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湖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色

2019-01-07谭明丽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放风筝

摘要:湖南民歌《故风筝》是在湖南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融入本地流行的地花鼓和湘剧的一些表演方法及演唱特色,逐渐形成的一首传承有自的民歌。《放风筝》这首湖南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唱做并重、载歌载舞。本文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和对廖春山先生嫡传弟子阳春兰老师采访的口述资料,试对湖南民歌《放风筝》进行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湖南民歌;《放风筝》;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93-02

一、廖春山艺术简历及其对《放风筝》的贡献

廖春山①(1893-1970年),原名春苟,又名书生,江西萍乡县人。因家境贫寒,11岁入湘剧凤仪班学艺。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师傅王桂初因违反上演花鼓戏禁令,被醴陵縣衙逮捕。他在狱中48天,仍学艺不止,其代表剧目《放风筝》就是在狱中向王桂初师傅学的。1948年冬,他参加湘潭春和原班,活动在湘潭、株洲、醴陵、浏阳农村,一直到1949年。解放后,花鼓戏解禁,迎来它崭新的春天。

廖春山先生“生、旦、净、末、丑”都很在行,尤其是以扮演旦角著称。他演出的花鼓小戏《放风筝》等,都是拿手好戏,并多次获奖。《放风筝》融入了他早年从湘剧凤仪班学来的表演技艺,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不断的创新,把《放风筝》这出小戏,演绎成了一件唱做并重、载歌载舞的花鼓戏艺术精品,也成了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他是一名男演员,却把一位天真活泼、体态婀娜的放风筝的少女陈凤英,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如果不是他对花鼓戏的执着追求、援湘入花和改革创新,一步步把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花鼓戏推上戏曲大舞台,很可能就没有这出著名的花鼓戏和这首著名的湖南民歌《放风筝》。廖春山倾其一生的艺术创造,使得《放风筝》成为花鼓戏中的保留剧目和经常单独演唱的湖南民歌,使其更加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二、《放风筝》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1953年,廖春山表演的《放风筝》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南区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演唱精彩,做工精湛,唱做并重,艺惊四座,从此闻名遐迩,随后被选送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放风筝》又被拍成戏曲电影,成为我省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花鼓戏,全国各地的剧团,都派出演员跟廖春山先生学习《放风筝》,成为他艺术事业的顶峰。这一年,他已年届六旬,鹤发扮红颜,成为了花鼓戏史上的一段佳话。1961年,彭德怀元帅回到故乡湘潭,廖春山先生的嫡传弟子刘福秀和著名演员赖伦芳等为彭总表演《放风筝》,同样受到高度赞誉。1984年,廖春山的嫡传弟子阳青兰老师也以这出《放风拳势,参加湘潭市戏剧汇演荣获二等奖,并录像收入《湖南民间舞蹈集成》。2003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放风筝》,其中就有阳青兰老师唱的湖南民歌《放风筝》,作为廖春山的嫡传弟子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单秀荣老师在2008年3月15日发行《单秀荣歌唱艺术全集》里,收录了17首《放风筝》,其中就有湖南民歌《放风筝势。2011年,在中央三台综艺频道《天天把歌唱》专栏,当代著名青年歌唱家雷佳唱响了这首湖南民歌《放风筝》;同年,中央11台戏曲频道,雷佳参加《开门见山》栏目演出,再次唱响湖南民歌《放风筝》。2018年,雷佳在湖南卫视春晚舞台,第三次把湖南民歌《放风筝》唱得更响。

三、《放风筝》的演变过程

廖春山先生表演的这出花鼓戏《放风筝》,原是《菜园会》里的一个片段,经过他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目,“唱做并重、载歌载舞勺是其最大的表演特色和艺术亮点。这出戏在开始的时候,道具只是一把用来代替风筝的花扇,需要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使看天气、从地上拾起扇子、端扇、吹扇子上的灰、出门、抛线挽扇、单手放筝、双手放筝、单手抖筝、捏线、摊掌、放线、撑腰、鹞子翻身、咬线放筝、举线抖筝、收线、单手收筝、双手收筝等一系列无实物舞蹈表演和演唱,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舞蹈现已收录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潭市资料卷》中。后来经过阳青兰老师的传承和发展,她不仅将廖春山师傅传授给她的《放风筝》完整地继承下来,在不失剧目原貌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她在表演《放风筝》时,加强了扇花的动作和舞台调度,突出了人物性格,发展了背拉线、滑步放筝、退步放筝、背风筝等动作。

四、舫女风筝势的艺术特色

(一)歌词特点

湖南民歌《放风筝》的歌词,具有湖南方言喇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亲切感人”的特点。第二乐句中“蔑(“竹蔑”义)扎的、纸背(“糊”义)的”,用同一个“的”字的不同旋律音调,把一个少女手上拿着什么样的风筝,交待得清清楚楚,介绍得明明白白,表现得活灵活现。“我放啊,我放啊,我放风筝去散心啊”,则运用重复手段,连续使用三个“放”字,形象地刻画与表现出村姑陈凤英把风筝放到空中去以后欢快的心情。尤其是大量“衬词”的运用,独具特色。“哪咿哪嗬咿嗬嗨,哪嗬咿嗬嗨嗬嗨”这一连串的衬词,旋律不一样,重复了好几遍,体现了陈凤英看着风筝飞到空中的喜悦心情。最后,“嘚儿”的花舌音,巧妙地展现了空中的风筝飘飘洒洒、自由飞翔的情状和人物欢快愉悦的情态,使得整首歌曲很有画面感、运动感、兴奋感和喜悦感。

湖南民歌《放风筝》所使用的“衬词”,结合放风筝的表演动作和“花舌”的运用,精彩地描述和体现了放风筝的全过程,一边展现出放风筝的少女放飞风筝的形态,一边又表现出村姑抒发情感的愉悦心情。

(二)曲调特征

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地地道道的花鼓小调,用最具代表性的湖南方言长沙话来演唱。这首歌曲跟其他的湖南民歌在曲调上的写作方法很不一样,具有丝弦小调的特色。湖南的传统小调的旋法以“la、do、mi、sol”最为典型,而这首《放风筝》的旋法则是以“la、sol、mi、re、sol”为主,比较强调“sol”音,在湖南民歌的创作上是比较罕见的,这也正是这首《放风筝》与其他湖南民歌在曲调上的不同之处。该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曲式结构为ABC。第一乐句六小节,交代准备去放风筝;第二乐句九小节,对所放的风筝进行艺术描述,跟第一乐句形成“提问与作答”的关系;第三乐句则运用大量的衬词来重复和扩展旋律,使往复循环、虚实相间的民间小调,更加丰富饱满与活泼可爱。

(三)演唱特色

《放风筝》这首湖南民歌在“地方化”与“特色化”的部分,就是大量巧妙地运用了湖南民歌的“花舌”演唱技巧,使得《放风筝》在演唱的“个性化”方面更加鲜明。《放风筝》最具特色的亮点,是运用“花舌性支巧演唱“衬词”的那一部分,“打花舌”在收尾时是上扬的,使得歌曲变的更加风趣活泼,也更加妩媚动人。这种演唱技巧在表现风筝放飞的情景和人物愉悦的心境方面,非常贴近生活,极具戏曲化演唱特点。“花舌”演唱技巧,是湖南花鼓戏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在湖南花鼓小调里都有运用。湖南民歌《放风筝》与其他花鼓小调不同的是,它这部分”舌颤音”有更多自由发挥的成份,可以伴随表演者个人的气息长短和演唱优长临场即兴发挥,音随情走,乐伴腔行,这就鲜明地体现出歌曲“风趣欢快、生动活波”的曲风。听着这支歌,仿佛能体会到女孩子在草坪里把风筝顺着风儿放到空中的场景,也能够更加细腻地体会出乡村少女放风筝的一系列细节和整个表演过程,真可谓是“有法度而无定谱”,给演员以最大的即兴创作的自由和施展才艺的空间,使之成为湖南经典民歌《放风筝》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湖南民歌《放风筝》是一首湖南民歌的代表作品,享誉全省,闻名全国,广为流传。它独特的地方音乐特质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湘潭市文联.湘潭文艺家辞典.

作者简介:谭明丽,湘潭市群众艺术馆音乐专干,湘潭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湘潭市青年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文艺界委员。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放风筝
放风筝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