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2019-01-07巫妩
巫妩
摘 要: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把此概念放到高中语文教学视角下审视,就是要求高中生继承、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审美水平,切实培养足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成长为具有崇高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核心素养”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是各阶段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核心素养视野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古今中外,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传承创新的基础,各个学科莫不如此。因此,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如何,不仅决定了他们语文成绩的好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另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感情,体现作者优秀的道德品质,通过阅读,高中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不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还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利用问题引导,增强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以往阅读教学方法的一大问题是容易浮于表面。有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针对阅读的课堂提问往往指向性非常强,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比较少。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头脑中形成一个个解题“套路”,阅读彻底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高中生普遍面临高考压力,学习负担较重,枯燥乏味的阅读自然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反而可能影響学生对阅读的态度。“群文阅读”概念的提出,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与更灵活的课堂提问方式相结合,为阅读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例如,选择“感受文言文中的美感”为议题,同时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与《滕王阁序》,打破教材安排的固有节奏。这两篇文章均是中国古代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并序》语言朴素,通脱自然;《滕王阁序》句法更加整齐,而且用典颇多。两篇文章虽然时代、写法等方面有所区别,却都利用优美的文笔酣畅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感情。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后提问,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分别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读者心中描绘出的分别是什么样的场景?这种提问与以往方式相比较新鲜,不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对比找到问题的答案,对文言文美感的认识更加深刻。当然,教师可以选择更多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只要与议题紧密关联即可。
二、开展德育教育,通过阅读实现文化传承
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之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放大,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学名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智慧与道德的光芒。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引导,尽量“放大”这种光芒,让学生看到、愿意学习。只有如此,学生的学习和道德水平才能在阅读中同步提高,才谈得上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通过标题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方向。作者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对中国传统建筑充满感情。该文虽主要从学术角度讲述,但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表露无遗。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作品的图片或相关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建筑独特的美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情。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爱,爱国情操也能得到陶冶。又如林庚的《说“木叶”》,虽然属于文学论述,却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热爱,在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放大,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对应的多媒体素材,如与文中所举例子相对应的风景图片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三、组织分组阅读,互帮互助提高思维能力
从年龄来说,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人,但是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和经历过的事情仍然比较少,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再加上正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如果只由高中语文教师对他们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就容易落入“填鸭式”教学局面,效果并不好,不如采取分组阅读。首先,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习水平等各不相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必然不同;其次,优秀文学作品本来就有很多种解读角度及方式,学生之间的差异会在阅读中被进一步放大。通过分组阅读,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全面,思维能力在交流沟通中得到提高。
例如,《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主要是对一些典型昆虫的社会组织进行介绍,并与人类进行对比,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发人深省,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颇具独创性。在阅读这样一篇文章时,有的学生被其中幽默的语句吸引,认为文章引人发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阅读首次深刻意识到昆虫原来也有社会组织,内心觉得震撼;有的学生可能想得更深一些,从昆虫的世界联想到人类世界。这三类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如果采用分组阅读方式,就可以互相交流了解别人的想法,只认为文章幽默能进一步体会到文中更深刻的内涵;已有一定思索或联想的,则会对文章的趣味性产生更深切的感受。即几类学生都能明白,就算是科普类文章,并不代表枯燥、无聊,同样蕴含着诱人的文学魅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深刻,思维方式、广度得到有效提升。
四、重视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相比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水滴,其体量是难以相比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课外阅读还有教材内容不具备的优势,即学生的阅读内容是连续的、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整本书,而不是教材中一篇篇分开的课文。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尽量挑选学生感兴趣、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学名著;其次,课外阅读虽然不算课程内容,但仍然要注意总结,可以适时组织读书分享会,避免课外阅读沦为空洞的口号。
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教材中选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围绕林冲被逼上梁山的遭遇,情节张弛有度、波澜起伏,而且有一些打斗场面,相对来说比较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水浒传》本身知名度和文学价值都很高,又是用当时的白话文书写,高中生读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取得良好阅读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推荐《水浒传》。推荐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举办一次阅读分享活动,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分享会上说出自己对已阅读内容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问,大家交流讨论。还可以进一步定出整本书大致读完的时间,然后进行总结性分享。对于课外阅读这种附带活动,教师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即可,不用过多参与,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通过整书阅读与分享交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
五、开展读写结合,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大致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字、词、句的组合构建话语,最终形成篇章段落。另一方面是在熟练建构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写作是语言建构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有效阅读,高中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欠缺的是运用机会。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后配合相应的写作练习,题材、字数等不必提太多要求,但主题要与阅读内容有关,让学生首先有一个思想的基点,具体写作时随意挥洒,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将写作与以上提到的课外阅读分享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把阅读《水浒传》的感受或疑问写下来,并在分享会上读给大家听。一方面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他们面对人群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原则不变,即教师尽量少介入,分享内容的长短、形式可以不做硬性要求,但必须言之有物,不能敷衍了事。与一般命题作文相比,这种写作和语言分享方式看起来更加宽泛、自由,实际上因为有感而发,反而更容易展现出学生在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优缺点。比如性格上比较害羞,虽然写东西顺畅流利,但读的时候却磕磕绊绊等。此时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直击问题的核心,教学效果更好,有效补齐学生综合素质的短板。
综上所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流、最有效的方式,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成长为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希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及时审视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去芜存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为学生未来人生负责、为国家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步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菊.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18(36):235-236.
[2]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35):14-17.
[3]吳晓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2.
[4]李烈春.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