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坑大师”赵元任
2019-01-07柯玉升
柯玉升
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的赵元任,是位百年难得一见的通才,连他自己都说:“不晓得做什么、到哪里去,不論就地理、国别而言,抑或就学术及感情而言。”对于语言学,这个最终奠定他地位的专业,也是在一次“填坑”中被发现的。
1919年,赵元任从哈佛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康奈尔大学执教。没想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填坑”:不是教数学,也不是教哲学,康奈尔大学给赵元任的教职,竟然是物理学讲师!拿着哲学博士学位,竟然教物理,对别人而言这简直就是无法做到的事情,可赵元任教得有滋有味。
次年,赵元任回国,北京大学率先递来了橄榄枝。当时,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胡适更是力挺他:“每与人评论留美人物,辄推常州赵君元任为第一,其人深思好学,心细密而行笃实,和蔼可亲,以学以行,两无其俦。”
惯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赵元任,最终还是选择了母校清华大学。回到清华大学,赵元任也没能摆脱被“填坑”的安排。起初,学校让他去教数学,到岗后又让他加授英文,随后“根据需要”,又让他改教中国史和哲学。后来清华大学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他又被安排教心理学和物理学。一人填六个“坑”,赵元任称得上是史上最牛的“填坑大师”了。
最大的“坑”还在等着赵元任。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演讲,急需一名现场翻译。这个“坑”一般人填不了,急着找人填“坑”的清华大学又想到了赵元任。
《爱因斯坦引力新说》《哲学问题》《未开发国之工业》《宗教之信仰》《数学逻辑》《物的分析》……这些都是罗素当年在华演讲的内容,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哲学、逻辑学和教育等领域,看似五花八门,但都是当时前沿和精深的专业。罗素演讲得唾沫横飞,赵元任翻译得游刃有余。通才对通才,罗素满意,赵元任过瘾。
跟着罗素到全国演讲做翻译,考验的不仅是英译中的本事,还有对各地方言的掌握能力。那个年代,普通话还未普及,所以到什么地方就要讲什么方言。在去湖南的途中,赵元任临时抱佛脚学起了湖南话,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将湖南话译成英文。轮到罗素在湖南演讲时,赵元任直接用湖南话翻译。“你是哪个县的人?”演讲结束,有听众直接冲到台前问他。短短时间内,就让湖南人错认他为老乡,可见赵元任学习方言的超强能力。正是这次“填坑”,让赵元任看到了自己潜在的超强语言能力。他痛下决心,在众多摇摆不定的专业中,将语言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专业。
一生中,尽管填过许多“坑”,而每次“请君入瓮”时,赵元任都是欣然接受。唯独有一种“坑”,不管怎么劝说,他都不去填,那就是做官。
1947年,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给在美国的赵元任打电报,要他出任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急了,回电说:“我从不喜欢做行政事,也不会做。”来一封电报,他就辞一次,朱家骅只好另选他人。
精通7国语言,能讲33种中国方言,赵元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言学之父”。人们敬佩他的博学通才之能,但更敬佩他“不入坑”的纯粹学者本色。
(摘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