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
2019-01-08栾倩千
栾倩千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辽宁 大连 116000)
心理护理主要是根据护理人员的心理特征,在护理中和患者进行沟通,用心理护理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此促进其康复的方法。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逐渐改变,心理护理逐渐应用于临床,在临床护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急诊中紧张的氛围容易让人们产生紧迫感和压抑感,在抢救过程中,抢救人员时间紧张,抢救任务重大,很容易忽视抢救人员以及抢救人员家属的心理,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急诊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在护理中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患者由于自身发病突然进入急诊,没有完全的心理准备,面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对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不完全了解,导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患者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情绪不稳定、症状反应强烈、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等[1]。
1.2 恐惧心理:急诊患者的恐惧心理是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在临床中,几乎10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遭受到了突如其来的伤害,这使得患者本身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同时被送往医院后对环境陌生,对入院后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身边缺少家人的陪伴,加之受到其他患者的影响以及医护人员的言语刺激,心理压力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自觉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困难,伤口大量出血的症状,患者担心来不及抢救而危及生命,在抢救过程中产生恐惧、不适、不安的心理,担心在救治后有后遗症的情况发生。患者的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惊恐、心理压力大。
1.3 急躁心理:急诊室中外伤患者较多,患者急需要缓解自身的痛苦,希望医师能够立即为自己进行伤口处理,在加上医护人员需要对病情进行反复检查,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患者的急躁心理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医患矛盾。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则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2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2.1 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外伤患者受伤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交通意外、自然灾害、工伤等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不同程度的伤害。外伤患者自身认为大量出血就会危及生命,加上患者刚入医院,精神较为紧张,心理存在强烈的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要对外伤患者实施快速的抢救,增加患者安全感。同时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抢救过程中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患者过度紧张,在抢救过程中尽最大可能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告知患者不要直视伤口,避免增加患者紧张的情绪,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理,这样有助于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抢救[2]。护理人员在羟基过程中,及时配合医师对患者伤口进行止血、清创、缝合等处理。
2.2 腹痛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患者中有大约1/3的是腹痛患者,腹痛患者大多数都是腹痛突然出现,且疼痛较为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状态,腹痛患者身体大部分不适,有紧张的心理,惧怕医师检查出更加严重的病情,迫切要求止痛[3]。急诊护理人员遇到此种情况应该要重视患者心理,耐心告知患者全面检查更加对之后的治疗有利,盲目的止痛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耐心等待医师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实施正确的止痛措施,护理人员不能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表面判断患者的病情,更不应该在护理的过程中轻视患者,要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之前病史,初步判断患者腹痛的原因。
2.3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中的服毒患者服毒的原因有一定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例如受不起承重的打击,患上重症怕拖累家人,与家人、恋人吵架,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服毒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抑郁、焦虑的心理,在毒性发作时有害怕和后悔的心理,服毒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压力,有着难言的痛苦,渴望被理解和同情[4]。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自身情况实施心理护理,让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个正确的认识,护理人员应该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温暖的话语去开导患者,体贴患者,让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关心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2.4 残肢患者的心理护理:残肢患者多是由于意外事故引起的,身体上、心理上受到了承重的打击,护理人员需要先稳定患者的情绪,真诚为患者进行护理,同时和患者家属一起疏导患者,安抚患者情绪,共同关爱患者。
3 总 结
在急诊中,患者对医护人员存在较强的依赖感,护理人员需要在原则上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急诊患者的病情发生的较为突然,其心理也较为不稳定,心理复杂多变是急诊患者主要的心理特征。急诊护理人员面对急诊中多名心理特征不同的患者同时进行护理,这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面对患者,护理人员向急诊患者提供有效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快速的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