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1-08刘吉泉
刘吉泉
(大连市友谊医院骨科,辽宁 大连 116001)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疾病,大多是由于跌倒、撞击等造成,临床中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案,该方法具有对患者软组织刺激少、成角稳定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等情况的发生[1]。为了提高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66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中那个中该类骨折提供更佳的复位方式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中抽取13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6例,其中高处坠落所致6例、车祸所致67例、运动所致22例、摔伤29例、其他原因所致8例。其中二、三、四部分骨折分别为46例、76例、1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5±8.5)岁。观察组中,男37、女29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0±8.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应用前外侧手术入路切开后,将骨表面皮质分离并充分暴露出骨折部位,实施骨折复位操作,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长短适中的钢板,将锁定钢板位置调整合适,骨折复位满意之后,清洗缝合。
观察组实施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指导患者采用“沙滩椅体位”实施全身麻醉后,经胸、三角肌肌间隙作为入路切开后,充分暴露肱骨近端骨折,在直视的情况下对肱骨大节结进行复位,并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应用3.5 mm的斯氏针对肱骨头进行撬拨,并采用牵引的方式对肱骨远端进行复位操作,在C臂机的观察下,确认复位满意后采用长短合适的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将其放置在大结节顶点下方7 mm与结节间沟外侧5 mm处,同时在远端采用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根据患者内侧柱支撑情况以及骨折复位后其稳定性等再在内侧置入3枚支撑螺钉、远端增加3枚双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清洗并逐层将伤口缝合。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半年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肩关节评分、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情况,肩关节评分参照Constant标准进行评价,总分100分,肌力25分、疼痛15分、肩关节功能活动20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40分,分值越高,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肩关节评分、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情况,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肩关节评分情况分别为(73.18±8.40)分、(82.17±2.38)分,t=8.365,P=0.000;两组患者肱骨头内翻角情况分别为(4.37±3.21)°、(2.13±1.10)°,t=5.363,P=0.000,两组患者肱骨头高度丢失情况分别为(0.18±0.05)r、(0.12±0.03)r,t=8.359,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肩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肱骨头内翻角和肱骨头高度丢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5。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密度和股质量严重下降,骨组织结构遭到破坏,使得骨头脆性增强、韧性降低引起老年骨质疏松,从而增加了老年骨折的风险。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等部位是肱骨骨折好发部位,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击、挤压、摔倒等,使得手或肘部先着地,导致暴力经肘部、前臂等传至肱骨各部位所致。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骨折临床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研究报道在肱骨近端骨折质量过程中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辅以内侧柱支撑重建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熊明智[2]在研究中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时应用锁定钢板结合内侧柱植骨支撑方案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且并发症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本研究中,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有效降低了肱骨头内翻角和高度丢失情况,且经过临床生物力学测试发现完整的内侧柱肱骨,剪切刚度、轴向等较强,通过内支撑螺钉重建内侧柱能够 有效强化骨折端的稳定性,以及有效避免了肱骨头内翻、高度丢失等,这与陆伟成[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综上所述,应用内侧柱支撑重建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肱骨头内翻、高度丢失,促进患者肩部关节功能的恢复,是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