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诸问题
2019-01-07唐际恩唐正宇吕俭平
唐际恩 唐正宇 吕俭平
摘 要: 本文对邵阳县白仓学区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了校长、家长、学生和老师四类群体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的了解度、兴趣度、重要性、获取途径及促进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乡镇地区 中小学 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中。文件颁布五年了,当前乡镇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如何?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改善?本文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乡镇地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了摸清当前乡镇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2019年3—4月我们对邵阳县白仓学区的8所学校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按照单位、身份、学校区域进行配比:(1)在单位分布上:小学238人,中学247人;(2)在身份分布上:行政管理人员17人,教师90人,学生303人,家长75人;(3)在学校区域分布上:镇中学78人,乡中学156人,镇完小83人,片小117人,村小51人。调查对象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四类群体,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与定量统计、定性分析法等多种调研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四类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认同、重要性认识、获取途径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促进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485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3.27%。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将主要调查情况列表如下:
邵阳县白仓学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调查情况一览表
二、乡镇地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联系上表所列数据,分析乡镇地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度、兴趣度与重要性认识上的特点与问题。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度、興趣度与重要性认识上的特点。
四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度高、兴趣大、认为很重要。面对问题“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除了家长群体以外,校长、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都达到80%—90%,非常了解的占10%—20%。调研人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率随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群体的更替呈递减状态,教师群体中“了解”比例(“非常了解”和“了解”相加)为83%,学生群体“了解”比例(“很了解”和“一般”相加)大致齐平,为80%。因身份和职位的要求及时代趋势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导向性要求决定的。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很大,喜欢的达到51%,非常喜欢的达到34%;学生喜欢的达到42%,相比教师来说,兴趣度较低。学生中保持一般兴趣的比例很高,达到51%,充分表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是很大。在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上,总的来说,四类群体都认为比较重要。其中30%的教师认为重要,58%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相比教师而言,27%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5%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另外,我们还对家长与校长两类群体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校长都认为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兴趣爱好与提高精神素养上,其次是丰富日常生活。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提高精神素养、丰富日常生活方面,其次是培养兴趣爱好。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度、兴趣度与重要性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四类群体总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度高,比较有兴趣,认识到重要性,比较重视,有着较高的情感认同度,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度、兴趣度与重要性认识上的问题。
(1)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兴趣度较低,而且,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手段和方式不断多样化,人们可获得的资讯越来越丰富。尤其网络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比如微博、QQ、邮箱、微信,交流起来非常及时、便捷、高效,而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还是比较守旧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度较低。外来文化新颖、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上表所示,学生保持一般兴趣的比例很高,达到51%,表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兴趣不浓厚。
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非常重要”和“重要”相加)的达42%,认为一般或不重要的达57%。跟兴趣度较低有一定关系,主要还是认识不到位,学生没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真正乐趣,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大意义。
(2)家长群体的了解度、兴趣度较低。
如上表所示,家长群体“不了解”(“听过但不了解”和“没听过”相加)比例达53%,其中选项“没听过”的比例达13%。家长群体“了解”(“非常了解”和“了解”相加)的比例达46%,校长、教师、学生的了解度分别达100%、83%、83%,相比相差大。与乡镇地区部分家长的职业有关,大部分是农民、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受到文化素质、学习时间等的限制。
从兴趣度看,教师中有兴趣的(“喜欢”与“非常喜欢”相加)达87%,但家长的兴趣比例较低,占41%,“一般”和“没兴趣”相加达六成。部分家长可能朦胧地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很重要,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兴趣度低。可见,校内校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比鲜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取途径上的特点与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取途径上的特点。
从上表可知,调查的学生群体认为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有网络、电视、杂志、课外书、教师、长辈和朋友。其中认为来源于网络的达66%,认为来源于电视的达46%,可见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来自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是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途径,其中认为来自课外书的占比达53%,来自教师传授的占比为33%。教师传授获取途径相比而言较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尤为必要。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获取途径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习俗,学生并未提及这种途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取途径上的问题。
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现代传媒尤其是新媒体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能良莠不分,受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要加强相关指导,告诉学生正确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另外,学校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乐意接受的各种网络新媒体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利用传统媒体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减少,并且越来越少,尤其是习俗。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许多风俗习惯已经消失或改变,然而其中包含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相当陌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促进的方式方法呈现的特点与问题。
由上表可知,学生、校长和家长就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自己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学生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还提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非常新颖方法——自拍节目,值得重视。绝大多数校长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促进的方式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列入课程考核。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应举办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表演活动,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通过课堂传授传统文化。
这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设想很好,但是要真正落实不容易,落实之后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乡镇地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针对传统文化校园教育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考察,结合乡镇地区中小学实情,提出一些解決的办法。
(一)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让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引导、塑造学生。比如学完了《弟子规》,老师要求学生向孔融学习,与老师、同学来往时学会礼让;回到家里,家长要求孩子向孔融学习,与长辈、哥哥姐姐交往时学会礼让。逐渐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内化到学生骨子里,获得一种好的反馈,从而养成习惯与形成良性循环。
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校园教育。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为载体,采用自拍自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和兴趣度。
家庭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多一些,有兴趣一些,对其重要性有较深的认识,就会自觉地引导、督促孩子学习。
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宣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邀请有时间的家长来听,既可以加强家校沟通,又可以帮助提高家长的认识。
(三)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取途径。
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又不能放弃传统的媒体。在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代新传媒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引导。课外书、教师传授、长辈、朋友,尤其习俗等传统媒体不能丢,要加强利用,将新旧媒体有机结合。
(四)要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到实处,并且保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编写好一套实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用教材,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乡土教材。白仓镇的“高跷”是湖南省非遗,九公桥镇的布袋戏是国家级非遗,可以编进乡土教材。
2.建设好一批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可以抽取一批语文教师、历史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3.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地方中小学与地方高校实行联动,资源共享,将教学研究与实践充分结合。以课堂为教育主要阵地,同时采用讲座、非遗传承人表演、学生自拍自演等多种方式方法。
4.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将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管理。
5.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立联动机制。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要密切合作、同心同德。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联俊.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状况调查[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4):40-41.
[2]赵天歌,王永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问题及建议[J].经济师,2019(5):197-198.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西部项目“方言与文化视域下邵阳布袋戏剧本整理和相关研究(18YBX 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