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心理干预对行运动康复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9-01-08吴雪
吴 雪
(丹东市中心医院循环内四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急、病情凶险,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大原因。心力衰竭患者除了存在心脏泵功能减退外,通常还具有其他多器官损害,预后差。循证医学证明,在心力衰竭稳定期科学、规律等进行运动康复,对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及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积极作用[1]。然而,由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程绵长,患者长期受疾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改变,负性情绪将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为此,因加强患者的心理调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性心理干预对行运动康复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90例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Ⅱ~Ⅳ级,均行运动康复治疗,排除合并呼吸、神经、血液系统等其他疾病,男58例,女32例,年龄66~83岁,平均(73.75±6.58)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仅限于此,研究组接受针对性心理干预,包括:①一般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后,强调遵医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情绪有异的患者及时沟通疏导,注意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不能仅限于言语安慰与鼓励,应为患者寻求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可通过社会求助的方法为其排忧解难。②针对性心理干预:采用音乐疗法,按中医理论,如开郁法播放《喜洋洋》等;喜乐法播放《黄莺吟》等;安神法播放《春江花月夜》等;悲哀法播放《葬花》等。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护理前后采用SDS、SAS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估,分数降低,表示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研究组SDS评分为(49.55±7.85)分、SAS评分为(50.23±4.57)分,对照组分别为(49.88±3.77)分、(50.90±3.81)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评分为(38.69±6.39)分、SAS评分为(39.18±6.49)分,对照组分别为(44.01±3.64)分、(44.32±4.04)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导致老年人住院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0.8%~2.0%[2]。调查显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与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3]。因此,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了针对性心理干预,包括一般的心理护理及音乐疗法,一般的心理护理主要是加强与患者的言语沟通,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多进行言语安慰与鼓励。同时为患者寻求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提高患者心理上的舒适度。而音乐疗法则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特殊疗法,中医认为,人的“七情”与五脏密切相关,中医情志护理依据阴阳五行理论,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进行个体化的指导,能够提高心理护理的针对性。中医认为,不同节奏、旋律、谐调、响度的音乐对人体脏腑具有各不相同的影响,能引起人共鸣的音乐可改善人的情志,使人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有利于疏通全身气血筋络,“通则不痛”,自然而然,疼痛消失[4]。现代医学指出,音乐可与人体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对呼吸、心率、脉搏、肌肉收缩舒张及生理节奏等都能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SDS评分为(38.69±6.39)分、SAS评分为(39.18±6.4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1±3.64)分、(44.32±4.04)分(P<0.05)。可见,对行运动康复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