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质彬彬翩翩君子

2019-01-07李玉秋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威仪群文君子

编者按:

李玉秋“思辨语文”名师工作室致力于“思辨语文”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文言文教学中侧重“群文阅读”探索。工作室教师通过整合教材,以君子之道为核心,设计了《爱莲说》《论语》《诫子书》等文章的群文阅读课。群文阅读是整合式阅读的一种实施路径,它打破了单篇文章的局限和分散的认识,让学生以某一大问题(如君子之道)为切入点,对文言文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的篇目中多次出现“君子”这个词。例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有些文章虽然没有说出“君子”二字,但是浸润着“君子之道”,例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之道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独特文化,是中国文人的风骨,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早在《礼记·大学》中便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学什么呢?核心是提升语文学科人文素养

首先,在正确朗读、断句的基础上准确翻译,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其次,理解文章要传递的是作者的思想、文章的主旨。这些是语文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是需要教与学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会化为简约、科学、人文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在文化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文化的积淀。最后,当代中学生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吸收,批判性地继承,将其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呈现。

二、在群文阅读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们思考了几个核心问题

(一)何为君子?——思考君子的准确概念

具体的说君子是对人品行的肯定,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什么样的品格才能算得上是“君子”呢? 一种认为有“威仪”才是君子,“威仪”在经典时代就是“义”的内涵,它是古代贵族的行为规范,由于这种行为规范受到上天的认可,具备了上天一样的“威严”和“威力”,所以叫作“威仪”。《诗经》中饱含着对“仪”(威仪)的赞美和祈求,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因为这些行为规范,符合上天的意志,从而具备了上天一样的威力和权威,所以称为威仪。

《尚书》中的人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表现,生怕有亏于威仪,而有亏于威仪,就意味着得罪上天,是非常严重的过错,到了后来威仪慢慢变成了社会主体,君子的标志。《雅诗》中君子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威仪,有威仪者才配称为君子,否则就是小人了。

那么,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做这样的思辨性思考。君子的内涵如何界定?虽然君子首先是源于其出身和地位,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君子慢慢地变成一种对人品行的肯定,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称谓。同时“君子”又是一个模糊概念。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人自称为“君子”的。

(二)如何设计教学?——君子之道浸润在教学中

工作室教师经过备课、研课,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润,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在骨子中,对实词句子的理解印在头脑中。具体做法就是把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设计成学生易于参与的活动,浓缩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名句,內化为学生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猜你喜欢

威仪群文君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由“上”至“下”:两周“威仪”嬗变
君子无所争
群文活动
品貌与人格:《诗经》“威仪”政治话语研究
《诗经》威仪观探究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