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混杂研究综述

2019-01-07刘霜冰赖涵意张可盈何玲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刘霜冰 赖涵意 张可盈 何玲

摘    要: 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但是英汉语码混杂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研究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相关理论,将其进行分类和分析,有助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现象。

关键词: 语码混杂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词库

引言

英语是国际语言,在互联网和国际贸易等场合广泛使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汉语学习热潮日益高涨,中国英语教育教学更加全面和深入,汉语和英语相互影响。尤其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开放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高校学生而言,英语学习使其汉语使用模式产生了广泛变化,越来越多的“洋词”出现,本文主要探究大学生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概念辨析

(一)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人交流中所发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指操双语的人自身所发生的语言接触。在社会语言学中,不同语言间由于社会、政治和历史等原因有一定接触被称为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所强调的语言多样性始于语言接触。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指人自幼最先接触并习得的语言,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一个人在第一语言之后获得的语言;

本地语(indigenous language),是某个地区最早的居民所说的语言;

皮钦语或洋泾浜语(pidgin),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所用的混用语。

(二)语码混杂

在说不同语言的人的交流交往中,不同的语言相互影响会使相关语言之间及其内部发生语码混杂和语码转换现象。语码混杂或者语码混合(code-mixing)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语言交流中混合使用[1]。语言变体既可以指称语言(language)、方言(dialect)或语体(style),又可以指称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词汇项目,不带有感情色彩。但因为变体可能被误解成标准语言的变种,许多社会语言学家又采用语言代码,简称语码(code)这一中立的名称,与语言变体替换使用[2]。在中文对话中使用英文单词,中文作为主体语言,英文单词作为插入语是语码混杂的一种形式。

语码混杂与混合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个体使用的语言策略,因为不是所有的语码混杂都能够成为混合语;后者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为某一言语社团所接受的一种语言形式,如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Creole)。本文研究的语码混杂是一种以语言为主体语言,另一种作为插入语,需要词汇借用(borrowing)加以区分。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形式扩散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扩散不是一种个体行为。借词是指从别的语言吸收过来的词,通常是单个词,已经融入目标语的词汇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语码混合包含借用,但借用不等于使用者真正掌握源语言,语码混合一般意味着说话人知晓两种语言。

(三)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简称CS)是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随着情境的转变进行的语码调整。一般来说,语码转换的定义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保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杂之间的差异;第二种类型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区别;第三种类型并不对它们之间的区别采取立场。在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杂的区分中,通过语言结构进行区分的一派将句子间的转换称为语码转换,而把句子内部的转换称作语码混杂。这一区分法只考虑了转换后的结果的特征,以转换完的语言词句结构特征进行分类难以分析转换过程中发生转换的心理的动机和转换的功能。在对转换功能和心理动机的分析中,句间转换和句内转换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有一派学者用语码转换概括句间转换和句内混杂,另外一派用语码混杂涵盖句间转换和句内混杂[3]。对于语码转换的分类,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Gumperz)的情景型转换和喻义型转换学说是现在学界较为认同的一种分法。情景型转换是指对话交流中说话人根据不同的情景转换不同的语码,但是交流的话题并没有改变。喻义型转换是指对话交流中说话人因话题改变而转换语码,通常是为了适应新的话题以便更好地表达交流[4]。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学者称语码转换是一种不标准的语言用法。然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它是双语和多语言使用的自然的产物。

(四)语言借用

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往来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觸会有可能产生四种结果:语言同化、语言借用、语言融合和双语现象。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一个语言变化就是借用,一种发生在语言间的同化或异化现象。借用现象在语言接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就如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会从拉丁语和法语及其他语言借用词汇一样,汉语也会有不少对英语和日语的语言借用,借用会涉及语音、词汇及语法,其结果因语言接触的时间长短及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与接触渠道相关。

借词(loanword)、借译(calque or loan translation)、混合借词(loan blend)和语义借词这几类都粗略归为“语言借用”。

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采用直接引用、音译或仿译等方式从另一种语言引进的词,如“因特网、唐宁街、水上芭蕾”等。借译是在翻译外来语的过程中,按照来源语言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的语言借用形式。也可称为翻译借词,是一种特殊的借用,每个语素或单词都是从另一种语言的语素或单词对等翻译过来,如“蓝牙(Bluetooth)”“热线(hot line)”。混合借词是指借词的一部分源自本国语,另一部分借自外来语,意义是完全借来的,从英语吸收入汉语的混合词比如“啤酒”“迷你剧”。语义借词是指从另一语言借用语义(而非词项)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借译词的形成非常相似,区别在于语义借词所用的单词在借用语中已经存在,只是新添加了被借用语中的某种含义。

(五)语义相对空缺

语义相对空缺是在翻译中面临的问题。语言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其含义是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

语义空缺即文化负载词在另一语言中的空缺现象,可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绝对空缺指空缺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且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相对空缺指空缺词在目的语中存在对应,但两者语义范围和文化内涵存在差异,具体可分为范围空缺、含义空缺和语用规范空缺。

范围空缺:词汇在源语中表达的事物概念对应译入语中多个对象,如中国的“羊”年,不能确定是指英文中的“sheep”,“goat”,还是“lamb”。

含义空缺:源语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译入语不同甚至含义相反。如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对应的英文“dragon”在英语文化中象征邪恶。

语用规范空缺:词汇在某种语言中可用于特定语言范畴,而在另一语言中不恰当。如英文“吃饭”译为“have meals”而不用“eat meals”。

二、不同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混杂

(一)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混杂

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心理方面的研究,是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对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杂的研究角度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止的研究语码与语言环境的关系,比如Ferguson提出的“双语制”,其研究基于全社会成员选用的某一种语言,认为语境的变化是谈话者在谈话时语码转换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是注重思维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为参与交际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和语码混杂[5]。比如Gibbons对广东话中混杂英语的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结论表明讲话者的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混合语体自身的构词规律、语法规则等,以及大众对语码混杂的态度等社会心理因素都是语码混杂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词汇层面,心理语言学中有关心理词库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将在之后的章节进行阐述。除此以外,心理语言学范围内讨论的词汇提取对本文研究的英汉词汇使用的语码混杂具有启示意义。研究词汇,首先是研究词的基本元素。心理语言学中的对“词语换位”这一言语错误的分析表明,人们理解词意或提取语言信息时,词汇原义不会随着词汇位置的改变而消失。在换位过程中,只要存在可被交流双方所理解的语境,词语换位就不会影响语言理解。对二语使用及双语语码混杂现象,每一个研究者都很难解释其中产生、理解、应用的全部过程。心理语言学中从言语过程、语言环境和思维交际的心理分析加深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理解[6]。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混杂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George Lakoff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和人类认知密切相关。以认知的事物为依据,语言是人类认知的反映,同时内嵌于认知体系之中。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使用场合、领域及多项参数综合称为语域,其拥有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变量。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语言使用者会在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成分上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达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这就意味着,为了使语言表达准确且得体,语言使用者做出的任何一个判断,以及任何一个语域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最终呈现出的语言产物。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语码混杂现象也是依据语场、语旨和语式等各因素对语言进行调整,使其合理、符合交际要求的结果。由此可见,语码混杂的实现是语域理论下一个思维转化的动态过程。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混杂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社会的各方面包括文化习惯和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方式的影响。它还研究由某些社会变量分隔的群体之间语言使用的差异,例如种族、宗教、地位、性别、教育程度、年龄等差异对部分群体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及产生这种影响的过程和原因。

这些概念在不同的语言学观点下是有内容或定义重合的,它们的界线是模糊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某些语言现象的研究中开始运用综合的视角分析。社会语言学通常把外界影响个体或群体语言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二是说话人或对话活动参与者所处的具体情景,这两个方面对语言选择和使用有重要的影响。有学者将社会语言学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和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两大类。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大范围内语言使用情况及特征,并结合社会大背景研究其和语言的发展关系。微观社会语言学研究个体或小范围群体对话交流中的语言现象和特点,探讨对话交流发生的情景、参与者的心理状况和相关语言现象的关系。在语言现象具体产生原因和影响分析中,也有学者将两种研究内容结合,或者介于这两种研究方向之间研究相关语言现象[7]。

(四)心理词库

心理词库研究的诞生大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心理词库,又可称为心理词典、内部词汇或主观词汇。通过运用语言学及心理学的理论,心理语言学研究涉及语言习得、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特丽斯曼(Tresiman)曾第一次提出心理词库概念,认为心理词库是读者或听者所掌握的有关语言词汇全部信息的存储宝库,其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发音、拼写、句法特征、语义、与其他词语的关系及语用知识等。

最近几年,在学生和年轻人中会出现活用至少包括两种语码的言语知识库情况,资料表明,英汉双语学习者的双语词汇心理表征,即英漢心理词库[8][9]是两个独立体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分别从两词库中搜索词汇,但也会涉及二语心理词库相互影响干扰的情况。

结语

通过辨析语码混杂相关概念并从不同语言学视角分析语码混杂现象,语码混杂是语言接触中语言间相互影响产生的语言现象。在对语码混杂的研究中,常与语码转换和语码借用进行区分。早期的研究认为这是不规范的语言使用,后期研究认识到这是正常的。不同分支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码混杂与语言环境或者语域变量有关,他们多从个人内心和群体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个人内心方面,除从态度、语旨、语用角度分析外,也对心理词库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J].语言文字学,2016(7).

[2][4][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9,198,12.

[3]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季刊),2001(24):85-95.

[5]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0(02):75-79.

[6]高军,戴炜华.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01):15-19.

[8]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J].外国语,2002(4):23-29.

[9]曾玉萍.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常规关系的构建[J].肇庆学院学报,2015(3).

指导教师:邱婉宁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临县话为例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