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翻开“盐铁会议”那段尘封的历史
2019-01-07钟岳文
钟岳文
一、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加工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欲了解《盐铁论》这部书,就要先从“盐铁会议”说起。
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的“盐铁会议”是先秦以来儒家所提倡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自由经济思想与以管仲为代表的“轻重论”国家干预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一次理论交锋,也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召开、有民间学者参与的全国性经济政策的研讨会。这次会议上,主张自由放任和主张国家干预的双方进行大辩论,对当时及后世的经济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家财政困难。史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对内减轻赋税,开放山泽,鼓励垦殖,并奖励农业,抑制工商;对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委曲求全。到文帝时,“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由此产生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军事上,汉朝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征战,并取得胜利。战争虽然壮大了汉朝的国威,但也需要巨大的财力作后盾。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匈奴的战争消耗了汉朝大部分积蓄,把国家财政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桑弘羊提出建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为了筹措巨额的军费开支,力求财政收支平衡,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等人的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酒榷等经济政策。
应该说,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政权的需要,但却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因而引起他们的一些不满和反对。于是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汉昭帝始元六年,主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下令召开盐铁会议。史载:“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会上,以代表民间利益诉求的贤良、文学为一方,与以代表政府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就西汉武帝一朝的内外政策得失,特别是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会议历时四个月,对上述相关问题反复讨论辨诘。由于会议主要围绕盐铁官营存废问题展开,人们遂称其为“盐铁之议”或“盐铁会议”。
这里,我们不妨将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等人关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中心议题的立场和理由列举如下,使读者能够对双方的思想有大致了解。
文学、贤良坚决主张罢盐铁官营,他们的主要理由有:1.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铸五铢钱等经济举措是与民争利,朝廷应该还利于民;2.官府制作的铁器规格统一,质次价高,不适合农用,铁官经常不在盐铁商店上班,民众不能及时买到铁器,贻误农时,有些民众不得不用木器耕种,吃无盐的淡食,器用不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造成田地荒芜,民众生活贫困;3.均输、平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官吏强征贱买、因垄断而导致物价飞涨、奸商囤积居奇等弊端,结果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并未带来朝廷所期待的均衡劳逸、方便贡输的好处;4.盐铁官营支持了汉家外伐四夷的征战,而长期戰争影响了民众的基本生活,内地民众苦于兵役和徭役,边境民众则苦于戍守防御,实在看不到盐铁官营给民众带来的福利;5.礼义是立国的根基,而权势财利是为政的残贼,不推崇仁义就无法教化民众,不大力务农就无法使国家富强。
而桑弘羊等人坚持盐铁官营的理由是:1.盐铁官营是朝廷为解决征讨匈奴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如果废除,就会导致边境军费不足,不利于完成汉武帝未竟的外伐四夷的大业;2.盐铁私营为诸侯反叛提供了经济基础,加剧了豪强势力膨胀和邪恶势力聚集,造成不法奸商垄断市场,形成“一家害百家”的恶果,因此不能放任盐铁私营;3.官府资金充足,器具完备,铁器规格和价格统一,盐铁官营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私人都有利;4.中国古代有“名山大泽不以封”的传统,汉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完全符合古代的传统做法;5.实施均输、平准,是为了“平万物而便百姓”,是出于富国足民目的考虑的;6.战国秦汉之际儒生方士用五行配五方,这说明均衡有无、流通万物是天地之道;7.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对内极大地开辟了山林川泽的财利,使各种货物越来越丰富,朝廷经费充足,民众生活不再困乏,农业和工商业共同获利,上上下下都很富足,对外则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外国的资财,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
可见,由于立场不同,贤良、文学和桑弘羊等人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陈述理由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除了辩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铸五铢钱等经济政策以及伐匈奴的论题外,双方还就其他一系列论题展开了论战,诸如对商鞅、邹衍、李斯、晁错、颜异、狄山、主父偃等人的评价,如何看待儒学的价值、贫富的原因、孝养父母、汉代奢侈的风气、官员贪腐、真假儒生、国家安全等问题,天子诸侯的园池是存是废,当世要务是什么,要不要开拓边疆,要不要遵守先王之道,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究竟是以德治国还是以刑治国,朝廷应该坚持王道还是霸道,导致水旱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这里,就提醒我们在阅读《盐铁论》时首先要破除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这部书谈论的只是关于盐铁等方面的财经问题。这大概是受《盐铁论》书名的影响(桓宽之所以将此书取名为“盐铁论”,是因为朝廷最后仅仅接受了贤良、文学的部分建议,废除了酒类的专卖,而保留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因此桓宽“惟以盐铁为名,盖惜其议不尽行也”)。事实上,盐铁会议召开于武帝“多欲”之治而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之际,这本书的目的是“总论政治得失”,广泛涉及了当时经济、司法、民族关系、民生、吏治、社会风俗、学术思想等问题,是在一场“百科全书式”的论辩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盐铁论》这部书。
还需指出的是,在这次盐铁会议上,辩论双方都表现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风范。文学、贤良面对丞相史、御史大夫这些朝廷重臣,不是察言观色,不是见风使舵,没有为现实政治作缘饰,也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而是直言不讳,指陈弊政,不假辞色,他们身上保留了战国时期处士议政的遗风,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气节和风骨。
二、《盐铁论》的成书和主要内容
据《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论赞所说:“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竟,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
由此看来,《盐铁论》这部书是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辩论的问题详尽地记述下来,写成的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著作。全书共十卷六十篇,前四十一篇(从《本议》到《取下》)写的是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从《击之》到《大论》)写的是会后余谈,即贤良、文学向大夫等人辞行,大夫向他们征求征伐匈奴的意见,顺便又讨论了任刑任德的问题。最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书中每篇各标目,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辩论情景,目的是“究治乱”“成一家之法”,也就是总结治国的经验教训。
有学者将《盐铁论》分为三个部分,自《本议》至《利议》为大夫与文学的辩难,所讨论的内容比较丰富,不限于盐铁、均输等具体问题,表达的是儒生与文法吏士之间在价值观与人生观上的不同,其深层内容是由来已久的儒家与法家的义利之辩。文章句子整齐,多对句,语言十分优美。从《国疾》至《取下》为大夫与贤良的辩难。贤良征自长安,既有三辅的儒生,也有各府的官员,他们对朝廷的弊病看得比较清楚,所以发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对朝廷自上而下的奢侈之风,论述得尤为详备深刻。文章多排比和对比,整体上以散句为主。从《击之》到《大论》,又是大夫与文学的论辩,主要讨论攻击匈奴和任刑任德的问题,但文风却与第一部分有较大不同,以散句为主,不像第一部分那样整齐,大概由于这一部分是大夫向贤良、文学征求意见的记录。
三、《盐铁论》中的经济思想及借鉴意义
作为一部重点论述西汉财政经济的著作,《盐铁论》中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义利之辩
所谓“义利观”是研究人性本质的问题,贤良、文学认为人性本善,应当重义轻利,而法家学派则相反,认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贤良、文学认为治国必须“以礼义防民欲”,“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认为政府以利示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当然,贤良、文学并不否定利,而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人要以平和之心取得财富,若不符合仁义道德,宁可舍去物质而保证品质的高洁。贤良、文学极力反对盐铁官营政策,认为这是造成百姓贫穷的根源,同时抨击那些通过该政策获取好处的官员。
桑弘羊等人对“重义轻利”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他引用司马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观点证明人趋利避害的本质。同时,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大大便利了百姓,是“义利”皆符合的。他还认为,只有国家干预经济才能控制兼并和富豪势力。
2. 本末之辩
本业指的是农业,末业指工商业。本末之辩是《盐铁论》最核心的部分。贤良、文学主张“重本抑末”,认为商业繁荣与农业兴盛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在贤良、文学看来,农业荒废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根源,“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桑弘羊等人则认为应该本末并重。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工商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社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的封建社会,“重本抑末”的观点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小发展却阻碍了社会的大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工商业有助于富国兴邦,而且能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由此得出结论,本末并重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分工以及商品的流通,对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3. 贫富之辩
贫富之辩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是先富国还是先富民。贤良、文学强调富民优先,“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故民人以垣墙为藏闭,天子以四海为匣匾。”主张让百姓先富起来,提出官府放权让百姓自由经营,他们认为,山川还是那些山川,田地还是那些田地,如果没有农民的生产,怎么能产生百倍的利益呢?
大夫、御史则强调富国为先,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欲望是无穷的,因而君主可以利用这一点,让百姓更加勤奋地耕作,不断壮大国家的实力。他们认为,优先富民会导致兼并,对国家政局的稳定产生冲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富强了,人民群众自然也就富裕了。桑弘羊提出,贫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懒惰,智者以及勤劳的人才能够富有。而且,如果不注重储蓄,政府的补贴永远无法满足穷人。
可见,《盐铁论》一书系统概括了社会各个阶层所体现的利益观和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应该全面把握,充分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之余,还要注重精神方面的素养;要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消费观,这对国家的富强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盐铁论》的现代价值
《盐铁论》为我们提供了西汉时期宝贵的经济史料,这一点前面已进行了论述。除了经济方面,这部书的价值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无论尊孔与否,双方都对“五经”表示了极大的认同,双方言论中均大量引用“五经”之文。这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孟子思想得到贤良、文学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考证,《孟子》在会议中被引用72次,在所有典籍的引用中仅次于《论语》。贤良、文学以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批评武帝政治,第一次将孟子放到与孔子同等的地位。这是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上升的一个标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透过贤良、文学,也可见当时民间已逐渐产生一批精于“六艺”和孔孟之学的知识分子。这批人将陆续走上政治舞台,以学术引领政治,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其次,从社会史的角度看,《盐铁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了解汉代下层社会的风俗史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散不足》篇。这一篇中贤良历数社会风俗在武帝以前与武帝以来由俭入奢的变化,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领域。我们知道,《史记》《汉书》等正史所记多为上层的风尚习俗,对下层社会的风俗、特产等没有过多关注,《盐铁论》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此外,如果将《散不足》篇中的这些社会史资料与近年出土的各种汉代文献、实物相结合,或能进一步窥探汉代社会的生动面貌。
第三,本书较完整地保留了桑弘羊的生平、思想和言论,是研究桑弘羊这位古代社会理财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史记》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汉书》又未给其立专传,而《盐铁论》可以说是半部桑弘羊传。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他站在西汉中央的立场,强调法治,坚持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盐铁论》的整理者桓宽虽然站在反对桑弘羊观点的立场,但他能把盐铁会议辩论双方的思想、言论较为真实地整理出来,使得书中桑弘羊的思想和言论比较可靠,研究桑弘羊,离不开这部著作。
最后,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刺权》篇中,文学指出,为官者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为厚禄和荣宠,“君子之仕,行其义,非乐其势也。受禄以润贤,非私其利”。又如《救匮》篇中,贤良提出导致国家财政匮乏的根本原因是权贵阶层的奢豪之风,要求从政者做到衣着合适、躬行节俭,以敦厚朴实作民众的表率,杜绝吏治腐败,改善社会风气。应该说,贤良、文学的这些观点意在提醒为官者要注重自身修养和操守,作百姓的表率,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