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1-08陈莹
陈 莹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妇科,辽宁 铁岭 112000)
异位妊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育龄期妇女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腹腔内出血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异位妊娠的发病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妇女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本研究采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5.58±2.23)岁;经产妇17例,未产妇43例。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5.64±2.26)岁;经产妇16例,未产妇44例。2组患者的年龄、产次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流产或包块破裂,肝肾功能正常,且无米司非酮或甲氨蝶呤禁忌。
1.2 方法: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甲氨蝶呤单次肌注,肌注用量为50 mg/m2。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甲氨蝶呤的用法及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在甲氨蝶呤治疗当日早晨空腹口服75 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6 d。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包块大小、血β-HCG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20.0进完成,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包块直径大小分别为(3.93±1.21)cm、(3.95±1.24)cm;血βHCG水平分别为(2011.46±42.25)IU/L、(2015.52±43.36)IU/L;经t检验,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包块大小、血β-HCG水平相比,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包块直径大小分别为(2.41±0.52)cm、(1.43±0.43)cm;血βHCG水平分别为(1363.55±31.13)IU/L、(1142.26±28.84)IU/L;经t检验,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包块直径显著小于治疗前、血β-HC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均有P<0.05。
3 讨 论
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急症,异位妊娠约占所有妊娠女性的1%。以往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但近些年来随着异位妊娠发病人群的年轻化,大多异位妊娠患者由于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加之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异位妊娠在早期即可确诊,因此当前多采取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与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手术相比,药物治疗的妊娠率及输卵管复通率显著提升,且还能有效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显著降低盆腔粘连的发生[1]。
甲氨蝶呤属于一种叶酸拮抗剂,可与细胞内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从而阻断二氢叶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并对嘧啶和嘌呤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抑制RNA、DNA及蛋白质合成的效果。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甲氨蝶呤的起效时间较慢,血酮及血β-HCG下降较慢,且妊娠包块缩小的速度也较慢,疗效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此外,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维持时间、血药浓度、药物剂量等有关[2]。米非司酮属于一种新型孕酮受体拮抗剂,其结构与孕激素相似,可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从而抑制孕酮的合成。米非司酮的靶器官为蜕膜,其可与孕酮受体相结合,从而使蜕膜发生坏死、变性,使绒毛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发生变性坏死。除此之外,滋养细胞对米司非酮的敏感性较高,米非司酮可损伤绒毛组织和蜕膜,从而在短时间内降低血β-HCG水平。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且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降低低血β-HCG水平。研究显示,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可增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度,从而使胎囊更易排出[3]。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包块直径显著小于治疗前、血β-HC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结果表明,与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相比,采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异位妊娠,能有效减小患者的包块直径,降低血β-HCG值,在严格掌握适应征前提下可作为异位妊娠的首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