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诗中的“贡茶”史

2019-01-07杨多杰

月读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贡茶陆羽茶山

杨多杰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钟歌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唐〕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

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大部分茶诗,都是饮茶过后所写,记录的是茶事心得。一盏好茶,触动万千心事,妙笔生花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有的时候,喝不到茶的人也能写出茶诗,而且可能还更精彩。白居易的这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就是其中一例。

对于诗人白居易,我们实在太过熟悉,在这里就不多谈其生平了。

这首茶诗,我们就从题目讲起吧。

诗歌题目的长短,并没有一定之规。例如我们熟悉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题目就两个字,叫做《悯农》。而另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题目叫做《静夜思》。别看诗题只有两三个字,但主旨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正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若想表达比较多的内容,题目多写几个字也无妨。白居易的这首茶诗,题目就有20个字之多。信息量相当丰富,对于我们理解此诗大有好处。

题目开头用了“夜闻”两个字,即“晚间听说”的意思。也就是说,诗中的内容都不是诗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是别人口中的描述,或是自己脑海中的想象。

不是亲身经历,自然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道听途说再加上无限遐想,却又给人以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便是这首诗的精彩之处了。

接下来引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贾常州”,另一个是“崔湖州”。古人经常把姓氏与所任官职连读,作为一种对于官员的尊称。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因为担任过豫州牧一职,所以世称其为“刘豫州”。诗中的“贾常州”,自然是在常州任职的贾姓官员,而“崔湖州”,则是在湖州任职的崔姓官员。

“贾常州”,即贾(sù)。他于唐长庆四年(824)至大和元年(827)间,在常州任刺史之职。白居易还有一首《看常州柘枝赠崔使君》,也是写给这位贾的。至于“崔湖州”,即崔玄亮。白居易与其交往甚密,曾有《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崔湖州赠红石琴荐焕如锦文无以答之以诗酬谢》等诗。崔玄亮死后,白居易还为其撰写墓志铭,即《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对崔玄亮在湖州的政绩颇为肯定,其中写道:“俄改湖州刺史,政如密、歙。加之以聚羡财而代逋租,则人不困;谨茶法以防黠吏,则人不苦;修堤塘以备旱岁,则人不饥。罢氓赖之,如依父母。”由此可见,崔湖州的官声

颇佳。

那么这两位刺史大人凑在一起干什么呢?原来是“茶山境会”。这可让不能前往赴会的白居易羡慕不已。没办法,他只能把自己对于“欢宴”的美好想象再加上一肚子的遗憾,一起写成诗寄过去了。

这首茶诗,写于唐宝历二年(826)。此时的白居易正在苏州刺史任上。同为刺史,白居易为何不能去参加这次茶山聚会呢?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聊聊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在茶山聚会。理由就是贡茶。

学者黄正建通过对《通典》所记贡物的全面梳理,指出唐代前期并无湖州茶贡。唐代前期,皇帝也并未将茶作为饮料,而是作为与治疗“风疾”或“头痛”有关的药物。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详细记载着全国的贡赋,其中也没有茶叶,且记载湖州土贡为白纻布。也就是说,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富有四海,但很可能没怎么喝过茶。

唐代贡茶的开端,还要从茶圣陆羽开始。据唐《义兴县新修茶舍记》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獻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之邦侔矣。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余人。”这里说的李栖筠,就是宰相李德裕的祖父。他在唐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三年(768)间任常州刺史。在陆羽的劝说下,李栖筠主持并开展了向中央贡茶的活动。

唐代贡茶,始于常州。常州贡茶数年之后,便令临近的湖州分山造茶。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谓之‘顾渚贡焙,岁造一万八千四百八斤。焙在长城县西北。大历五年以后,始有进奉。至建中二年,袁高为郡,进三千六百串,并诗刻石在贡焙。”由此可知,湖州贡茶正式始于唐大历五年(770),也算是受茶圣陆羽的间接影响了。

如今世人只知陆羽撰写了《茶经》,却不了解他还是推动唐代茶贡的第一人。

常州与湖州,都是唐代出贡茶的地方。开始时,这两个州各自为政,到后来则是两州刺史联合操办贡茶事宜。据《嘉泰吴兴志》记载:“《旧编》云: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这里的“刺史”,指的就是湖州、常州二刺史。至于“观察使”,即浙西道观察使。茶贡制度,便是由常州与湖州二刺史共同监造,总之于浙西道观察使后,进奉朝廷。

于是乎,在督造贡茶的时节,湖州与常州的刺史一般都要合署办公,这便有了白居易诗中贾常州与崔湖州“茶山境会”的场景。因此,白居易这首茶诗,不仅反映了士大夫的饮茶闲情,更是研究唐代贡茶制度的珍贵史料。

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文。头两句诗文,写的是热闹。茶山境会,是常州与湖州的大事。两州刺史齐聚茶山、珠翠歌钟的场景,显现着一派热闹的太平景象。但开篇“遥闻”二字,又点明了作者因故未能到场的现实情况。

前文中我卖了个关子,此时要揭开谜底了。原来就在这一年,白居易不慎坠马受伤。他在《马坠强出赠同座》一诗中写道:“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间卧,何因花下来。”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不慎坠马,腰足皆伤,这才未能出席这次重要的茶事。作为一个爱茶人,白居易的心中自然向往这样的茶界盛事。心中无限的畅想,便是写作此诗的原动力了。

三、四两句,写的是和谐。古诗中的句子,当我们单独拿出来欣赏时,便成了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例如这两句茶诗,“盘下”对“灯前”,“中分”对“合作”,“两州界”对“一家春”。两两词语的对仗,都是那么严丝合缝。作者利用这样的写作方法,烘托出两州官员同心协力、共襄盛举的和谐之感。

五、六两句,写的是想象。虽然没到茶会现场,但白居易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茶山。他既熟悉官场,更熟悉茶事,自然知道“茶山境会”的精彩与热闹。靓丽的青娥,舞姿定然是曼妙无比;紫牙的贡茶,滋味想必是鲜嫩爽口。由于怀着向往之情,白居易笔下的茶会自然既有写实,又有想象。因此,这首茶诗既可当作史料来参考,更可当作文学来欣赏。

七、八两句,写的是遗憾。前六句的字里行间,将“茶山境会”渲染到一种极其美妙的意境。但七、八两句,作者却急转笔锋写回现实生活。美人与佳茗,不过都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北窗之下,有的只是蒲黄酒与病眠人。无限落寞,溢于言表。有好茶,却喝不到,这样的痛苦,怕只有爱茶之人才能理解吧!

猜你喜欢

贡茶陆羽茶山
陆羽品茶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快乐茶山行
不捧场的好朋友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武皇贡茶园 七佛茶品香
茶山烟云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