是AMI治疗的主要原则。当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糜烂、损坏时,血小板将与破损部位内皮结合,并在凝血酶等多中因素影响下,使得GPⅡb/Ⅲa受体活化,与血浆中多种黏附蛋白结合,最终使相邻血小板相互凝聚,形成血栓。替罗非班是一种高效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4],可有效抑制GPⅡb/Ⅲa受体活化,阻断血小板与附近粘蛋白结合路径,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从根本长防止血栓形成。本次研究中,通过冠状动脉注射方式可帮助药物直达血管受损部位,加速药物与血小板接触,并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与血栓,提升血小板血栓消解,同时通过冠状动脉注射可减小药物用量及用药时间,可极大程度减低血栓及药物对冠状动脉血管及心肌微循环的损伤,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注射相比静脉注射方式,可显著提升患者心肌微循环水平,实现心肌彻底再灌注,并能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