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肌瘤剔除的指征及治疗方法研究
2019-01-08张一江
张一江
(大连九洲世纪医院,辽宁 庄河 116400)
目前为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许多研究证明剖宫产的过程中同时对子宫肌瘤进行剔除可行,但是其手术指症目前尚未明确[1]。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肌瘤剔除的指征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60例进行研究,年龄最小23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为(28.50±6.30)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为(39.12±1.10)周,妊娠次数1~5次,平均次数(1.81±0.50)次,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子宫肌瘤部位如下:浆膜下30例,肌壁间3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并且选取同期剖宫产的正常产妇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三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妊娠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三组产妇都采取改良式腹壁横切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进行分娩,均于腹膜内进行操作。对观察组产妇先进行剖宫产,然后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采取同样的切除方法和切口长度。手术过程中使用缩宫素,切除子宫肌瘤后缝合子宫浆膜层。
1.3 观察指标:观察和对比三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析观察组不同肌瘤类型、大小、数量的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和对比三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手术时间(66.91±16.03)min、手术出血量(203.05±90.1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8.20±12.20)h、术后住院时间(5.50±1.81)d;对照组:手术时间(46.50±16.03)min、手术出血量(199.05±81.1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20±12.00)h、术后住院时间(5.41±1.80)d;健康对照组:手术时间(45.91±6.03)min、手术出血量(169.05±63.1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6.10±12.20)h、术后住院时间(5.32±1.81)d。根据上述数据可知,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其余两组更长,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观察组不同肌瘤类型、大小、数量的术中出血量。肌瘤类型:浆膜下:(198.01±60.30)mL;肌壁间:(198.01±91.30)mL;肌瘤大小:5 cm以下:(168.01±63.30)mL;超过5 cm:(238.11±80.32)mL;肌瘤数量:单发:(186.01±60.30)mL;多发:(188.41±60.30)mL。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和超过5 cm的子宫肌瘤产妇对比,5 cm以下的子宫肌瘤产妇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子宫肌瘤类型、数量产妇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可达5%左右。近几年因为妇女妊娠年龄比较大,同时孕期产检技术的改进和应用的普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母婴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其余两组更长,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超过5 cm的子宫肌瘤产妇对比,5 cm以下的子宫肌瘤产妇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子宫肌瘤类型、数量产妇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肌瘤大小5 cm以下、浆膜下、肌壁间的产妇,可建议在剖宫产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于子宫肌瘤大小超过5 cm、浆膜下、肌壁间的产妇,因为术中出血量比较多,止血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不建议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