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勤教授治疗小儿腹泻病临证经验

2019-01-0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藿香茯苓白术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呼吸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若治疗及时,大多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易引发脱水以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导致腹泻迁延难愈,患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西医以防治脱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治疗手段,对急重症腹泻有快速的缓解作用,而中医通过整体及辨证的思维方式,对轻中度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比西医更具有优势[3]。任勤教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随任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导师诊治小儿腹泻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任勤教授认为小儿腹泻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御邪能力差,若感受外邪、伤于乳食、寒温失调等,极易出现腹泻。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久病可累及肾脏。生理情况下,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二者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维持身体平衡。若脾胃受病,脾虚运化失常,胃弱腐熟无能,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湿浊不分,合污而下,而致泄泻。腹泻病的病机为胃主腐熟水谷以及脾主运化水湿、水谷精微的功能受损[5],顾护脾胃亦是历代孟河医家的用药思路[4]。

2 临证经验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颇多,《幼幼集成-泄泻论治》指出:“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任勤教授认为小儿腹泻病应首辨虚实,实证再辨寒热,虚证再进行脏腑辨证。在临床治疗中,将小儿腹泻病分为5种证型,即风寒证、湿热证、食滞证、脾虚湿盛证、脾肾两虚证。彭超群等[6]运用Meta 分析,对1278例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证型构成分析,结果显示湿热泻、伤食泻多见,两种证型总占比为75.4%,若迁延日久,脾虚泻也较常见。任勤教授善读经典,认同朱丹溪《幼科全书》所说“凡泄泻皆属湿”,且考虑到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因此将健脾除湿列为小儿腹泻病的基本治则。

2.1 风寒证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致病最多,且常与它邪合而伤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冷暖不知自调,易感寒邪,寒性凝滞、收引,而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而生泄泻。本证以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肠鸣腹痛为辨证要点,可伴有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等风寒外袭之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其性辛、微温,辛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且辛能行气,香能通气,以除因湿而致脾胃气滞之状;半夏、白术、茯苓、陈皮、大腹皮、厚朴专为除湿而设,其中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桔梗、紫苏、白芷疏风宣肺,散风寒以祛在表之邪;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表邪偏重,恶寒无汗加麻黄,恶寒有汗加桂枝;若气滞腹痛显著者,加木香、芍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散具有改善胃肠动力、增强肠粘膜保护力及改善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作用[7]。

2.2 湿热证 脾与长夏相应,夏秋交替之际,多湿多热,湿热相合,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感受湿热之邪,如油裹面,胶着难解,病势缠绵,难以速愈[8]。湿热证多表现为暴泻、次频、量多,湿重者呈稀水样便,热重者呈蛋花汤样便,可伴发热、溲赤、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之象。因热中有湿,湿中有热,故清热、利湿并用,不能单纯清热或燥湿,治以清热利湿止泻,自拟清热除湿方加减,由葛根、黄芩、黄连、茯苓、大腹皮、桑白皮、甘草组成。葛根性辛、凉,主入脾胃经,辛性升发,凉能清热,鼓舞阳气,正气上升,津液布行,以达升阳止泻之功,为止泻要药;黄芩、黄连性苦寒,功善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以祛脾胃大肠湿热;茯苓其性甘淡平,淡能渗,甘能补,药性平,利水不伤正;大腹皮宣肺利水;桑白皮泻肺以利水;甘草以调和诸药。热重者加淡豆豉、栀子;湿重者加苍术、厚朴;兼呕吐者,加藿香、豆蔻;兼纳差者,加炒三仙。

2.3 食滞证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脾胃属土,纳受运化,乃仓廪之官。”《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宜、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而致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生食滞证,本证多有伤于饮食的病史,以便中夹杂有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臭、脘腹胀满、泻后痛减为辨证要点,方用保和丸加减。其中山楂酸、甘、微温,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加以莱菔子、神曲,加强消食化积之功,食积易致气滞、生湿、化热,故予陈皮理气,半夏燥湿,连翘清热,诸药合用,使食积得消,气机得顺,湿浊得祛,热邪得除。《丹溪心法》指出保和丸可治一切食积,现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9]。

2.4 脾虚湿盛证 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或久病迁延,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无以运化水谷,日久则水湿停聚,湿浊不化,以致清阳下陷[10],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失于泌别清浊,合污而下,而生泄泻,本证以大便稀溏、食后作泻为辨证要点,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虚之象,治以健脾除湿止泻,方用自拟培土除湿方加减,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黄芪、陈皮、藿香、木香、茯苓、甘草等。《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补脾养胃,腱运中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其性甘平,为滋补脾胃,平补和缓之剂;白术、黄芪二者均为益气健脾要药;藿香芳香化湿,木香行气化湿,茯苓利水渗湿;甘草用以调和诸药。景筱颖[11]将搜集的9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乳酸菌素片,实验组予双歧杆菌联合参苓白术散,对两组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神经肽Y、血管活性肽、有效率等进行比较,证实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病方面疗效显著。

2.5 脾肾两虚证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记载小儿有“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方集解》曰:“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泄泻常责之于脾,日久脾病及肾,可致脾肾阳虚,脾肾受损,津液代谢失常,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泄泻,以大便完谷不化为辨证要点,可伴有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肾阳虚之象,治以补脾益肾、固涩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党参、白术、茯苓三者相合,益气健脾渗湿,小儿脏腑柔弱,脾常不足,久泻易耗气伤津,甚至津液耗脱,故需加酸收固涩之品,以达标本兼治[12]。补骨脂其性辛苦温,主归脾、肾经,善壮肾阳暖脾土以止泻;吴茱萸辛热,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五味子酸涩收敛;肉豆蔻暖脾土,固大肠而止泻。张敏珍[3]将搜集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 例,对照组单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健脾补肾固摄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腹泻频率、腹泻持续时间进行比较,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病更具优势[13]。

3 验案举隅

患儿张某,男,4岁,初诊时间:2018年6月3日,以“大便次数增多1月”为代主诉就诊。初诊:患儿1月余前罹患肺炎,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1周,肺炎临床治愈,但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样便或稀水样便,5~7次/日,多于喂奶后发生,伴有乏力,自行口服微生态制剂效果差。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诊。查体:精神反应欠佳,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腹稍胀,肠鸣音活跃,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指纹淡。辅助检查:粪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阴性,腹部彩超及胃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小儿腹泻病;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虚湿盛;治以健脾除湿之法,自拟培土除湿方加减。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黄芪10 g,陈皮10 g,藿香3 g,砂仁10 g,茯苓6 g,甘草3 g。4剂,日1剂,水煎服。嘱避风寒、清淡饮食。

二诊(2018年6月7日):患儿大便2~4次/日,呈稀糊样便,自汗、盗汗明显,加浮小麦、麦冬。

三诊(2018年6月10日):患者大便2~3次/日,质地正常,汗出及活动正常,予3剂巩固治疗,后患儿大便恢复如常。

按语:此案诊断为小儿腹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该患儿年龄小,病程长,腹泻前期有肺部感染史及使用抗生素病史,久病则虚,且小儿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主升清,若患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升清无力,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而致泄泻,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及口唇不得濡养,故见四肢乏力、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指纹淡,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方中党参、白术、茯苓三者益气健脾,共为君药;配伍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利水渗湿,以祛内生湿浊,为臣药;藿香芳香化湿,木香行气除湿,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气,除湿浊,补中气,专治脾虚湿盛证,久病易耗气伤阴,故二诊时患儿自汗、盗汗明显,予浮小麦固表止汗,麦冬养阴生津。《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养子调摄》曰:“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生病期间更应重视饮食调摄,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刺激食物,都应避免食用。小儿脏腑柔弱,冷暖不知自调,家长应注意保暖护理,避免复感外邪。

4 小结

《内经》称腹泻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并对本病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乃为洞泄”“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湿盛则濡泻”,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下为飧泄”,“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指出感受风、寒、湿、热,伤食,脾虚等均可引起腹泻。《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方法多样,中药口服、推拿、灌肠、泡脚、贴服、针灸和中药提取物静滴等[14]。任勤教授认为小儿腹泻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责之于脏腑娇嫩,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寒温失调等,脾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湿浊内生是本病的关键环节,临床治疗中健脾、化湿合用,随证加减,可获良效。

猜你喜欢

藿香茯苓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云茯苓
云茯苓
吃到自然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