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训练中培养艺术类院校学生团队精神的对策思考
2019-01-07姜岚
姜岚
摘要: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进步,篮球队员个人水平不断提高,取得胜利更加需要团队整体的发挥,篮球团队精神在比赛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并且成为考察一个优秀篮球运动员必备的素养。艺术类院校学生个性鲜明,团队意识较差,本文通过对艺术类院校校篮球队队员的训练进行研究,探讨篮球训练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篮球训练;篮球团队精神;艺术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226-01
一、绪论
1.概述。篮球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篮球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的整合并在团队整体作风、纪律性、凝聚力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現。艺术类院校学生身体素质跟其他院校相比处于劣势,篮球又是一个集体运动运动项目,想要在比赛中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团队配合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加强对艺术类院校校篮球队的团队精神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
2.理论意义:(1)通过对篮球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2)通过对篮球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丰富比赛中的战术,创造更多的可能。
3.实践意义:(1)增加校篮球队队员之间的默契与信任,进而提升篮球队的战斗力。(2)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篮球锻炼的习惯,提升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二、篮球训练中培养艺术类院校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球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篮球运动属于一项群体活动,在身体素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升团队士气,树立信心,打出更高水平的比赛,创造出奇迹。
2.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艺术类院校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优点,但同时自我意识强烈,思维发散,思想偏激,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对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管理一直是许多学者不断研究的课题。篮球训练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一项手段,在提高个人技战术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进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3.有利于提升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团队精神,能够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校园外面的世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人主义强烈,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很快的交到朋友,得到认可。
4.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篮球作为一项非常普遍的体育运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具有极高的群众基础。一个人独自打球也很难坚持很久,也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而通过在校的篮球训练,学生在获得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他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去球场继续从事体育锻炼,进而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利于终身篮球运动习惯的养成。
三、对策与思考
1.通过技战术理论渗透篮球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通过讲解技战术理论知识的途径,向学生传达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逐步改变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引导学生要以球队整体利益为重,通过集体配合取得最终胜利才是篮球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英雄主义。
2.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实战训练是检验技战术理论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实战中不要盲目一味的追求个人表现,虽然最终的输赢是看比分,但是得分都是在实战比赛中通过队员之间一次次拼命的防守、传球、反击的配合中换来的。即使个人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轻易击败对方五个人,所有的得分都离不开队友的帮助,只有发扬团队精神才能提高获胜的几率。
3.通过训练和赛后总结增进了解。艺术类院校学生受“专业至上”思想的影响,大部分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修养,对于总结工作略有抵触。加强对学生训练和赛后总结的教育,既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引导学生增进队员之间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彼此间的默契度,使队伍的战斗力不断提升。
4.通过观看各种比赛激发团队精神。根据训练安排,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现场观看的方式组织学生观摩各种级别的篮球赛事。既可以扩大他们的篮球视野,积累比赛的经验和学习技战术的运用又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双方水平差别不大的比赛中,通过整场比赛的观看让他们自己领悟到最终的胜利更是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和无私奉献。
5.通过不断磨合巩固团队精神。成功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训练,篮球运动更是如此。在各自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进行队内磨合训练,只有整个队伍磨合充分才能最大的发挥出团队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电华.浅谈篮球运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04).
[2]袁野.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篮球团队精神的对策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16(11).
[3]温健德.浅谈高校篮球运动队团队精神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