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医药疗养生法浅析

2019-01-0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苗族医药疗法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苗药是苗族人民用于已病治疗、瘥后防复与未病养生的重要资源,是苗医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1]。苗族由于历史上常年征战,恶劣艰苦的生存条件,促使苗家人在认识、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自然观,结合“万物有灵”的观念和苗族特色药物,创造出了诸多养生方法,并日益受到医界的关注。笔者从阐述苗药功效的角度,融合“万物有灵”的理念,总结苗族民间运用的无创的药疗养生方法。

1 苗族药疗养生概况

1.1 苗医药发展源流 苗医药见诸史籍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在《说菀·辨物》就有关于苗医药的概述: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这里所指的“苗父”便是苗族早期的医生。近年来据有关学者考证,神农是苗医的始祖,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传说中,已形象地阐明了苗族最初的医疗活动与识药、采药的实践过程[2]。而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对苗药有直接的记载,甚至出现了大量的药名以苗语来记音的情况[3]。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就有如佩兰、高良姜、辛夷等苗族常用的药物,同时还有药囊、熏蒸炉等苗族药疗法中所用的器具,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苗药早期的发展、应用。由于苗族先辈生活于深山,疟邪瘴疠疾病流行,他们通过采集、渔猎等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并且靠自身实践去认识和识别药物。当罹患某些疾病时,苗族人便将上述生活经验中所积累的药物知识加以思考与利用,同时趋利避害地选择相应的药物来防治疾病,通过反复观察与验证,从而对药物有了基本了解,这是苗族简单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的萌芽。

1.2 药疗养生的特点 苗医药疗养生体现了天然性、灵活性与日常性的特点。苗医认为药物经长时间存放会使得有效成分损失或功效发生改变,并且时间越长药效变化就愈明显,从而不利于药物发挥正常的功效。而未经炮制的鲜品药,其活性比干品、成品要强很多,所以苗医在药疗养生中常用生药或鲜品药,认为其质量好、易识别、显效迅速,且鲜品药生灵能力强而药用价值更高,这也体现了“万物有灵”的思想。由于苗药采集方便、加工简便,所以药疗法在形式上多简单实用,同时还可根据病因、病势、病位、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来变换药物品种以及施治的方式。一般皮肉肌腠疾病多使用外疗法,脏腑经络疾病多采用食用法;危急重症采用嚼服、捣碎成汁以及研末内服,慢性病多以泡酒服、水煎服为主,体现了药疗养生灵活性的特点。药疗养生在选药方面十分注重时令,比如春夏采用花、枝、叶,秋冬选用根茎,因为春夏树木繁盛,药物全株的精华都集中于此,而秋冬万物敛藏,药用精华也随之趋下,使得在不同的季节药物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在不少的药疗经验方中,除几味主药要求固定之外,其余辅药的选用可根据日常习惯、生活环境等进行加减化裁,还能选用当地环境中易采集的,或当地人易接受的且作用相当的药物来替代,以保证药疗养生作用的准确性,这也蕴含了药疗养生日常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2 苗族药疗养生方法

2.1 药物食用法

2.1.1 服食保健 苗医学将人体的结构划分成三个主要的功能区域,分别为树界、土界和水界[4],主司人体的精神情志、气血能量代谢与生殖繁衍,所以素有“树为生命之精,土为生命之基,水为生命之源”的结论。三界之间相资相助,在生理功能方面相互联系,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如人的情志产生于树界,但情志失调会影响至土界,造成土界的脾胃肝脏不适,两胁胀痛,从而饮食不消,急躁易怒。由此肝肾精血不能互化,逐渐导致形体羸弱,气血渐亏,水界的相关脏腑机能则失去树界大脑的良性调控,出现阳痿遗精、早泄尿频、妇女经水不利等一系列病症,从而对全身的脏腑经络诸窍造成损害,不利于人体的保养。

通过食用某种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耐老却病的作用,古人将其称之为服食。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籍中均有相关记载。苗族人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转归方式,结合“三界学说”创造出了许多服食调养方。若由于精水不足,树失聪明而导致多梦易醒、失眠健忘等,在治疗时多将填精补肾的药物如多儿母、老虎姜、熟地黄等药煎汤代水日常饮用,以发挥益精填髓的作用,这称之为补水养树法。若遇初秋,暑热未退而燥邪已至,易导致精血津液匮乏,若不及时预防则会形成肺燥失养而干咳无痰或痰粘黄稠甚至咳血的“干痨证”(肺结核)、“上路野鸡证”(咳血、吐血)等,此时苗家多将百合、生地、麦冬、罗汉果煎汤代茶每日频服,以达到润肺止咳、补脾益胃的功效,这种“补水润土”法对于燥邪犯肺、脾土失养等相关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苗医学认为调补肝肾能提高生命活力、延缓衰老,达到气充神旺的功效。所以在隆冬时节,通常用杜仲、枸杞等预防肾阳虚腰痛,用桂皮、木姜子以散寒除湿、温中助阳,预防下焦虚寒导致的小腹冷痛。肾藏精,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是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脏器,由于根、茎类药材,质重性味趋下,对水界脏腑有针对性作用,所以苗家常用锁阳、菟丝子、黑芝麻、龟板等补火助阳,滋养水界性架的生理机能。而土界是饮食物消化、吸收、转输的场所,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苗医常用土党参、臭牡丹、拐枣、黄精以补气养血、滋补土界,或单用臭牡丹根水煎服,预防老人体虚劳弱,使人体气血化生有源,脏腑组织的汁水精液运行如常,从而树界聪明、土界纳运正常,无停痰留饮之患,身轻体健,苗医将其称为“培土养树”法。

苗医运用树、土、木三界之间的关系总结的服食保健方式,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一种缩影,同时在实施之前要焚香祝祷,完成之后要补种药材的行为,也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尊重,以及药疗养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2.1.2 药食结合 《本草纲目》中记载将葱、姜、蒜、枣、盐、花椒等调味料用相应的烹煮手法,比如煮粥、酿酒、捣碎制饼、煎熬成膏等制成不同的药食种类,可加强食疗效应,发挥其最大的药用价值,以达到“食促药力、药增食威”的功效[5],这是最早关于药食结合的记载。苗族人用具有药效作用的食物制成药膳,对于疾病初愈但形神羸瘦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的调护和预防某些急症具有特殊疗效。

苗族先辈们世居深山,多从事重体力劳作,所以在烹制食物中喜酸、嗜辣、重盐。因为大量的盐分能补充能量,酸汤富含丰富的乳酸菌、醋酸菌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加之酸味能开胃健脾、清肠涤胃、消胀除满,辣椒辛散温通,能暖肝温胃、祛寒除湿。酸辣不仅能增添食物风味,同时有利于身体健康,体现了“药食结合”的理念。药酒是苗族特色饮品,苗乡气候潮湿,所以家家户户喜酒善酿,酒能行气活血、通络除湿、防虫避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虫兽叮咬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因此苗族通常将药物与酒同泡制成药酒,借助酒辛散之性,使药力遍布于身体各个部位,同时酒能增强人体的阳气,各种病邪、戾气便不会侵害人体,甚至可以促进病邪之气从人体排出,使各个脏腑组织机能均得以良好调整。如菊花酒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缓解秋燥。杜仲酒能补肝肾、强筋骨,适度饮用可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对于妊娠妇女也具有安胎之效。糯米甜酒是具有代表性的粮食酒品,能固护脾胃、祛腐生新,男女老幼皆可饮用。此外一些民间验方也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贵州紫云一带苗族常将菟丝子、附片与狗肉同煮,由于狗肉温通助阳,菟丝子与附片为补火药,能强筋健骨、祛风散寒,防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火弱病症。镇宁苗族将黑芝麻与蜂蜜研末调服,晨起食用能防衰抗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6]。妇女若气血虚弱、月经不调,苗族常用养血活血、补血通经的鸡血藤与鸡蛋同煮,蛋熟之后去壳煎煮片刻,再加少许饴糖,食用可达到祛瘀生新、活血补气的作用。若肺燥津伤,将百合、川贝母、莲子适量与五花肉炖服,取血肉有情之品以祛邪化燥、滋养肺架。若妇人产后乳汁不通,将土党参、黄芪、大枣与猪脚炖服,以通经下乳,防治乳痈、乳岩等相关乳腺疾病。日常生活中,常用臭牡丹、黄精、大苋菜与小母鸡同煮,以补气养血、填精益髓、滋肾补肝,对于预防肾虚眩晕、耳鸣耳聋等症有良好效果。

2.2 药物外用法 数千年来苗族人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药物外用预防疾病的一系列方法,其药简力专、功效齐全,并且多不损伤体表组织,是一种“无创”的防病养生方式。

2.2.1 佩戴疗法 苗族的佩戴疗法又称之为“隔药法”,即用隔断邪毒、避虫祛病的药物,将其制成大小适当便于携带的式样,通过口鼻呼吸的方式达到强身保健、开窍通闭的作用。湘西苗族流传有民谣:“常带白味莲,不怕鬼来缠。常带半边莲,可与蛇同眠”[7],体现了佩戴疗法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苗族人在劳作之时,携带山慈菇以防脘腹疼痛;携带半边莲、一支箭、紫竹根以防虫蛇咬伤。若小儿体质虚弱,用高良姜、藿香、苍耳子等驱赶表毒的药物,制成“隔药”佩戴于胸前,预防易感自汗的病症。由于小儿心肝常旺、肺脾肾常虚,苗族人常把铁线莲缝在小儿帽檐,同时常戴虎耳草、苍耳子制成的手环,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以预防小儿急、慢惊风。老人将石菖蒲、朱砂和冰片研末成粉,平时佩戴于胸前镇惊安魂、益智清心,在心痛病发作时作为鼻饲使用,以做急暴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

2.2.2 熏蒸疗法 苗族的熏蒸疗法主要是借助药物与温热刺激的作用,将药力导入到相应的脏腑组织,以发挥治疗效用。由于苗乡气候潮湿,熏蒸疗法能使温煦之气宣通脏腑阳气,适用于下焦阳虚、寒凝邪滞等病症,对于痛经、慢性胃肠炎、过敏性鼻炎、体弱易感等有着良好的调整作用,亦有利于养生保健[8]。全身熏蒸是将药物加水煮沸后,上罩一木桶,患者裸坐于内,头伸于外,盖好木桶保留若干气孔,运用药物与蒸汽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多用生姜、紫苏、灯盏细辛等药熏蒸以预防寒湿腰痛。若患有湿疹、隐疹则用灯芯草、川谷米根、地苦胆等以败毒除湿。局部熏蒸疗法是患者直接对准煎药后的药罐口,或将药渣全部倾入盆内,使药力热气直接熏于患处,对鼻塞流涕、局部顽麻疥癣等有良好治愈功能。如用地肤子、白鲜皮、水黄连等可预防暑热生痱;用罗汉果、桑白皮、八月瓜等药可预防感冒鼻塞、疝气疼痛。

2.2.3 熨敷疗法 熨敷法包括熨贴法与外敷法,即将药物捣烂或制成特定剂型外用于指定部位来发挥治病养生的作用。直接将鲜品药捣烂敷于选定部位,使药力直达病所,如苗医常将艾草、炮姜捣碎成绒后敷于肚脐上,以暖脾温胃、散寒止痛。将适量生姜与其它补体御寒的药物如续断、小血藤、吴茱萸在口中嚼烂后,用嘴对准关元、百会、印堂、风池等保健要穴,用力吸吮至皮肤发红发烫为止,可以解表助阳、降逆止呕,也称为叭贴疗法[9]。有些疗法在实施中配合食物使用,如将活鸡胸腹剖开后趁热铺于患者胸腹上,再用桐油煎蛋给患者服用。鸡是一味很好的药材,鸡蛋能补脾益胃、祛毒化湿;桐油能散寒建中,对防治急性胃肠炎、妊娠恶阻等疗效甚好。或将小鸡崽与接骨木、骨碎补、伸筋草等接骨续筋的鲜品药共捶绒,及时敷于骨折筋伤部位,以散瘀消肿、活血止痛。

3 讨论

3.1 苗医药开发研究应综合探索、稳步前行 由于苗乡地处偏僻,缺乏统一通用的文字,所以虽然苗医药历史悠久,但发展进程、基础理论、配伍方药、临证思想等多靠苗族先辈口传心授或散在医药古籍中,使苗医药始终展现着原始朴素的面貌。而传承过程中由于苗医学发展较中医学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与苗药学发展不同步,出现了“药强医弱”的局面,这对苗医药的综合研究产生了障碍,影响了社会各界对苗医药的正确理解,导致开发与研究出的相关产品利用率低,在技术创新性方面水平不高。

为进一步提高苗医药的研究实力,挖掘苗药的药用价值,就学术界而言,须对苗医药理论研究工作加大挖掘力度,坚实地掌握苗医药学的辨证论治规律与用药法则,结合临床应用的经验,对基础理论进行论证,对辨证施治与药物经方进行科研分析,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反复验证。可以建立苗医药研究所、苗药研发基地、苗医药产业开发区等医药研究单位,增设研究民族医药的相关学科,出版相关的苗医药专著,为苗医药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组建高规格的民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权威性意见,在重大专项问题中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在响应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之下,提供学术基础,不断探索、提升影响力并且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3.2 苗医药疗养生应与时俱进、科学规范 苗医药疗法内容丰富,疗效显著,但由于历史、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苗医药疗法进一步挖掘与创新。同时在现代社会苗医药疗法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导致普及率不及传统养生方式,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科研从业人员匮乏、系统紊乱、质检不严的漏洞。再加上没有专业团队加以管理,没有规范系统的实际考试加以核查,使得苗医药疗养生仍待科学合理地规范与整合。

首先许多药疗养生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仍待临床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当地各级医疗单位联合起来,大力扶持与培养苗医药相关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与完善理论整理、药物及治疗效用的研究工作水平;同时从药疗养生的优势病种如风湿痹证、皮肤瘙痒、跌打损伤等入手,力求做到理论系统化、方法科学化、用药安全化、实施规范化、疗效明确化以及疗程合理化;加快推进苗医药疗法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申请配方组成、技术工艺等专利,来进一步保护与规范苗医药的实施环境;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提升药疗养生所用器具的质量,同时严格规定所选药物剂量、剂型与适应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通过多渠道打开苗医养生国内的知名度,推动其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

4 小结

当今时代背景下,人类对于医疗养生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苗医药效用精专、操作简便、用药鲜品的医疗特色正好与“简单高效”、“返璞归真”的现代养生理念相吻合,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广阔的科学发展前景。苗族药疗法的实践推广,推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效益,同时为振兴与发展民族医药,推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苗族医药疗法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