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洛芬眼液应用于白内障术后炎症的控制效果
2019-01-08韩彦来
韩彦来
(法库县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400)
白内障是临床中一种十分常见且极为严重的眼部疾病,该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眼球晶状体出现了退行性病变所导致的,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其实力出现急剧减退,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治疗,最终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明[1]。临床中该病主要出现在老年群体之中,目前临床中主要采取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手术,虽然手术治疗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手术治疗操作复杂,往往容易对患者的研究造成损伤,诱发炎症。本次研究就对普拉洛芬眼液应用于白内障术后炎症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共计86例(126眼),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63眼),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3.25±6.12)岁;对照组患者43例(63眼),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4.32±6.37)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术前,首先安排患者进行眼部的常规检查以及光学断层相关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为手术提供相关的指标依据,另外在术前3 d开始要求患者开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感染预防工作,叮嘱患者每天使用3次,每次于患眼使用1滴;手术结束后1 d即可对患者展开抗炎工作,抗炎药物为氟米龙滴眼液,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药物使用方案:术后3周患者使用0.1%氟米龙滴眼液进行抗炎治疗,每天使用6次药物,每次于患眼使用1滴,用药3周之后,将用药次数改为每天使用四次,但是药品的规格不变,持续用药1周,进行1个月的疗程。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准备内容与对照组患者的准备内容相同,但是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选择使用的抗炎药物为0.1%普拉洛芬滴眼液,患者每天使用4次药物,每次于患眼使用1滴,同样在使用药物3周后对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将用药改为每天使用3次,其余不变,再次进行1周的治疗,总疗程与对照组相同,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1 d、1周、2周以及4周的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进行评分,该评分分为眼部症状评分与眼部体征评分,两项评分之和就是评分结果,分数越高,显示患者的情况越严重,将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为(5.56±1.36)分,对照组评分为(5.36±1.21)分,t=0.872,P=0.385;术后第1周,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为(3.00±1.01)分,对照组为(4.42±1.12)分,t=7.473,P=0.000;术后第2周,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为(1.35±0.25)分,对照组评分为(3.12±0.41)分,t=29.256,P=0.000;术后第四周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为(1.10±0.21)分,对照组评分为(2.73±0.55)分,t=21.976,P=0.000;在术后第1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治疗的发展,在术后第1周、第2周以及第4周观察组患者的眼部症状和体征积分要低于对照组,显示观察组的眼部情况要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眼内炎性反应是临床中白内障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术后并发症,术后炎症将会对患者的眼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患者眼部和视力的恢复。随着近年来,临床中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不断增加, 临床中白内障术后炎症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控制并治疗白内障术后患者衍生的发生率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2]。
相关研究显示,白内障术后患者出现炎症情况多半是由患者体内的白三稀烯以及前列腺等炎性介质所导致的,但是使用相关的抗炎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情况。氟米龙滴眼液和普拉洛芬滴眼液都是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抗炎药物,前者是临床中一种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其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的合成来影响相关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进而控制炎症,但是该药在长期使用中将会导致患者出现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恢复;而后者则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该药则是通过抑制机体内的环氧化酶的活性来对炎性介质进行控制具有起效快、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后,其眼部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临床白内障术后炎症的控制治疗中,普拉洛芬滴眼液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