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围麻醉期控制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9-01-08葛长峰
葛长峰
(东港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东港 118300)
手术应激反应是由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手术、麻醉对机体的生理性伤害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综合征[1]。过度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明显改变,增加手术风险。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循环抑制作用更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围麻醉期控制血压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择期行根治性手术的老年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ASA)分级Ⅰ~Ⅱ级;②无服用阿片类药物或者甾体激素类药物;③无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性疾病,或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等。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2~79岁,平均(71.84±6.38)岁,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基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行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前对照组静滴咪达唑仑2 mg,研究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5~2.0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枸橼酸芬太尼2 μg/kg,然后气管插管,氧流量控制在2 L/min,连接柯惠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仪,维持BIS 40~60。术中维持麻醉用七氟醚吸入、丙泊酚注射液和盐酸瑞芬太尼泵注,用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维持肌松。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麻醉后1 min、3 min、5 min、10 min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进行t或卡方检验,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麻醉诱导前MAP为(97.19±9.00)mm Hg、麻醉后1 min为(87.26±11.42)mm Hg、麻醉后3 min为(89.66±10.25)mm Hg、麻醉后5 min为(87.48±11.64)mm Hg、麻醉后10 min为(90.42±9.88)mm Hg、术毕为(93.49±11.40)mm Hg;对照组麻醉诱导前MAP为(95.68±10.25)mm Hg、麻醉后1 min为(74.23±10.53)mm Hg、麻醉后3 min为(69.31±11.05)mm Hg、麻醉后5 min为(73.16±8.69)mm Hg、麻醉后10 min为(75.27±11.96)mm Hg、术毕为(92.15±13.17)mm Hg;研究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MAP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应激反应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增强而致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2]。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过强将会影响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效应,可通过作用于脑与脊髓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细胞膜超极化,阻断伤害性疼痛信号的转导,发挥镇痛的作用。对中枢α 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的选择性强于美托咪定。单独使用并不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却可减轻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感[3]。既往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可延长多种局麻药的麻醉时效。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可维持插管时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4]。舒芬太尼的心血管稳定性本就较好,联合具有镇静、抗焦虑作用的右美托咪定后,可进一步避免患者因紧张、焦虑而引起心血管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镇痛良好时往往需较大的剂量,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而右美托咪定辅助舒芬太尼术后镇痛一方面既保证了充分镇痛,另一方面又减少了舒芬太尼的用量,有利于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可协同舒芬太尼术后镇痛,但不会协同引起呼吸抑制。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的作用确切,可有效延长镇痛时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其作为一种辅助镇痛药物,可抑制神经元放电,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达到临床镇痛效应[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MAP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可见,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有助于围麻醉期血压的控制,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